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本书的基本背景和理论意义 1
一、基本背景 2
二、理论意义 3
第二节 研究的路线、方法与特色 4
一、本书研究技术路线 4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4
三、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 5
四、数据来源 8
五、研究方法 8
六、本书的特色 9
第二章 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述评 12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12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演变 12
二、生活方式研究的范围及测量方法 14
三、几个相关的概念 15
第二节 国外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 16
一、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 16
二、生活方式的研究转化为对消费方式的研究 19
三、生活方式类型的分析 23
四、对移民生活方式的研究 24
第三节 国内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 25
一、我国生活方式研究的概况 25
二、我国对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研究 27
三、地理学者对流动人口及其生活方式的研究 31
第三章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婚姻与家庭 36
第一节 基本特征 36
一、人口数量剧增 36
二、性别比偏高 39
三、劳动段年龄人数占绝对优势 39
四、农业户口比重非常大 40
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42
第二节 家庭模式 44
一、未婚流动人口显示出性别比、年龄和收入偏低的特点 44
二、已婚家庭根据夫妻流动情况呈现多种家庭模式 45
第三节 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及子女教育 56
一、计划生育状况 56
二、子女教育 58
第四节 人口流动与家庭系统变迁 61
一、家庭是一个系统 61
二、人口流动对家庭的影响 64
三、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系统动力机制 65
第四章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劳动生活方式 68
第一节 就业变更 69
一、来沪前就业情况 69
二、到上海后就业情况 70
第二节 就业区位 73
一、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区位的总体特征 73
二、外来流动人口非正规就业集中分布的典型区 74
三、不同职业类型外来流动人口的分布特点 75
第三节 职业类型 77
一、总体职业结构 77
二、调查街道(镇)之间职业结构的差异 79
三、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职业差异 82
四、不同性别的职业差异 82
五、不同职业类型的年龄差异 85
第四节 就业途径 86
一、就业途径的理论基础 86
二、就业途径的影响因子 86
三、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途径特征 87
第五节 收入状况 89
一、家庭月平均收入 89
二、个人月平均收入 90
第六节 就业环境和劳动保障 94
一、基本食宿条件提供情况 94
二、每周工作时数 95
三、劳动的法律保障:劳动合同签署比例低 96
四、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 96
五、工作环境一般化 97
第五章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与环境 99
第一节 居住迁移与变更 100
一、居住迁移 101
二、居住变更 105
第二节 居住区位 107
一、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 108
二、混合居住结构 111
三、以地缘和乡缘为基础的“小聚居”格局 118
四、居住形态的社会效应 120
第三节 住房质量 121
一、住房简陋,以租住为主 121
二、居住的高密度 123
三、住房内基本生活设施匮乏 123
四、居住区环境不理想 124
第四节 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其他因素 124
第六章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生活方式 127
第一节 消费水平 128
一、消费水平居中 128
二、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双低”特征 129
第二节 消费结构 131
一、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 131
二、生产性消费与上海居民的差距大 133
三、与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大 134
四、消费结构存在内部分异 140
第三节 消费空间特征 143
一、消费行为空间认知的局限性 143
二、消费行为的空间规律 146
第七章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方式 149
第一节 闲暇时间 150
一、闲暇时间研究的意义 150
二、闲暇时间分配 151
第二节 闲暇活动 158
一、繁重超时的劳动造成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平时无闲暇活动 158
二、闲暇活动特点 160
三、闲暇活动偏好的分异 162
第三节 闲暇空间 172
一、闲暇空间研究的意义 172
二、闲暇空间特点 172
第八章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 176
第一节 社会交往的特点 178
一、社会交往空间范围小 178
二、社会交往对象同质性强 181
三、同本地居民的交往有难度,有被歧视感 183
第二节 社会网络变迁 187
一、依赖其地缘关系构造一个以同乡为纽带的社会网络 188
二、不断建构以业缘为主的社会网络,有利于获取更多社会资源 189
第三节 形成社会交往特点的原因分析 190
一、制度性歧视 191
二、自身局限性 193
三、社会适应 194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96
一、结论 196
二、展望与不足 203
参考文献 204
后记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