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学丛书》总序&张声震 1
汲取民族传统建筑精华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再现民族个性与风采 代序&张声震 1
多维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代前言 4
一、历史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4
二、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4
三、环境工程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4
四、建筑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5
五、社会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5
六、民族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6
七、民俗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6
八、宗教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6
九、美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7
十、艺术学视野中的壮侗民族建筑文化 7
第一章 绪论—关于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阐释 1
第一节 “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研究课题的缘起 1
第二节 关于建筑文化的界定 4
第三节 关于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阐释 5
第四节 壮侗民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研究方法 6
一、多维的整体研究方法 7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7
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7
四、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8
五、比较研究方法 8
六、实测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8
七、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9
第五节 研究壮侗民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的意义 9
第二章 奇山秀水瓯骆地—骆越故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17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17
一、地形地貌 17
二、山脉、河流 18
三、海岸与岛屿 19
四、气温、降雨 19
第二节 民族构成的复杂性 20
一、广西少数民族的族系 20
二、壮侗民族的起源、发展与分布 21
第三节 历史发展的特殊性 22
一、先秦时期壮侗民族先民社会的独自发展 22
二、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时代—瓯骆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2
三、多种社会形态并存 22
四、郡县制与羁縻制或土司制并存 22
第四节 文化质态的多样性 23
一、原生态的底层文化 23
二、瓯骆文化的崛起和以“那”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圈及其中心的形成 24
三、汉、壮、侗等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24
第五节 稻作农业的稳定性 25
第三章 从原始空间到人为空间的超越—壮侗民族先民实现的一次历史性超越 26
第一节 穴居、巢居—两种原始的居住形式 26
一、以岩穴为居所 26
二、关于岩洞的传说与崇拜 28
三、依树积木,构“巢”而居 29
第二节 壮侗民族地区早期干栏建筑遗存的考古发现 30
第三节 壮族《麽经》《嘹歌》中关于建造干栏的记述 32
一、《麽经布洛陀》中关于营造干栏的记述 32
二、壮族《嘹歌》中关于营造干栏的记述 33
第四节 壮侗民族地区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36
一、干栏式建筑的萌芽 36
二、干栏式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38
第四章 大自然的造化与人的创造伟力—别具特色的干栏建筑模式的形成 44
第一节 “干栏”简说 44
第二节 干栏建筑模式的形成 44
第三节 壮侗民族村落的类型与分布 45
一、山地类型 46
二、丘陵类型 46
三、平峒类型 47
第四节 壮侗民族地区干栏建筑的分布及风格特征 48
一、桂北地区 48
二、桂中地区 49
三、桂西地区 50
四、桂南地区 53
五、云南地区 53
第五节 干栏的营造工艺及其仪式 55
一、壮侗民族关于住屋的传统观念 55
二、干栏的营造工艺 55
三、干栏的营造习俗与仪式 56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干栏建筑形式—壮侗民族干栏建筑实录 60
第一节 壮族干栏 60
一、广西龙胜金竹寨干栏 60
二、广西忻城古朴村干栏 67
三、广西龙州板烟屯干栏 68
四、广西西林妈好村干栏 72
五、广西平果百良村干栏 76
六、云南广南昔板村干栏 77
七、云南广南旧莫乡王氏干栏 81
八、云南广南坝龙村干栏 85
第二节 侗族干栏 88
一、广西三江岩寨干栏 89
二、广西三江高定寨干栏 92
三、广西三江守昌寨干栏 94
四、广西三江下南寨杨宅 95
第三节 毛南、汉族干栏 96
一、毛南族干栏—环江南昌村干栏 97
二、汉族干栏—三江黄排汉族干栏 100
第六章 社会的发展与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建筑类型由单一到丰富多样化 104
第一节 风雨桥 104
一、侗族风雨桥 105
二、壮族风雨桥 114
第二节 鼓楼 118
第三节 戏台 126
第四节 庙宇 129
一、横县伏波庙 129
二、邕宁五圣宫 134
三、大新关帝庙 137
四、云南广南孔庙 137
五、云南通海?町王庙 142
第五节 寨门 147
第六节 干栏式谷仓 150
第七节 凉亭 152
第八节 土司衙门 154
一、忻城莫氏土司衙署 155
二、西林岑氏宫保府 158
三、宁明迁隆土司遗址 162
四、云南广南侬氏土司衙署 163
第九节 书院 168
一、田东经正书院 168
二、宁明迁善书院 171
第十节 宝塔 173
一、崇左归龙塔 173
二、靖西文昌塔 174
第七章 建筑装饰由简约朴实到锦上添花—壮侗民族传统建筑的装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176
第一节 屋脊装饰 176
第二节 挑手装饰 185
第三节 柱头装饰 189
第四节 柱础装饰 195
第五节 大门装饰 201
第六节 窗户装饰 204
第七节 栏杆装饰 214
第八章 建筑文化闪烁的科学之光—壮侗民族建筑文化中的合理和科学因素 217
第一节 村落分布与营造中的合理和科学因素 217
一、村落分布与环境容量的和谐 217
二、村落分布及其对土地的适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218
三、村落分布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19
四、村落与干栏朝向的科学因素 220
五、村落营造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及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 221
第二节 干栏建筑结构中的合理和科学因素 223
一、因形就势营造法 223
二、匠心独运的穿斗构造法 224
三、简便实用的披檐营造法 225
第三节 居室布局的合理和科学因素 226
一、干栏下层的实用功能 226
二、规整对称的居室布局 226
三、各具功用的居室分隔 227
四、附属设施的合理配置 227
第九章 建筑文化显现的民族特色—壮侗民族建筑的风格特征 229
第一节 干栏建筑的风格特征 229
第二节 侗族鼓楼的风格特征 231
第三节 风雨桥的风格特征 232
第四节 建筑装饰的风格特征 233
一、干栏屋脊装饰及其文化内涵 233
二、柱头装饰的特点 233
三、门窗装饰的特点 233
四、挑手装饰的特点 234
五、鼓楼装饰的特点 234
第十章 构筑心灵上的安全防护体系—壮侗民族民居建筑中的宗教与风水信仰 236
第一节 村寨保护神 236
第二节 宗族保护神 243
第三节 居室保护神 244
第四节 建筑营造中的“风水”观 256
一、“风水”源流及其在壮侗民族地区的传播 256
二、壮侗民族村落及住宅选址和营造中的“风水”观 259
第十一章 各民族建筑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壮侗民族建筑文化与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关系 267
第一节 与汉族建筑文化的关系 267
第二节 与广西其他民族干栏建筑的关系 271
第三节 与西南地区诸民族干栏建筑的关系 272
第四节 与东南亚相关民族干栏建筑的关系 274
第十二章 历史的成就与建筑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壮侗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77
第一节 壮侗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质态 277
第二节 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280
第三节 传统建筑文化的改革与创新 282
第四节 加强对壮侗民族重要建筑及其群落的保护 285
第五节 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现代化 286
第十三章 民族文化的重塑及其价值的回归—民族文化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的吸收与运用 289
第一节 干栏建筑形式在城市建设中的吸收与运用 289
第二节 侗族风雨桥、鼓楼建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吸收与重塑 292
第三节 铜鼓及其纹饰在城市雕塑艺术中的运用 297
第四节 壮锦、绣球在城市美化中的运用 302
第五节 花山崖壁画艺术在城市美化中的运用 307
第六节 民间神话故事在城市雕塑中的展示 309
第七节 南宁市城市雕塑艺术的地方特色 311
第十四章 铜鼓、壮锦及花山崖壁画图像 314
第一节 铜鼓花纹图案 314
第二节 壮锦花纹图案 337
第三节 花山崖壁画图像 347
后记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