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内容提要 1
阅读、参考书目 25
第一章 文学本体 1
第一节 文学的本质 2
一 研究文学本质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2
一 文学本质的一般显现 8
三 生成于价值关系的社会意识 14
四 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 26
第二节 文学的基本特征 37
一 文学是人学 37
二 艺术形象是文学传达审美信息的特殊符号 50
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62
第三节 文学的审美功能 72
一 文学具有多功能特点 72
二 审美是文学的基本功能 75
三 正确认识文学的社会作用 79
第二章 文学文本 85
第一节 语言层 85
一 语言层的结构分析 85
二 语言层的审美功用 90
第二节 现象层 92
一 人物形象 92
二 环境 102
三 情节 107
第三节 意蕴层 113
一 主题的涵义及构成 113
二 多主题和主题的多义性 120
三 主题的倾向性和历史性 124
第三章 文学体裁 128
第一节 文体的分类 128
一 文学体裁的涵义 128
二 中西文体观念的演变 129
第二节 诗歌 136
一 诗的涵义 136
二 诗歌的美学特征 139
第三节 小说 178
一 小说的涵义 178
二 小说的美学特征 183
第四节 剧本 207
一 剧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 207
二 剧本的美学特性 212
第四章 文学风格 238
第一节 文学风格的涵义、构成和类型 238
一 文学风格的涵义 238
二 文学风格的构成因素 242
三 文学风格的类型 255
第二节 风格的主客统一性 262
一 作家的个性对风格的影响 262
二 创作个性对风格的制约 269
第三节 风格的时空变化性 280
一 风格的时间变化性 281
二 风格的空间变化性 286
第五章 文学创作 301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 301
一 审美感知 302
二 艺术构思 315
三 语言传达 326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338
一 艺术思维的理论渊源与科学根据 339
二 直觉与理性 341
三 想象与情感 351
四 意志与理想 357
五 意象与符号 364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主体的条件 369
一 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370
二 文学创作主体的才识结构 372
三 文学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 376
第六章 创作方法 380
第一节 创作方法及其历史性 380
一 创作方法的涵义 380
二 创作方法的历史性 384
第二节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387
一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387
二 现实主义 389
三 浪漫主义 399
四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与统一 406
第三节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407
一 现代主义的涵义 407
二 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 409
三 象征主义和意识流 412
第四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419
一 形成创作方法多样化的原因 419
二 不同创作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421
三 提倡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422
第七章 文学鉴赏 425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基本性质 425
一 文学鉴赏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环节 425
二 文学鉴赏是艺术形象再创造的审美活动 434
第二节 文学鉴赏的心理规律 439
一 感受、体验和审美判断 439
二 想象、情感的基本特征 454
第三节 文学鉴赏的共鸣效应 462
一 共鸣的不同心理层次 463
二 共鸣与距离的关系 468
第八章 文学批评 473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职能 473
一 文学批评的科学地位 473
二 文学批评的调节作用 478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 491
一 批评标准的相对意义 491
二 批评标准的一元规定 498
三 批评标准的多维测度 505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方法 512
一 批评方法与文学观念 512
二 批评方法的互补共存 518
第九章 文学源流 523
第一节 艺术的起源 523
一 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理论 524
二 艺术起源于劳动 529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 538
一 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539
二 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 557
第三节 文学发展的内在原因 565
一 文学发展内在矛盾的反映:继承与革新 566
二 文学发展的内在原因: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 575
后记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