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审计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审计活动产生、动因和对象理论 3
一、审计活动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3
(一)西周审计已经达到相当高度 4
(二)外国审计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 9
(三)我国审计产生于奴隶社会早期 11
(四)上计与审计 14
(五)审计依据与审计方式 17
二、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理论 27
(一)对受托责任观和两权分离观的分析 27
(二)从历史发展看审计的产生 29
(三)两权分离观、受托责任观与维护产权观的统一 30
(四)维护产权,促进审计的发展 32
三、审计对象理论 36
(一)什么是审计对象 36
(二)审计对象的不同观点 36
(三)审计对象的受托责任说新论 38
(四)审计学对象 40
第二章 审计职能、本质和目标理论 42
一、审计职能理论 42
(一)主要观点简介 42
(二)审计基本职能新论 43
(三)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47
(四)审计职能、作用和任务的关系 48
二、审计本质理论 49
(一)从审计基本职能研究审计本质 50
(二)“经济控制论”和“经济监督论”评析 52
三、审计目标理论 54
(一)直接制约审计目标的是审计职能 54
(二)审计的基本目标 56
(三)目标和目的辨析 59
(四)前后一贯的系统观 61
第三章 审计公设、理论结构和起点理论 64
一、审计公设理论 64
(一)审计公设与假设 64
(二)对审计公设体系内容的主要观点简介 66
(三)审计基本公设 69
二、审计理论结构概述 72
(一)审计理论结构 72
(二)审计理论结构三分法 75
三、审计理论的起点理论 78
(一)审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起点辨异 78
(二)研究起点—基本职能论 79
(三)逻辑起点—基本动因论 81
第二篇 审计应用理论 85
第四章 审计职业道德理论 85
一、职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85
(一)道德与职业道德 85
(二)审计职业道德 86
(三)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87
(四)国内外审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88
二、审计职业道德理论分析 89
(一)职业道德经济学解释 89
(二)道德困境 89
(三)道德立场分析 90
(四)审计职业道德调节系统 91
三、审计职业道德框架 92
(一)IFAC 92
(二)美国AICPA 93
(三)澳大利亚ASCPA 95
(四)英国 95
(五)中国大陆 96
(六)中国台湾地区 97
(七)俄罗斯 97
(八)比较分析 97
四、审计职业道德影响因素分析 108
(一)独立性 108
(二)专业能力 114
(三)审计收费 117
(四)保密 120
(五)广告宣传 123
第五章 审计组织理论 126
一、审计组织体系及其关系 126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 126
(二)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 127
(三)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 130
二、国家审计机关 130
(一)国家审计模式 130
(二)我国国家审计体制 136
(三)我国国家审计模式改革的各种设想 138
三、民间审计组织形式 140
(一)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140
(二)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 141
(三)有限责任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 141
(四)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141
(五)小结 141
四、内部审计机构 142
(一)内部审计的发展状况 142
(二)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145
(三)内部审计模式国际比较 150
(四)中国内部审计模式选择 156
第六章 审计准则理论 162
一、审计准则概念和作用 162
(一)准则的概念和作用 162
(二)审计准则的概念和作用 163
(三)小结 167
二、审计准则性质 168
(一)政治契约观 168
(二)审计责任观 170
(三)交易费用观 172
三、审计准则分类 173
四、审计准则差异 174
(一)中、美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175
(二)我国新、旧审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183
五、审计准则发展及评价理论 187
(一)审计准则动因理论 187
(二)审计准则发展趋势 188
(三)审计准则评价理论 190
第七章 审计质量理论 192
一、审计质量概论 192
(一)质量 192
(二)审计质量 192
(三)审计质量特性 194
二、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195
(一)理论标准 195
(二)实践标准 197
三、审计质量制约因素 198
(一)外部因素 198
(二)内部因素 200
四、审计质量保证体系 203
(一)政府 204
(二)行业协会 204
(三)会计师事务所 205
(四)注册会计师 206
五、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监管模式 206
(一)政府干预型 206
(二)行业自律型 207
(三)两种监管模式之间的关系 207
六、国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监管模式选择 208
(一)英国模式 208
(二)美国模式 208
(三)德国模式 209
七、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监管模式选择 209
(一)注册会计师业务检查机制 210
(二)审计质量控制规范 210
(三)惩戒机制 211
八、总结 213
第八章 审计证据理论 214
一、审计证据概念 214
(一)审计准则中审计证据概念 214
(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215
(三)相互矛盾的观点 216
二、审计证据种类 216
(一)按照审计证据外形特征划分 217
(二)按照审计证据来源划分 218
三、审计证据特征 219
(一)审计证据适当性 219
(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223
第九章 审计方法理论 225
一、审计战略方法发展概述 225
(一)传统审计战略方法 226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比较 228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及其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 230
二、审计具体方法 233
(一)审计管理方法 233
(二)审计取证方法 234
第十章 审计报告理论 236
一、审计报告概述 236
(一)报告的概念 236
(二)审计报告的概念 236
二、审计报告种类 238
(一)审计报告分类 238
(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 239
三、审计报告要素 244
(一)审计报告的要素 244
(二)与国际审计报告要素的主要区别 245
四、审计意见影响因素 246
(一)审计范围 246
(二)会计准则 247
(三)持续经营能力 247
(四)其他 248
五、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248
(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概念及实施背景 249
(二)不同国家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模式的比较研究 250
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