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鉴证与审计 1
1.1信息与鉴证 1
1.2会计信息与审计 4
1.3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三个发展阶段 10
1.4审计与会计 12
1.5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审计模式 12
1.6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历程 14
第二章 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行业 18
2.1注册会计师资格 18
2.2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 21
2.3注册会计师职业继续教育 21
2.4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23
2.5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24
2.6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 25
2.7我国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 26
2.8我国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 27
2.9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内容 28
2.10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承接 29
2.1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30
2.1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32
2.13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32
2.14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 33
第三章 审计报告 39
3.1标准无保留审计报告 39
3.2审计报告的五种类型 43
3.3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44
3.4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46
3.5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48
3.6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50
3.7关于审计报告的总结 51
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55
4.1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意义和作用 55
4.2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构成 58
4.3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59
4.4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60
4.5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及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69
4.6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70
第五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81
5.1注册会计师职业对道德的特别需求 81
5.2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及作用 83
5.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84
5.4独立性 86
5.5专业胜任能力 89
5.6保密 91
5.7收费和佣金 93
5.8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 95
5.9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 96
5.10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 98
第六章 法律责任 102
6.1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责任 103
6.2注册会计师发现错误与舞弊的责任 105
6.3注册会计师揭露违反法规行为的责任 106
6.4审计失败、企业经营失败与审计风险 109
6.5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 110
6.6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种类 115
6.7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 116
6.8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121
6.9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应对法律责任的措施 124
6.10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法律责任的措施 127
6.11注册会计师应对法律责任的对策 129
第七章 财务报表审计目标 133
7.1影响审计目标的因素 133
7.2财务报表审计总目标的演变 136
7.3财务报表审计总目标 137
7.4财务报表具体审计目标 138
7.5财务报表认定 139
7.6财务报表的一般审计目标 141
7.7财务报表的项目审计目标 142
7.8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143
7.9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 144
7.10财务报表审计过程 144
7.11财务报表循环 145
7.12各循环的具体内容 147
7.13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 149
第八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152
8.1审计证据的含义 152
8.2审计证据的种类 153
8.3审计证据的说服力 159
8.4获取审计证据的审计程序 165
8.5信息技术下的审计证据 171
8.6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及内容 171
8.7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 174
8.8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和内容 175
8.9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与保存 181
8.10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 183
第九章 接受客户委托和审计计划 186
9.1接受客户委托 186
9.2审计业务约定书 191
9.3与客户的续约 197
9.4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198
9.5利用专家工作 199
9.6考虑内部审计工作 201
9.7总体审计策略 202
9.8具体审计计划 207
9.9首次接受委托的补充考虑 211
9.10与客户的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 212
第十章 客户的战略风险及其评估 217
10.1客户的战略与环境 217
10.2客户战略风险分析的内容 218
10.3行业分析 222
10.4外部因素对客户的影响及审计预期 225
10.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227
10.6审计重要性的含义 235
10.7审计重要性的确定 237
10.8审计风险 241
10.9审计风险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44
第十一章 客户的经营风险及其内部控制 248
11.1客户的经营风险 248
11.2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249
11.3了解控制环境 256
11.4了解风险评估过程 259
11.5了解信息系统与沟通 260
11.6了解控制活动 262
11.7了解对控制的监督 265
11.8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66
11.9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270
11.10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271
11.11对风险评估的修正 272
11.12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272
第十二章 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 274
12.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 274
12.2控制测试 281
12.3实质性程序 289
12.4审计证据的总体评价 293
第十三章 审计抽样 295
13.1审计抽样的意义 295
13.2审计抽样方法的选择 298
13.3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301
13.4样本设计 303
13.5样本选取及其评价 306
13.6抽样技术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 309
13.7抽样技术在实质性程序中的应用 317
第十四章 计算机审计 323
14.1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323
14.2会计信息系统审计 330
14.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334
14.4《审计之星》审计软件 337
14.5电子商务审计 339
参考文献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