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3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特征 3
第二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9
第三节 植被分布特征 14
第四节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环境的独特性 20
第二章 气候替代性指标、转换函数及古气候参数估算 25
第一节 气候替代性指标 25
第二节 现代环境样品的采集和环境替代性指标分析 35
第三节 古气候参数的估算方法 39
第四节 若干地区和地点150 ka来古气候参数定量估算 50
第三章 150 ka来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记录和事件年表 57
第一节 年轻地质样品年龄测定适用方法探索 57
第二节 典型黄土剖面高分辨率记录 63
第三节 轨道尺度的气候事件 68
第四节 末次冰期气候变化与Heinrich事件 71
第五节 D-O旋回在黄土地层的记录 74
第六节 102 a尺度气候事件的地质记录 77
第七节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79
第八节 古气候事件年表 88
第四章 中国北方E-W向环境大断面 91
第一节 内陆湖泊环境变化记录 91
第二节 沙漠-黄土边界带环境变化记录 106
第三节 黄土高原环境变化记录 110
第四节 北京地区黄土沉积环境变化记录 111
第五节 莱州湾沉积环境变化记录 113
第六节 太平洋粉尘沉积记录 114
第七节 中国北方E-W向环境大断面的主要特征 115
第五章 特征时段环境空间格局 119
第一节 根据地质记录制作古环境图的原则和方法 119
第二节 中国北方环境演变分区 122
第三节 特征(典型)时段中国北方环境空间格局 136
第六章 东亚季风区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 143
第一节 亚洲古季风变化机制研究现状 144
第二节 东亚古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146
第三节 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的潜在控制因素 149
第四节 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机制的概念模型 152
第五节 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学联系 155
第七章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环境演变趋势 157
第一节 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环境演变趋势的理论和方法 156
第二节 中国北方环境演变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 164
第三节 主要结论 170
第八章 对我国干旱环境研究未来的展望 173
第一节 时间序列 173
第二节 空间格局 175
第三节 动力机制 175
第四节 发展趋势 176
下 篇 分论 181
第一部分 湖泊和沙漠、绿洲的环境演化 181
第九章 新疆巴里坤湖150ka来环境变化 181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181
第二节 巴里坤湖沉积旋回 182
第三节 巴里坤湖沉积剖面时间序列 186
第四节 巴里坤湖沉积物粒度组成、磁化率及其古环境意义 187
第五节 巴里坤湖碳酸盐沉积序列 190
第六节 巴里坤湖沉积碳酸盐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 192
第七节 巴里坤湖湖相沉积物花粉分析 196
第八节 巴里坤湖150ka来古水文演化序列 198
第十章 青海湖和达布逊湖环境演化 203
第一节 青海湖古环境演化 203
第二节 达布逊湖古环境演化 211
第十一章 萨拉乌苏古湖和毛乌素沙地环境变化 223
第一节 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和年代 224
第二节 末次间冰期以来萨拉乌苏古湖的环境演变 226
第三节 毛乌素沙漠消长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 229
第四节 主要结论 233
第十二章 居延海环境演化与人类活动 235
第一节 居延海和周边地区环境变化历史 236
第二节 居延海地区沙漠化进程 239
第三节 居延海地区环境保护及其意义 240
第十三章 新疆和田绿洲环境演变及沙漠-绿洲系统的动态分析 241
第一节 和田绿洲近代沉积地层年代 241
第二节 和田绿洲环境演化 244
第三节 于田沙漠-绿洲系统演变动态分析 248
第十四章 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北方干旱环境 263
第一节 高原隆升与侵蚀-堆积旋回 263
第二节 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地质环境的演化 268
第三节 第四纪时期我国北方气候干旱化的趋势 276
第四节 对青藏高原隆升与其环境效应的理性思考 281
第二部分 黄土高原区环境演化 289
第十五章 粉尘堆积与冬季风 289
第一节 黄土粒度变化的气候意义 290
第二节 高分辨率粒度记录及其与格陵兰冰芯的对比 293
第三节 冬季风波动机制 299
第十六章 黄土剖面的古土壤与夏季风 301
第一节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典型微形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302
第二节 黄土和古土壤的土壤化学及黏土矿物特征 307
第三节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古风化强度 309
第四节 黄土中150ka来的古土壤分类及其形成时的古环境 312
第五节 古土壤反映的轨道时间尺度上的东亚夏季风变化 315
第六节 黄土中记录的非轨道气候事件与季风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 317
第七节 黄土中非轨道事件与轨道事件叠置关系及其可能原因 319
第八节 主要结论 319
第十七章 黄土剖面元素演化的古气候记录 321
第一节 渭南黄土剖面主要元素分布特征与迁移序列 322
第二节 渭南黄土中的稀土元素 325
第三节 环境示踪指标选择及其古气候意义 329
第四节 古气候演化讨论 331
第五节 主要结论 332
第十八章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335
第一节 黄土中的碳酸盐 336
第二节 样品与方法 337
第三节 黄土碳酸盐同位素组分的特征 340
第四节 碳酸盐同位素组分与环境变化 346
第十九章 黄土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环境意义 355
第一节 样品采集和有机质碳同位素测试 356
第二节 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358
第三节 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与古植被 361
第四节 黄土有机质碳同位素与古季风 364
第二十章 黄土和古土壤磁化率的气候意义 369
第一节 黄土和古土壤中磁性矿物与磁化率的气候意义 369
第二节 磁化率沉积分量和成壤分量的分解及磁化率通量的气候意义 371
第三节 150 ka来黄土高原夏季风气候的时空演化 376
第二十一章 现代粉尘与黄土所记录的大气化学特征 381
第一节 样品采集和研究内容 382
第二节 中国北方沙漠和黄土区现代大气粉尘的化学组成 382
第三节 大气矿物粉尘与风成黄土的组分 385
第四节 黄土高原风成黄土的源区分布 389
第五节 中国沙漠粉尘的区域和全球尺度搬运模式 392
第六节 大气矿物粉尘向黄土的输入过程 394
第七节 末次间冰期以来风成黄土的沉积后再改造程度 394
第八节 风成大气粉尘沉积与东亚季风气候变迁 396
第九节 主要结论 397
第二十二章 沙漠-黄土边界带移动与气候变化 399
第一节 黄土-沙漠边界带的沉积地层 401
第二节 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其反映的环境变迁 402
第三节 黄土-沙漠边界带的沉积地层及磁化率曲线对比 403
第四节 特征时段的古沙漠范围 404
第五节 主要结论 405
第二十三章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变迁及其与全球古气候旋回的关联 407
第一节 研究内容 407
第二节 实验与方法 408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409
第四节 主要结论 412
第三部分 干旱化的海洋因素和海洋记录 417
第二十四章 干旱化的海洋因素 417
第一节 现代我国干旱气候的海洋因素 417
第二节 浅海区的海流变迁 419
第三节 深海区的流场与温度场 437
第二十五章 干旱化的海洋记录 449
第一节 风尘沉积 449
第二节 深海沉积 474
附录 西太平洋末次冰期最盛期古地理实际材料站位表 487
参考文献 507
跋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