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前言 1
第一篇 改革的背景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公司基于资源的比较优势 3
第二节 从资源型到加工型企业 6
第三节 升级导致的困境 7
第四节 困境的化解 8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及其意义 10
第二篇 改革的方法和策略 15
第二章 边缘与交叉中的嫁接式产品创新 15
第一节 改革前的产品困境 15
一、违背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 16
二、原材料的供应瓶颈 16
三、生产装备和技术的“超前” 18
四、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生产成本 19
第二节 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20
一、高速增长的消费总需求 20
二、“复合化”的产品结构升级 23
三、需求大幅缩量的重钙产品 27
四、新兴的市场主流产品——磷铵 29
五、磷肥原材料的结构变化 31
第三节 面向市场需求的“嫁接式”产品创新战略 35
一、基于比较优势的“嫁接式”产品创新战略 35
二、市场需求驱动的产品结构调整 37
三、对存量设备的适用性改造 41
四、以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原料的产出 43
五、与知名企业的软资产实行嫁接 45
六、产品竞争力对整体改革的带动 46
第三章 以增量激活存量的企业治理结构再造 48
第一节 企业的事实性破产危机 48
一、畸高的资产负债率 48
二、巨额的财务费用 49
三、流动性的枯竭 50
四、倒挂的生产成本 50
第二节 高额负债的显性原因 51
一、渐次增加的高额投资 51
二、对投资风险的低预估 52
三、新增投资回报率低 53
四、流动资金严重匮乏 53
第三节 高额负债的内在机理 54
一、真实市场主体缺位 54
二、治理结构的缺陷 55
三、“预算软约束”的影响 56
四、低风险预期的银行贷款 57
第四节 高额债务的化解 58
一、债务化解的必要性 58
二、化债中的难题及解决办法 59
三、债务化解方案的制定 64
第五节 大峪口的增量改革 65
一、战略投资人的选择与确定 65
二、战略投资人的行业与定位分析 66
三、确定战略投资人的经营责任 67
四、引入战略投资人的无形资产 67
五、引入战略投资人的启动性流动资金 69
六、国有股东交易促进国有资产增值 69
第六节 建立契约化股东机制 70
一、构建多元股东结构 71
二、明确各股东责任 72
三、各股东间的比较优势 73
第七节 公司其他资产的分类处理 74
一、非主营资产实行民营化 74
二、战略性资源引入央企股东 75
三、严重亏损资产以破产处置 76
第四章 空间拓展型的劳动力市场化配置 78
第一节 企业劳动力过剩的状态及成因 78
一、企业劳动力严重过剩状态 79
二、企业与职工的终身隐性契约制度 80
三、荆襄地区特定的资源状态 82
四、荆襄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 84
五、技术提升加剧人浮于事 85
六、市场竞争导致企业所需人员的缩减 86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过剩带来的危机 87
一、高昂的人力成本 87
二、职工生活陷入困境 88
三、阻碍有效资产的盘活和利用 89
四、失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91
第三节 转换劳动力配置机制的改革战略和策略 91
一、转换劳动力配置机制的改革战略 92
二、存续荆襄公司的下放移交 93
三、省政府资金兜底的改制费用 94
四、职工分块进行安置 96
五、磷化工业园提供的良好预期 97
第四节 劳动力的具体安置方法 97
一、荆襄领导团队的适时调整 98
二、职工安置过程中“多法并举” 98
三、发挥地区骨干的带头作用 99
四、制定维护地区稳定的措施 100
五、全面推动职工安置工作 101
六、职工安置过程中体恤困难职工 107
七、社区的建立和社会保障的完善 108
第五节 劳动力配置机制转换的成效 110
一、职工身份转换成功 110
二、构建市场化的劳动契约制度 111
三、劳动力空间拓展型的配置 112
四、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113
第五章 强力统筹资源的政府执行力 115
第一节 政府设计并制定荆襄改制整体战略规划 115
一、制定荆襄改制原则和目标 115
二、围绕改制目标完善改革方案 116
第二节 基于战略规划配置执行团队 117
一、设立荆襄改革脱困工作组 117
二、针对性合理配置专业人员 119
三、阶段性调配相应工作人员 120
第三节 核心领导彰显卓越领导力 121
一、核心领导的垂范作用 121
二、改革过程贯彻目标管理 123
第四节 合理分解不同层级政府职能 124
一、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124
二、明确省级政府统筹职能 125
三、确立市级政府具体执行职能 126
第五节 政府履行公共职能 126
一、归位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 127
二、建立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127
三、完善社区服务系统 128
第三篇 国企改革模式研究 133
第六章 行政力驱使下的市场化改革——对一个逻辑悖论的解释 133
第一节 政府推动荆襄公司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分析 133
一、企业行政化管理导致政府受损严重 133
二、不完善的中国市场无法主导国企改革 136
第二节 政府引进现代治理结构助推市场化 138
一、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139
二、构建稳定的资本结构 139
三、建立市场化的劳动力雇佣机制 139
四、引入优秀的产品品牌和市场渠道 140
五、理清多方关系并恪守政府职能 140
第三节 荆襄改革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42
一、荆襄公司改革的关键因子 143
二、荆襄公司改革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145
第四节 荆襄公司改革成功的经验总结 150
一、改革推力与市场化目标统一 150
二、确立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 151
三、确定企业比较优势并构建核心竞争力 152
后记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