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若干研究的新进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新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4048343
  • 页数:6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入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博士学位论文12篇,硕士学位论文17篇。分为摩擦学即表面工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可靠性、维修工程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安全工程、智能运输系统及作业优化四个专栏。

第一篇 摩擦学及表面工程 3

1.准晶及其类似相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博士生:齐育红 指导教师:黑祖昆,严立 3

第1章 绪论 4

1.1 准晶的结构特征 4

1.2 准晶的类似相 5

1.3 准晶的衍射特征 5

1.4 准晶的性能 5

1.5 准晶应用 5

1.6 准晶材料研究的方向 6

1.7 课题的提出 6

第2章 准晶及其类似相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6

2.1 粉末的制备 6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7

2.3 热压工艺参数的确定 8

2.4 热压工序 9

第3章 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9

3.1 实验研究方法 9

3.2 增强颗粒原始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10

3.3 不同热压条件下复合材料中颗粒的显微组织结构 12

3.4 急冷态Al65Cu20Cr15/Al复合材料中Al基体的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16

3.5 Al-Cu-Cr、Al-Cu-Fe系准晶及其类似相的形成规律 17

第4章 热压过程中的相变 19

4.1 本实验采用热压系统的特点 19

4.2 复合材料中增强颗粒几何参数的定量分析 19

4.3 铸态Al65Cu20Cr15/Al复合材料的扩散相变 20

4.4 急冷态Al65Cu20Cr15/Al复合材料的扩散相变 21

4.5 铸态Al63Cu25Fe12/Al复合材料的扩散相变 22

第5章 复合材料的强化 22

5.1 复合材料的硬度 22

5.2 双重强化机制 23

5.3 与SiC颗粒增强的Al基复合材料硬度的比较 25

第6章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 25

6.1 实验方法 25

6.2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25

6.3 摩擦磨损机制 27

6.4 与SiC/Al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比较 29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30

7.1 结论 30

7.2 展望 30

致谢 31

参考文献 3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31

2.镁基非晶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及其吸放氢特性研究&博士生:季世军 指导教师:孙俊才,严立 32

第1章 绪论 34

1.1 金属氢化物 34

1.2 金属氢化物的应用 34

第2章 实验方法及仪器 35

2.1 合金粉末的制备 35

2.2 测试仪器 35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36

第3章 Mg2Ni的制备及其形成过程中的结构转变 36

3.1 试验结果分析 36

3.2 讨论 38

第4章 镁基非晶合金的制备 39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39

4.2 Mg-Cu及Mg-Co系非晶合金的制备 41

第5章 镁基非晶合金电极的吸放氢特性 42

5.1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

5.2 多元合金化的影响 44

第6章 Mg-Ni非晶合金的容量衰退机理 44

6.1 电解液中合金电极的腐蚀特征 44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第7章 非晶合金中的贮氢位置 46

7.1 几种贮氢位置模型 46

7.2 Mg-Ni非晶合金中的贮氢位置 47

第8章 结论 48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49

致谢 50

参考文献 50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51

3.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扩及纳米粉制备的原理和技术&博士生:朱新河 指导教师:严立 52

第1章 绪论 54

1.1 等离子体及其应用 54

1.2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4

第2章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获取方法及其比较 55

2.1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的若干基本概念 55

2.2 气体放电的点燃电压 55

2.3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 56

2.4 常压下几种不同放电形式与低气压辉光放电的比较 59

第3章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实验装置 60

3.1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扩实验装置的研制 60

3.2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纳米粉制备装置的研制 61

第4章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扩实验及机理分析 61

4.1 现有等离子体渗扩技术的不足及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表面渗扩技术的提出 61

4.2 金属表面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氮研究 61

4.3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氮机理分析 68

第5章 常压气体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诊断分析 69

5.1 发射光谱检测装置简介 69

5.2 常压下氮气及氨气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 69

第6章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纳米粉的制备 72

6.1 TiO2纳米粉的制备方法综述 72

6.2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纳米粉制备的基本原理 73

6.3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制备TiO2纳米粉实验 73

6.4 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纳米粉制备的特点 75

第7章 结论、展望与创新点 75

7.1 结论 75

7.2 展望 76

7.3 本文创新点 76

致谢 77

参考文献 77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78

4.弹性金属塑料复合材料轴瓦的摩擦学特性研究&博士生:赵新泽 指导教师:萧汉梁 80

第1章 绪论 81

第2章 EMP轴瓦表面特性研究 82

2.1 EMP瓦表层材料表面形貌结构 82

2.2 EMP瓦表面缺陷 83

第3章 EMP复合材料瓦的力学性能研究 84

3.1 EMP复合材料瓦的力学性能测试 84

3.2 EMP复合材料瓦的蠕变理论模型 84

3.3 EMP轴瓦表面的接触 87

第4章 摩擦磨损试验设计与测试方法研究 89

4.1 试验设计 89

4.2 磨损量的测量 90

第5章 EMP轴瓦滑动摩擦分析 91

5.1 油润滑条件下EMP轴瓦的滑动摩擦 91

5.2 EMP轴瓦的摩擦理论分析 93

5.3 EMP轴瓦的摩擦预测 96

第6章 EMP轴瓦的磨损 97

6.1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97

6.2 EMP轴瓦的磨损理论 98

6.3 EMP轴瓦的磨损模型 101

第7章 EMP复合材料轴瓦磨损表面形貌特征参数提取 102

7.1 EMP轴瓦磨损粗糙面高度特征参数分布 102

7.2 粗糙峰和粗糙谷高度分布特征 103

7.3 EMP轴瓦磨损表面轮廓自相关函数特征 104

致谢 104

参考文献 105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106

5.纳米润滑材料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的研究&硕士生:佘云川 指导教师:刘世永,张会臣 107

第1章 绪论 108

1.1 微粒的研究进展 108

1.2 自组装分子膜的制备与性能 109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09

第2章 纳米级ZnO微粒的制备与表征 110

2.1 概述 110

2.2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 110

2.3 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 110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111

2.5 先驱物及纳米微粒的表征 112

2.6 小结 112

第3章 纳米级ZnO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12

3.1 概述 112

3.2 纳米微粒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 113

3.3 ZnO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实验研究 113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113

3.5 小结 115

第4章 OTS自组装分子膜的制备 115

4.1 概述 115

4.2 实验研究 116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17

4.4 小结 118

第5章 OTS自组装分子膜摩擦学特性的研究 119

5.1 概述 119

5.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9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19

5.4 小结 120

第6章 结论 121

致谢 122

参考文献 122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123

6.耐磨梯度表面层滑动接触的有限元分析及其摩擦学特性的研究&博士生:潘新祥 指导教师:严立 124

第1章 绪论 126

1.1 梯度表面层 126

1.2 研究膜层材料接触问题的主要方法 126

1.3 表面薄膜接触问题及梯度多层膜的研究发展概况 127

1.4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 127

第2章 梯度覆层体弹性接触理论 128

2.1 多层膜受法向椭圆分布力作用下的接触应力 128

2.2 覆层体受不同形状压头法向力作用时的接触应力 128

第3章 理想梯度覆层模型 129

3.1 梯度覆层的概念及要求 129

3.2 有限元模型介绍 129

3.3 两种梯度覆层模型的应力分布比较 129

3.4 小结 129

第4章 影响薄膜覆层体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 130

4.1 膜层厚度对各应力的影响 130

4.2 膜层层数对应力场的影响 131

4.3 膜层弹性模量对应力场的影响 131

4.4 摩擦系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132

4.5 小结 132

第5章 多层膜在滑动接触时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133

5.1 接触表面塑性变形的数值计算 133

5.2 多触点粗糙面在膜层表面的滑动过程 133

5.3 弹、塑性前后的应力分布变化 135

5.4 影响梯度层基体产生塑性变形的参数 135

5.5 小结 138

第6章 滑动接触时表面膜界面应力分布及裂纹强度分析 138

6.1 模型及问题的描述 138

6.2 产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变分布 138

6.3 最大剪应力分布 140

6.4 覆层体内裂纹应力场分析 140

6.5 裂纹尖端应力场分析 141

6.6 小结 142

第7章 光弹性实验 143

7.1 光弹性实验目的 143

7.2 光弹材料制造及加工过程 143

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143

7.4 小结 143

第8章 结论 144

致谢 145

参考文献 145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146

7.纯铁表面离子渗氮层显微组织及氮化物的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博士生:刘志权 指导教师:黑祖昆,李斗星,关若男 147

第1章 绪论 148

1.1 材料的表面氮化 148

1.2 材料中的铁氮相 149

1.3 轻原子成像法的建立及应用 150

1.4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 150

第2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150

2.1 高分辨电子显微术 150

2.2 材料制备 150

2.3 电镜观察 150

2.4 模拟计算 151

第3章 纯铁离子渗氮化合物层的微观结构 151

3.1 柱状晶化合物层的微观结构 151

3.2 等轴晶化合物层的微观结构 156

第4章 纯铁离子渗氮扩散层的微观结构 157

4.1 扩散层中的α″-Fe16N2 157

4.2 扩散层中α″→γ氮化物转变 163

4.3 扩散层中的γ′-Fe4N 164

第5章 轻原子成像法在ε′超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67

5.1 ε′超点阵的衍射束分析 167

5.2 ε′原子像的实验观察 168

5.3 ε′高分辨像的模拟计算 170

第6章 结论 171

致谢 172

参考文献 172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174

8.0Cr18N9不锈钢低温渗氮层的微观组织结构研究&硕士生:羌建兵 指导教师:于志伟 175

第1章 绪论 176

第2章 不锈钢低温渗氮工艺及试样制备 177

2.1 低温渗氮设备及工作原理 177

2.2 样品的制备及处理工艺 177

第3章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渗氮层的特性及其形成动力学 178

3.1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渗氮层的特性 178

3.2 渗氮层的形成动力学研究 180

第4章 渗氮层的精细结构研究 182

4.1 S-B法测试条件的选择 182

4.2 渗层物相的剥层分析 184

4.3 低温渗氮层的透射电镜研究 185

第5章 双相不锈钢低温累积渗氮的相变特征 188

5.1 实验方法 188

5.2 实验结果 188

5.3 分析 189

第6章 结论 190

致谢 190

参考文献 190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191

9.船舶主机缸套-活塞环磨损试验智能化仿真系统研究&博士生:徐久军 指导教师:杨烈宇,严立 192

第1章 绪论 193

第2章 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系统分析 194

2.1 摩擦学系统分析方法的发展及本章的任务 194

2.2 系统边界及工作变量 194

2.3 船用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系统结构 195

2.4 缸套磨损的系统逻辑模型 197

第3章 缸套-活塞环模拟磨损试验 199

3.1 模拟磨损试验设计 199

3.2 成分、组织和力学性能试验 201

3.3 磨损试验结果 202

3.4 结果分析 203

第4章 磨损试验智能化仿真模型研究 206

4.1 模型结构设计 207

4.2 模型实现方法 208

4.3 模型运行结果可信度的求解方法 213

第5章 知识表示和系统仿真流程 214

第6章 结论 215

致谢 216

参考文献 216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217

10.高强韧性模具钢合金设计及DM9钢的研究&硕士生:张春基 指导教师:马永庆 218

第1章 绪论 219

第2章 合金设计步骤 220

2.1 性能目标 220

2.2 结构设计 220

2.3 成分设计 222

2.4 工艺设计 225

第3章 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分析 225

3.1 实验合金原料的配制与熔炼 225

3.2 实验合金的成分测定 225

3.3 实验合金的热处理及分析 226

3.4 结果分析 229

3.5 成分调整后实验用钢的研究 230

第4章 DM9模具钢与常用几种模具钢的比较 232

4.1 5种工模具钢评介 232

4.2 5种工模具钢的比较 233

第5章 结论 235

致谢 236

参考文献 23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237

11.阴极保护和有机涂层保护下船体结构钢腐蚀疲劳行为的研究&硕士生:潘明阳 指导教师:严立,张会臣 238

第1章 绪论 239

1.1 引言 239

1.2 腐蚀疲劳机理 239

1.3 腐蚀疲劳的防护 240

1.4 小结 241

第2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方法 241

2.1 研究方案设计 241

2.2 实验方法 241

第3章 不同电位下16Mn钢腐蚀疲劳裂纹扩展的行为研究 242

3.1 引言 242

3.2 实验结果 243

3.3 讨论 243

第4章 阴极保护对16Mn钢腐蚀疲劳行为的影响 245

4.1 引言 245

4.2 实验结果 245

4.3 讨论 245

4.4 腐蚀疲劳断口分析 247

第5章 应力对钢表面上有机涂层阴极剥离行为的影响 248

5.1 引言 248

5.2 实验结果 248

5.3 讨论 249

第6章 环氧沥青基有机涂层对16Mn钢在海水中腐蚀疲劳寿命的影响 251

6.1 引言 251

6.2 实验结果 251

6.3 讨论 251

第7章 结论及今后工作展望 253

7.1 结论 253

7.2 今后工作展望 254

致谢 254

参考文献 254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256

12.燃煤电站锅炉管道新型防护涂层系统研究与开发&硕士生:詹旺滨 指导教师:丁彰雄 257

第1章 绪论 258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258

1.2 锅炉及其管道的失效机理 259

1.3 热喷涂技术在锅炉管道防护领域的应用 260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261

第2章 高性能防护涂层研制 261

2.1 燃煤锅炉“四管”防护用喷涂材料和工艺选用的原则 261

2.2 涂层材料设计和涂层制备 262

第3章 防护涂层抗高温氧化性能 263

3.1 高温氧化实验 263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3

第4章 防护涂层抗热腐蚀性能研究 265

4.1 热腐蚀实验 265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6

第5章 涂层其他性能研究 269

5.1 涂层冲损性能研究 269

5.2 涂层硬度实验 270

5.3 涂层结合强度研究 271

第6章 涂层传热计算 272

6.1 计算模型及公式 272

6.2 程序的编制 273

6.3 锅炉管的物性参数确定与传热计算结果及分析 274

第7章 结论 275

7.1 结论 275

7.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275

致谢 276

参考文献 27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277

13.神经网络技术在缸套磨损研究中的应用&硕士生:张叶龙 指导教师:严立,徐久军 278

第1章 绪论 279

1.1 缸套-活塞环系统研究历史综述 279

1.2 理论和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困难 279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280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案 280

1.5 本文的研究特色 280

第2章 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系统分析 281

2.1 缸套磨损的基本理论 281

2.2 对缸套-活塞环摩擦学系统层次分析图的研究 281

2.3 对缸套过度磨损的征兆的研究 285

2.4 结论 285

第3章 SSWC系统的研制 285

3.1 SSWC系统理论模型 286

3.2 用于SSWC模型的神经网络理论 287

3.3 仿真实验 289

3.4 SSWC系统应用模型的确定 293

3.5 SSWC系统应用方案 294

第4章 结论 294

致谢 295

参考文献 295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297

14.计入螺旋桨流体激振力的船舶尾轴承润滑特性计算&硕士生:金勇 指导教师:海鹏洲,刘正林 298

第1章 绪论 298

1.1 课题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现状 298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99

第2章 船舶尾管系统分析 299

2.1 船舶尾管轴承概况 299

2.2 船尾动态影响因素的技术内涵 300

第3章 船舶推进轴系的横向振动 301

3.1 横振模型 301

3.2 强迫振动计算 302

第4章 润滑特性计算 304

4.1 船舶尾管轴承的润滑理论研究 304

4.2 基本计算 304

4.3 润滑特性参数计算 307

第5章 船舶尾管系统软件的开发 308

5.1 船舶尾管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308

5.2 船舶尾管系统软件各功能模块的流程图 309

第6章 计算实例与结果分析 309

6.1 计算实例 309

6.2 结果分析 310

第7章 水润滑尾轴承试验研究 313

7.1 水润滑尾轴承的润滑状况 313

7.2 水润滑橡胶轴承计算 313

7.3 船舶尾轴承试验台 314

7.4 橡胶轴承的试验研究 315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316

8.1 结论 316

8.2 展望 316

致谢 317

参考文献 317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318

第二篇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321

1.分形理论和小波分析在磨损表面形貌及磨粒分析中的应用&博士生:周新聪 指导教师:萧汉梁 321

第1章 绪论 322

1.1 引言 322

1.2 表面形貌分析 323

1.3 基于分形几何的磨粒分析 325

1.4 有待解决的问题 325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325

第2章 磨损表面轮廓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325

2.1 表面轮廓的分形模型 325

2.2 表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的计算 326

2.3 工程粗糙表面轮廓曲线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的比较 327

第3章 磨损表面的分形特性 329

3.1 引言 329

3.2 磨损试验 329

3.3 分形特性研究 331

3.4 采样间距、评定长度及取样长度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332

3.5 磨损表面轮廓的小波分析 333

第4章 基于分形的往复式滑动磨损预测模型研究 334

4.1 缸套与活塞环摩擦副接触的简化模型 334

4.2 往复式磨损预测模型 336

4.3 数值分析 337

4.4 往复式磨损试验研究 337

第5章 小波与分形在磨粒图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338

5.1 小波在磨粒图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338

5.2 分形在磨粒图像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340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341

6.1 结论 341

6.2 展望 342

致谢 342

参考文献 342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344

2.基于电感测量和光纤技术的在线油液监测方法研究&博士生:殷勇辉 指导教师:萧汉梁,严新平 345

第1章 绪论 347

1.1 油液监测技术 34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8

第2章 磨粒特征分析及在线油液监测系统设计 350

2.1 磨损颗粒特征 350

2.2 在线油液监测系统设计 352

第3章 磨粒在线监测的电学检测传感器设计 353

3.1 基于电磁场的传感器检测系统设计 353

3.2 传感器电磁场解析解和线圈的阻抗增量解析式 354

3.3 传感器磁场均匀性研究 355

3.4 检测线圈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357

第4章 油液污染度在线监测的光学传感器设计 358

4.1 光学传感器检测原理 358

4.2 数值模拟计算 359

4.3 光学传感器设计 360

第5章 在线监测传感器试验研究及其分析 361

5.1 监测试验方法 361

5.2 电感传感器试验及数据分析 362

5.3 光纤传感器试验及数据分析 363

第6章 在线油液监测系统的诊断模型研究 364

6.1 实验数据时序分析 364

6.2 神经网络诊断模型 367

第7章 在线监测测量电路设计及虚拟仪器系统开发 368

7.1 智能仪器的构建 368

7.2 仪器的硬件组成 368

7.3 仪器的软件系统 369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370

8.1 本文主要工作 370

8.2 研究工作展望 370

致谢 371

参考文献 371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372

3.磨粒沉积方法及磨粒图像采集装置的研究与试验&硕士生:白秀琴 指导教师:严新平,萧汉梁 374

第1章 绪论 375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75

1.2 存在的问题 377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378

第2章 铁谱片磨粒单层沉积的正交试验及其分析 378

2.1 正交试验设计 379

2.2 小结 382

第3章 铁谱磨粒图像自动采集装置的初步设计 383

3.1 铁谱磨粒图像自动采集装置 383

3.2 小结 386

第4章 8NVD48A—2U型柴油机现场跟踪试验及其分析 386

4.1 监测对象 386

4.2 监测试验 386

4.3 小结 388

第5章 讨论与总结 388

5.1 问题讨论与分析 388

5.2 结论 389

致谢 390

参考文献 390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391

4.机械设备在用油污染度分析的应用研究&硕士生:高虹亮 指导教师:萧汉梁 392

第1章 绪论 393

第2章 污染磨损理论 393

2.1 污染物的种类、特性及污染故障 393

2.2 污染磨损理论 394

第3章 油液污染分析的方法、原理及作用 395

3.1 污染物分析的方法 395

3.2 油液污染度的测定 395

3.3 油液污染度分析的应用 396

第4章 机械设备在用油污染分析试验 396

4.1 试验对象分析 396

4.2 试验过程与方法 397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98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406

5.1 结论 406

5.2 问题的探讨 406

5.3 展望 408

致谢 408

参考文献 408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409

第三篇 可?性、维修工程与计算机辅助工程 413

1.设备针对性维修策略及应用研究&博士生:范世东 指导教师:严立 413

第1章 绪论 414

1.1 维修制度的变迁 414

1.2 维修理论的发展 414

1.3 针对性维修策略的意义及特点 415

1.4 针对性维修策略的理论依据 415

1.5 针对性维修策略的主要内容 415

第2章 系统分析策略 416

2.1 系统的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 416

2.2 系统失效树分析 416

2.3 系统失效树(FT)仿真程序的编制及运行 418

第3章 维修方式的划分策略 418

3.1 维修方式论述 418

3.2 维修方式决策评价因素的选取 419

3.3 权重的确定 420

3.4 决策模型的建立 420

第4章 合理维修周期的求解策略 421

4.1 基于有效度仿真的合理维修周期求解策略 421

4.2 基于磨损工作可靠度的合理维修周期求解策略 423

4.3 综合多种方法的合理维修周期求解策略 423

第5章 维修类型决策策略 423

5.1 维修类型论述 423

5.2 基于运行可靠度的维修类型决策模型 424

5.3 关于同步维修等问题的考虑 430

5.4 综合决策 431

第6章 基于针对性维修策略的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 432

第7章 针对性维修体系应用 432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433

8.1 结论 433

8.2 展望 433

致谢 433

参考文献 434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436

2.设备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硕士生:姚玉南 指导教师:钟骏杰,萧汉梁 437

第1章 绪论 438

1.1 维修制度 438

1.2 决策支持系统 439

1.3 主要研究工作 439

第2章 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研究 439

2.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构 439

2.2 人机界面系统开发研究 439

2.3 数据库系统 441

2.4 模型库系统 441

2.5 知识库和推理机 442

2.6 小结 442

第3章 维修决策及系统实现 443

3.1 维修决策的内容及系统 443

3.2 系统可靠性分析 443

3.3 维修方式决策 443

3.4 维修类型决策 446

3.5 小结 449

第4章 门机金属结构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研究 449

4.1 门机简介 449

4.2 金属结构的可靠性及可靠性数据分析 450

4.3 门机金属结构维修决策系统 451

第5章 总结 453

5.1 结论 453

5.2 展望 453

致谢 453

参考文献 454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455

3.基于Internet的远程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硕士生:柳震 指导教师:钟骏杰,范世东 456

第1章 绪论 456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456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457

1.3 研究目的与工作内容 458

第2章 远程维修决策支持系统整体设计 458

2.1 系统结构 458

2.2 总体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459

第3章 基于组件技术的分布式模型管理 462

3.1 基于组件技术的模型管理 462

3.2 远程分布式系统中模型管理的解决方案 463

第4章 维修工艺计划优化与动态管理 464

4.1 维修工艺计划与网络计划技术 464

4.2 维修网络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465

第5章 远程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实例 468

5.1 远程维修决策实现原理 468

5.2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69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472

6.1 结论 472

6.2 展望 473

致谢 473

参考文献 473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474

4.工程陶瓷零件的加工及加工机理研究&硕士生:郎静 指导教师:朱国宝 476

第1章 绪论 478

1.1 工程陶瓷材料 478

1.2 陶瓷材料的加工 479

1.3 主要研究内容 480

第2章 工程陶瓷材料的加工机理研究 480

2.1 磨削加工的机理探讨 480

2.2 车削加工工程陶瓷机理探讨 482

第3章 工程陶瓷零件的材料及毛坯制造 484

3.1 陶瓷零件及其材料 484

3.2 毛坯的成型 485

3.3 陶瓷零件的毛坯制造 485

第4章 陶瓷零件的加工研究 486

4.1 平面的加工 486

4.2 内孔的加工 488

4.3 外圆弧的加工 489

第5章 陶瓷的精密加工研究 490

5.1 超精密磨削与镜面磨削 490

5.2 工艺方案的研究 490

5.3 工艺参数的确定 491

第6章 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 492

6.1 工艺系统的影响 492

6.2 砂轮 493

6.3 材料显微组织及性能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494

第7章 工程陶瓷材料及零件的可靠性研究 495

第8章 结论 495

致谢 496

参考文献 49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497

5.数控自动编程系统(WTUAPT)的开发与研究&硕士生:余世林 指导教师:朱国宝 498

第1章 绪论 499

1.1 数控编程概述 499

1.2 WTUAPT系统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500

第2章 WTUAPT语言 501

2.1 基本语言符号 501

2.2 基本语句 501

2.3 源程序编制规则和实例 503

第3章 列表曲线的数学处理 504

3.1 双圆弧拟合列表曲线的数学处理方法 504

3.2 双圆弧拟合三次参数样条曲线 505

第4章 自动编程 509

4.1 前处理 509

4.2 后处理 511

第5章 加工模拟 512

5.1 数控程序逆编译 512

5.2 加工模拟 512

第6章 WTUAPT系统操作范例 514

6.1 系统运行环境 514

6.2 操作步骤 514

第7章 结论 514

致谢 514

参考文献 515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515

第四篇 安全工程、智能运输系统及作业优化 519

1.交通灾害中的载运工具致灾机理及其预警管理系统研究&博士生:王超 指导教师:萧汉梁,佘廉 519

第1章 绪论 521

1.1 问题的提出 521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521

1.3 研究意义 522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522

1.5 研究方法 522

第2章 公路、水运交通灾害成因及其载运工具致灾机理分析 522

2.1 公路交通灾害成因及车辆致灾机理分析 523

2.2 水运交通灾害成因及船舶致灾机理分析 525

2.3 公路、水运交通中载运工具致灾机理分析 527

第3章 公路、水运交通中载运工具的安全管理现状与分析 529

3.1 公路、水运交通灾害管理的基本理论模型 529

3.2 车辆、船舶的安全管理系统实证分析 530

3.3 我国公路、水运交通中载运工具的安全管理系统分析 531

第4章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 533

4.1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理论原理 534

4.2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功能、目标与内容 535

4.3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运行 536

4.4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信号输出方式 537

第5章 载运工具致灾测评指标体系与对策选择 538

5.1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指标设计准则 538

5.2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538

5.3 载运工具致灾预警管理系统的评价指标处理模型 540

5.4 载运工具致灾预控管理对策选择 540

第6章 区域车辆致灾预警管理系统软件开发 541

6.1 软件开发的目的 541

6.2 软件编制的思路 541

6.3 软件的应用平台及运行要求 542

6.4 软件功能介绍 542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542

7.1 基本内容 542

7.2 主要创新性工作 543

7.3 研究展望 543

致谢 543

参考文献 543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544

2.基于磁道钉导航的车道保持系统信息融合与控制技术研究&博士生:吴超仲 指导教师:严新平 545

第1章 绪论 547

第2章 车道保持系统结构设计 548

2.1 概述 548

2.2 道路导航装置——磁道钉的设计 548

2.3 车载系统设计 549

第3章 车道保持系统信息融合技术与应用 551

3.1 车道保持系统信息源特点分析 551

3.2 排序式信息融合方法的应用 551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模型 553

3.4 网络训练 554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4

第4章 车道保持控制模型研究 554

4.1 车道保持控制系统特点分析 554

4.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56

4.3 弯道模糊控制器设计 559

4.4 转换开关——磁道钉编码 560

4.5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561

第5章 车道保持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研究 561

5.1 概述 561

5.2 汽车运动模型研究 561

5.3 车道保持系统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与应用 563

5.4 车速对控制器的影响分析 567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567

6.1 结论 567

6.2 工作展望 567

致谢 568

参考文献 568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569

3.智能公路系统的车辆横向控制试验研究&硕士生:杨利兵 指导教师:严新平 571

第1章 绪论 572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57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72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73

第2章 智能公路系统的横向控制 574

2.1 智能公路系统(IHS)的定义 574

2.2 智能公路系统(IHS)的横向控制 575

第3章 车辆横向控制系统的硬件集成 575

3.1 硬件系统的总体集成 575

3.2 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576

3.3 车载设备的集成 578

第4章 车辆横向控制模型及软件的研究 578

4.1 车辆横向控制系统的特点 578

4.2 直线段的车辆横向控制 580

4.3 曲线段的车辆横向控制 583

4.4 控制软件实现 583

第5章 车辆横向控制的试验结果 585

5.1 试验概况 585

5.2 试验内容 586

5.3 试验考核指标 586

5.4 试验步骤 586

5.5 试验数据和波形分析 586

5.6 试验结论 586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587

6.1 结论 587

6.2 研究展望 588

致谢 588

参考文献 588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589

4.航道疏浚工程挖槽设计研究及其软件开发&硕士生:朱汉华 指导教师:刘正林 590

第1章 绪论 591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59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91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592

第2章 平面三角网、测量边界和航道曲面的生成原理 592

2.1 自动联结平面三角网生成方法及其改进 592

2.2 测量边界点搜索原理及方法 593

2.3 基于测量数据的航道曲面生成方法 594

2.4 平面三角网和测量边界的生成实例 595

第3章 航道挖槽设计和土方量计算 596

3.1 航道挖槽设计一般原理与计算模型 596

3.2 航道挖槽定线过程 599

3.3 疏浚工程土方量计算 599

第4章 航道工程图绘制原理与方法 601

4.1 航道等深线图的绘制原理与方法 601

4.2 航道立体网络图绘制原理及方法 603

4.3 航道横截面图绘制原理及方法 604

第5章 软件的结构组成与功能介绍 604

5.1 软件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604

5.2 软件的操作 604

5.3 设计示例 604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06

6.1 结论 606

6.2 展望 606

致谢 606

参考文献 606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607

附录 611

1.大连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85~2003) 611

2.大连海事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目录(1982~2003) 613

3.武汉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目录(1996~2003) 615

4.武汉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目录(1982~2003) 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