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小虎著
  • 出 版 社:北京:群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1443529
  • 页数:63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立足于犯罪的宏观剖析,重在解读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率明显增长之谜底,包括个体犯罪行为的决定性社会因素。全书包括:犯罪学研究方法、犯罪本质、我国目前犯罪率波动状况、犯罪社会原因理论演进、犯罪原因的基本观念等八章。

序论: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实然与应然 1

一、犯罪学基础理论的近年发展 1

二、犯罪学基础理论的未来展望 15

第一章 犯罪学的知识结构 24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 24

一、犯罪学概念考察 24

二、犯罪学概念辨析 30

第二节 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7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 37

二、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 39

三、浦已罪学与刑事侦察学 41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44

一、基本路径的抽象意义 44

二、基本路径的具体展开 45

第四节 犯罪学的理论体系 54

一、犯罪学理论体系考察 54

二、犯罪学理论体系辨析 58

三、犯罪学与刑法学理论侧重 59

第二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62

第一节 犯罪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62

一、辩证方法 62

二、比较方法 64

三、历史方法 64

第二节 犯罪学研究的基本观念 65

一、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65

二、思辫与经验的结合 67

三、宏观与微观的明晰 67

第三节 犯罪学研究的经验方法 68

一、犯罪学理论建构的程序 68

二、犯罪调查的基本方法 79

三、犯罪研究的统计技术 83

第三章 犯罪本质 104

第一节 犯罪概念的基本层次 104

一、犯罪的形式标准 104

二、犯罪的本质意义 105

三、犯罪的应然界定 107

四、犯罪的层次关系 108

第二节 犯罪学犯罪概念与刑法学犯罪概念 110

一、刑法学犯罪概念的基本考察 110

二、我国刑法学犯罪概念的构成 118

三、犯罪学犯罪概念定位的考察 122

四、犯罪学犯罪概念定位的辨析 123

第三节 犯罪学的犯罪本质 129

一、犯罪学犯罪本质的考察 129

二、犯罪学犯罪本质的辨析 131

第四章 犯罪分类 140

第一节 犯罪分类理论溯源 140

一、刑事古典学派犯罪分类 140

二、刑事近代学派犯罪分类 143

第二节 犯罪分类价值取向 147

一、刑法学:犯罪的刑罚学 149

二、犯罪学:刑罚的犯罪学 150

第三节 刑法学的犯罪分类 152

一、刑法典的犯罪分类 152

二、刑法理论犯罪分类 154

第四节 犯罪学的犯罪分类 159

一、犯罪学犯罪分类概况 159

二、犯罪学犯罪分类建构 162

第五章 犯罪现象描述基础 164

第一节 犯罪现象的表现形式 164

一、个体犯罪现象与总体犯罪现象 164

二、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 166

三、犯罪事实构成现象 167

四、法定犯罪现象、社会危险行为现象、违法越轨现象 177

五、犯罪生物现象、犯罪心理现象、犯罪社会现象 180

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测量 181

一、数理统计测量的基本类型 182

二、数理统计测量的重要指标 185

第六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一:总体犯罪的犯罪率波动状况 18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 188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1950一1965) 188

二、“文化大革命”后期至改革开放前(1972一1977) 191

第二节 社会转型初期 192

一、1981年的犯罪率波峰 192

二、1981年之后的犯罪率波动 193

第三节 社会转型深化期 199

一、1988年至1991年犯罪率的上升 200

二、1992年犯罪率回落的解释 201

三、1992年至1997年犯罪率的持平 204

四、1998年之后的上升与居高不下 205

五、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罪率波动的评估 207

六、中美犯罪率波动比较 211

第七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二:暴力犯罪的犯罪率波动状况 217

第一节 暴力犯罪的基本蕴涵 217

一、暴力的界定 217

二、暴力犯罪的界定 218

三、暴力犯罪的刑法范畴 222

四、暴力犯罪的事实特征 229

第二节 暴力犯罪立案率总量波动状况 231

一、暴力犯罪立案率波动的描述 231

二、暴力犯罪立案率波动的评估 237

三、中美暴力犯罪立案率波动比较 238

第三节 暴力犯罪有关类型立案率波动状况 241

一、枪劫罪立案率波动基本同步样态 242

二、伤害罪立案率波动稳定上升样态 244

三、强奸罪立案率波动相时水平样态 246

四、杀人罪立案率波动略微上升样态 248

第四节 暴力犯罪立案率波动的简要启示 250

一、社会转型与犯罪治理 250

二、社会转型与抢劫伤害 251

三、社会转型与强奸 251

第八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三:青少年犯罪率的波动状况 252

第一节 青少年罪犯总量比率状况 252

一、1980年至1988年波动中呈上升走势 252

二、1989年至2002年波动中呈下降走势 253

三、2003年至2005年略有上升 253

四、1980年至2005年降幅大于增幅 253

第二节 青少年罪犯分类比率状况 256

一、未成年罪犯比率 257

二、青年罪犯比率 259

第三节 青少年罪犯比率与犯罪率比较 260

一、有关表与图的特别说明 261

二、刑事立案率的波动状况 261

三、青少年罪犯比率的波动状况 261

四、两者波动状况相比 262

第九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四:有组织犯罪的现实状况 265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的事实特征 265

一、有组织犯罪界定的考究 265

二、有组织犯罪的基础蕴涵 267

三、有组织犯罪界定的应然 269

第二节 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刑法规定 275

一、有组织犯罪与刑法总则共同犯罪 275

二、有组织犯罪与刑法分则立法模式 276

三、有组织犯罪与刑法分则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277

四、有组织犯罪刑法规定的具体表现 280

五、有组织犯罪与司法实际用语 281

第三节 我国目前有组织犯罪的存在 283

一、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见解 283

二、有组织犯罪的认识前提 285

三、有组织犯罪的现实存在 287

第四节 有组织犯罪的现实表现 288

一、我国有组织犯罪特征符合 288

二、我国有组织犯罪典型事例 291

第十章 犯罪现象客观状况之五:职务犯罪的现实状况 295

第一节 职务犯罪的类型特征 295

一、职务犯罪界定的考究 295

二、职务犯罪界定的应然 297

三、公务犯罪与相关概念 298

第二节 公务犯罪的刑法规定 302

一、主体特征国家工作人员 302

二、职务特征背离职责与凭借职权 304

三、行为特征作为与不作为 306

四、主观特征故意与过失 307

五、客体特征情形多样 308

第三节 公务犯罪的现实特征 311

一、犯罪成员.领导干部频频步足公务犯罪 311

二、犯罪类型.贪污贿赂占据公务犯罪主体 314

三、失范腐败.群体腐败承续腐败相对呈现 314

四、犯罪手段.采用各种方式回避法律制裁 315

五、犯罪领域.市场重要行业部门犯罪突出 315

六、社会危害.无形危害有形损失较为严重 316

第十一章 十九世纪犯罪原因理论 318

第一节 十九世纪前中期的犯罪统计学 320

一、凯特勒的犯罪统计学 320

二、犯罪统计学的发展 322

第二节 十九世纪末的犯罪实证学派 323

一、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类学派 323

二、加罗法洛的实证派犯罪学 327

三、菲利的犯罪社会学派 333

第三节 十九世纪后期的犯罪社会学派 339

一、李斯特的犯罪社会学理论 340

二、塔尔德的犯罪社会学理论 342

三、迪尔凯姆的犯罪社会学理论 345

第十二章 现代犯罪原因理论之一:社会结构理论 351

第一节 社会解组理论 353

一、社会解组理论概述 353

二、帕克与伯吉斯的研究 354

三、肖与麦凯的研究 357

第二节 紧张理论 359

一、紧张理论概述 359

二、社会反常理论 360

三、相对剥夺理论 361

第三节 文化越轨理论 363

一、文化越轨理论概述 363

二、文化冲突理论 364

三、暴力亚文化理论 365

四、下层阶级文化理论 366

五、少年犯罪亚文化理论 368

六、不同机会理论 372

第十三章 现代犯罪原因理论之二:社会化过程理论 377

第一节 社会学习理论 378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79

二、萨瑟兰的差异交往理论 381

三、艾克斯的不同强化理论 384

第二节 社会控制理论 388

一、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 389

二、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 391

第三节 标签理论 394

一、贝克尔的标签理论 395

二、利默特的标签理论 397

第十四章 现代犯罪原因理论之三:冲突理论 399

第一节 保守的冲突理论 400

一、达伦多夫的强制性协作组合理论 403

二、沃尔德的利益群体冲突理论 406

三、钱布利斯、塞德曼的司法冲突特性 408

四、昆尼之犯罪的社会现实理论 408

第二节 激进的冲突理论 410

一、工具马克思主义 413

二、结构马克思主义 415

三、整合马克思主义 416

第十五章 犯罪原因理论的应有观念 424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概念 424

一、犯罪原因概念考察 424

二、犯罪原因概念辨析 425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相关概念 428

一、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基本蕴意 428

二、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犯罪因素的相互关系 431

第三节 犯罪原因的构成因素及其地位 432

一、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因素 434

二、犯罪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435

三、犯罪原因的体系结构 438

第四节 犯罪原因理论的特征 440

一、犯罪原因理论的解析性 440

二、犯罪原因解析的复杂性 441

三、犯罪原因理论的深刻片面性 443

四、现代犯罪原因三大理论的特征 445

第十六章 犯罪原因的各别因素 449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宏观因素 449

一、文化与犯罪 449

二、现代化与犯罪 454

第二节 犯罪原因的微观因素 460

一、社会化的概念特征 460

二、社会化的执行机构 462

三、社会化与犯罪的研究要旨 465

第十七章 犯罪原因社会结构理论的建构 467

第一节 默顿的社会反常理论 467

一、社会反常理论概要 467

二、社会反常理论简评 478

第二节 化解阻断模式 483

一、理论的基本架构 484

二、化解阻断模式与社会反常理论 488

第十八章 犯罪率增长的社会结构分析 492

第一节 意识价值与犯罪率 494

一、改革开放前的意识价值与犯罪率 494

二、改革开放后的意识价值与犯罪率 495

第二节 社会分层与犯罪率 507

一、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与犯罪率 507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与犯罪率 508

第三节 制度规范与犯罪率 518

一、公众不满的深层原因 518

二、制度规范缺陷的社会效应 523

三、不适度紧张的化解 528

第十九章 犯罪行为的个体社会生活剖析 532

第一节 关于量表 533

一、目标 533

二、现实 535

三、合法方法 535

四、违法成本 535

第二节 数据来源 537

一、犯罪类型的代表性 537

二、犯罪地区的代表性 538

三、问卷答案的真实性 538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539

一、目标项 539

二、现实项 542

三、合法方法项 544

四、违法成本项 548

第二十章 犯罪对策的基本原理 555

第一节 犯罪对策的概述 555

一、犯罪对策的概念特征 555

二、犯罪对策的内容结构 557

第二节 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 558

一、犯罪预防的基本观念 558

二、犯罪控制的基本观念 567

三、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关系 571

第三节 刑事政策 572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特征 572

二、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内容 580

第四节 刑事政策之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87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演进阶段 587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思想 590

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理性思辫 592

第五节 刑事政策之二:宽严相济 594

一、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形成演进 594

二、宽严相济政策的提出 597

三、宽严相济政策本体内容的展开 605

四、宽严相济与相关政策表述 611

结语 617

术语索引 621

主要参考书目 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