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2
1.1.2 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 2
1.1.3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性 3
1.1.4 国内保护与更新现状背景 4
1.2 研究意义 6
1.2.1 理论意义 7
1.2.2 实践意义 8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9
1.3.1 研究目标 9
1.3.2 研究方法 9
1.3.3 研究思路 10
1.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1
1.4.1 研究框架 11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1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2.1 产权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5
2.1.1 产权的一般分析 15
2.1.2 产权保护 18
2.1.3 产权失灵 19
2.1.4 产权制度 20
2.2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研究综述 21
2.2.1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相关概念 21
2.2.2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特征 22
2.3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22
2.3.1 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基础 22
2.3.2 保护与更新的实践 29
2.4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房屋产权研究综述 32
2.4.1 聚焦产权现状问题描述,缺乏产权体系构建研究 32
2.4.2 关注产权主体界定,忽视产权权属配置 32
2.4.3 强调产权权利分配,忽略产权责任义务规定 33
2.5 国外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经验与措施 33
2.5.1 英国 33
2.5.2 法国 34
2.5.3 美国 34
2.5.4 日本 35
2.5.5 启示 36
2.6 国外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产权与保护更新关系 37
2.6.1 尊重与保护地段居民产权现状 37
2.6.2 限制与调整地段居民产权权利 37
2.6.3 启示 38
2.7 本章小结 39
第三章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现状与产权问题剖析 40
3.1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的现状 40
3.1.1 传统建筑物质结构损毁严重 41
3.1.2 传统街巷肌理遭遇改变 42
3.1.3 传统文化氛围日益淡薄 42
3.1.4 现有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43
3.1.5 现有生活环境质量差 43
3.1.6 现有产权归属复杂、产权密度过高 43
3.2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现状产权问题剖析 45
3.2.1 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保护与更新动力不足 45
3.2.2 产权主体不同导致保护与更新结果两极分化 45
3.2.3 产权主体一元化导致保护与更新行为失控 48
3.2.4 产权的权责利界定不清导致保护与更新行为缺乏 50
3.2.5 产权制度不完备导致保护与更新行为混乱 51
3.2.6 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导致保护与更新行为标准不一 52
3.3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中的产权失灵 57
3.4 本章小结 57
第四章 产权与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关系 59
4.1 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特殊性 59
4.1.1 “原真性”保护与更新 59
4.1.2 “活态”保护与更新 60
4.1.3 “小规模,渐进性”保护与更新 61
4.2 地段保护与更新中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 63
4.2.1 搬迁取代拆迁——有效减少社会问题产生 64
4.2.2 搬迁——矛盾仍然存在 64
4.2.3 回迁取代搬迁——实现原有社会结构的稳定 68
4.3 产权与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关系 69
4.3.1 产权与回迁目标实现的关系 69
4.3.2 产权明晰——合理保护与更新的基础 70
4.4 合理产权体系安排的功能 70
4.4.1 减少地段保护与更新中的不确定性 70
4.4.2 实现地段保护与更新效应外部性内部化 71
4.4.3 对各主体产生激励效应 71
4.4.4 对各主体具有约束功能 72
4.5 本章小结 73
第五章 产权体系构建的博弈论分析 74
5.1 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74
5.2 地段保护和更新中的博弈分析 75
5.2.1 现状——非合作博弈 76
5.2.2 原因——博弈契约的缺失 82
5.2.3 新产权体系——契约的构建 83
5.2.4 目标——合作博弈 84
5.3 合作博弈下地段保护和更新中利益的重新分配 85
5.3.1 合作博弈下短期利益的重新分配 85
5.3.2 合作博弈下长远利益的重新分配 87
5.4 本章小结 89
第六章 产权体系构建:产权主体与权属配置 92
6.1 多元化的产权主体 92
6.1.1 私有、公有与共有产权主体的比较 93
6.1.2 多元化产权主体的必要性 95
6.1.3 多元化产权主体的界定 97
6.2 多维度的产权权属配置 99
6.2.1 产权权属的构成 99
6.2.2 多维度的产权权属构成 101
6.2.3 多维度权属、多元产权主体条件下的权利分配 107
6.2.4 产权权属配置中的责任与义务承担 109
6.3 本章小结 111
第七章 产权体系构建:产权交易与保护体系 112
7.1 合理产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112
7.1.1 不同主体对地段价值判断的分异 112
7.1.2 地段产权价值的合理评估 115
7.1.3 产权交易市场的完善 117
7.2 多层次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 117
7.2.1 诺思悖论与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 119
7.2.2 多层次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119
7.2.3 监督制度的构建 123
7.2.4 公共参与制度的完善 126
7.2.5 告知承诺制度的完善 127
7.3 本章小结 129
第八章 产权重组下的南京城南门西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 130
8.1 南京城南门西历史地段简介 130
8.1.1 南京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现状概述 130
8.1.2 南京城南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历程 132
8.2 门西地段产权状况分析 136
8.2.1 产权演变历史的分析 136
8.2.2 现有产权与建筑关系分析 138
8.2.3 现有产权与居民关系分析 141
8.2.4 现有产权与院落关系分析 146
8.3 地段产权的重新调整与配置 147
8.3.1 产权体系重构对地段保护更新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147
8.3.2 产权主体的调整 150
8.3.3 产权权属的调整 152
8.4 基于产权重组下的地段院落空间与街巷肌理重构 152
8.4.1 基于现有产权边界与院落边界的街巷肌理重构 153
8.4.2 基于现有产权的院落内部整理 155
8.5 基于产权重组下的地段保护更新成果预评估 160
8.5.1 SD法概述 160
8.5.2 形容词对及评定测度的确定 160
8.5.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164
8.6 基于成果预评估下的方案调整 171
8.6.1 保护与更新支付能力评价指标的增加 171
8.6.2 户均居住面积指标的降低 171
8.7 本章小结 173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174
9.1 主要研究结论 174
9.1.1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总结 174
9.1.2 产权与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关系研究结论 175
9.1.3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各主体利益博弈研究结论 177
9.1.4 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产权体系构建研究结论 178
9.1.5 产权体系重构下的南京城南门西地段及保护更新规划研究结论 179
9.2 主要创新点 180
9.2.1 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历史地段中民居产权重构理论分析框架 180
9.2.2 构建了适用于传统民居型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产权体系 180
9.2.3 提出了基于产权视角的历史地段保护和更新规划新方法 181
9.3 研究展望 181
参考文献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