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一、什么是行政管理学 1
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3
三、新中国建立前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4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 5
五、迈向新世纪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发展趋势 8
第一章 行政组织 11
第一节 行政组织概述 11
一、行政组织的内涵 11
二、行政组织的特点 12
三、行政组织的类型 13
四、行政组织的建构原则 14
第二节 行政组织职能 17
一、行政组织职能的特点和作用 17
二、行政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 18
三、行政组织职能的实现手段 20
四、行政组织职能的转变 22
第三节 行政组织结构 26
一、什么是行政组织结构 26
二、影响行政组织结构的因素 27
三、层级化与分部化的关系 29
四、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 30
第四节 行政组织体制 31
一、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 32
二、行政组织体制的创新 37
第五节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策略 45
一、严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5
二、着眼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宏观战略 47
三、科学处理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辩证关系 49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51
五、着力在人员分流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52
第二章 行政领导 54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54
一、行政领导的本质 54
二、行政领导的方式 55
三、行政领导者的本质规定 56
四、行政领导者的基本职能 59
五、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61
六、行政领导者的学而“仕”与“仕”而学 62
第二节 行政领导集体 65
一、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65
二、行政领导集体的结构 66
三、优化行政领导集体结构的原则 71
第三节 行政领导者成才的基本要素 73
一、机遇 73
二、素质 75
三、环境 81
四、方法 82
第四节 行政领导者凝聚下级的方法与艺术 84
一、科学地遵守凝聚的基本原则 84
二、科学地拨动下级的心弦 88
三、科学地让下级发表意见 90
四、科学地表扬和批评下级 92
第三章 行政决策 95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 95
一、行政决策的特点 95
二、行政决策的分类 96
三、行政决策的程序 97
四、行政决策的地位 100
第二节 行政决策模式 101
一、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 101
二、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101
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103
四、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式 104
第三节 行政决策体制 105
一、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105
二、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106
三、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107
四、行政决策监控系统 107
第四节 行政决策的非理性因素影响 108
一、行政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 108
二、非理性因素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109
三、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对行政决策的积极作用 112
第五节 行政决策的价值评价 114
一、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本质 114
二、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标准 117
三、行政决策价值评价的过程 119
第四章 行政执行 123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123
一、行政执行的特点 123
二、行政执行的原则 124
三、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125
第二节 行政执行过程 126
一、准备阶段 126
二、实施阶段 128
三、总结阶段 130
第三节 行政执行偏差分析 132
一、行政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132
二、行政执行偏差的产生原因 134
三、行政执行偏差的纠正方法 136
第五章 人事行政 138
第一节 人事行政概述 138
一、人事行政的内涵 138
二、人事行政的功能 139
三、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140
四、国外现代人事行政的发展趋势 141
第二节 现代人事行政制度 146
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46
二、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 147
三、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48
第三节 国家公务员的“入口”和“出口”制度 150
一、录用制度 150
二、辞职辞退与退休制度 151
第四节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152
一、义务、权利及职位分类制度 152
二、考核及奖惩制度 155
三、职务升降、任免及交流制度 156
四、培训及工资、保险和福利制度 159
五、回避、纪律及申诉控告制度 160
第六章 公共财政 162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 162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 162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164
三、公共财政的宏观调控 168
第二节 国家预算 169
一、国家预算的内涵和类别 169
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批 171
三、国家预算的执行 172
四、国家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173
第三节 公共财政收支管理 174
一、公共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和规模 174
二、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和效益 179
三、正确处理公共财政收支矛盾 181
第四节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183
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 183
二、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185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 187
第七章 行政法治 192
第一节 行政法治概述 192
一、行政法治的特征 192
二、行政法治的内容 194
三、行政法治的意义 195
第二节 行政法治的基础 196
一、常备不懈,培育守法之心 197
二、学法懂法,苦练守法之功 198
三、严于律己,规范守法之为 199
四、敢于斗争,力扬守法之威 200
第三节 行政立法与行政执法 201
一、行政立法的体制 201
二、行政立法的程序和方法 203
三、行政执法的主要手段 205
四、行政执法的法律效力 208
第四节 行政司法与行政诉讼 210
一、行政司法的意义 210
二、行政司法的类型 211
三、行政诉讼的作用 213
四、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程序 214
五、行政赔偿制度 216
第五节 行政法治监督 216
一、行政法治监督的意义 216
二、行政法治监督体系 217
三、行政法治监督机制 222
第八章 行政文化 227
第一节 当代行政管理的主题 227
一、文化制胜的实践依据 227
二、文化制胜的基本特征 231
三、文化制胜的实施途径 234
第二节 行政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238
一、行政文化的结构 239
二、行政文化的功能 246
三、行政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52
第三节 行政文化的形铸途径 254
一、行政社会化的特征 254
二、行政社会化的途径 256
三、行政社会化的功能 259
第九章 机关管理 262
第一节 机关管理概述 262
一、机关管理的内涵 262
二、机关管理的任务 262
三、机关管理的要求 265
第二节 机关管理的内容 266
一、会议管理 266
二、文书管理 268
三、档案管理 270
四、财务管理 272
五、后勤事务管理 273
六、其他机关事务管理 275
第三节 机关管理现代化 276
一、机关管理现代化的本质 276
二、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原则 276
三、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277
第四节 政府采购制度 279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本质要求 279
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意义 281
三、建立我国的全国性政府采购制度 283
第五节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286
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紧迫性 286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内容 287
三、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途径 288
第十章 行政效益 290
第一节 行政效益概述 290
一、行政效益的本质规定 290
二、行政效益的类型 296
三、研究行政效益的意义 298
第二节 行政效益测量 299
一、行政效益测量的基本内容 299
二、行政效益测量的客观标准 300
三、行政效益测量的基本方法 303
第三节 机构规模效益分析 305
一、机构数量规模效益 306
二、公务人员规模效益 308
三、公共事务规模效益 311
四、可用财政规模效益 314
第十一章 行政发展 317
第一节 行政发展概述 317
一、行政发展的实质 317
二、行政发展的特征 319
三、研究行政发展的意义 320
第二节 行政发展的力场分析 321
一、行政发展的两类作用力 322
二、行政发展作用力的“边缘性效应” 324
三、行政发展作用力的有效利用 328
第三节 行政发展规律 330
一、行政发展适应律 330
二、行政发展不平衡律 332
三、行政发展相对稳定律 334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行政发展 335
一、社会价值取向:从“官本位”走向“知识本位” 336
二、行政体制:消除高度集权和“全能主义”弊端 337
三、行政运行机制:从“礼治”和“人治”走向“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338
四、行政管理制度:从传统的权威主义向民主行政转变 339
五、行政人员的素质要求:从人文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结构转化 341
附一: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343
一、创立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343
二、科学管理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344
三、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346
四、系统理论时期的行政管理学 348
附二:邓小平对机构改革的探索与贡献 350
一、深刻揭示了机构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350
二、全面论述了机构改革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52
三、系统阐明了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54
四、科学概括了机构改革的奋斗目标和基本内容 355
五、明确提出了机构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359
后记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