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南迁汉人的乐园 1
二 文教勃兴的沃土 5
三 坚守传统的藩篱 10
四 徘徊在精神与现实之间 14
第一章 区域开发:莆仙文化的环境基础 19
第一节 莆仙地区的建置沿革和地理环境 19
一 建置沿革 19
二 地理环境 21
第二节 北方汉民的南迁和莆仙地区的开发 23
一 北方汉民的南迁 23
二 农田水利的兴修和莆仙地区的开发 37
第三节 莆仙地区的经济特征 49
一 “固守本业”与经济作物的种植 49
二 手工业 54
三 商业和海运 57
第二章 家族组织:莆仙文化的聚落载体 63
第一节 莆仙家族组织的发展进程 63
一 唐及五代的世家大族 65
二 宋元时期的世家大族 69
三 明清时期的莆仙家族 78
第二节 莆仙家族组织的社会文化功能 98
一 族学与家族人才的培养 98
二 祭祖和修谱的伦理教化功能 103
三 莆仙戏与迎神赛会的社会文化功能 113
第三章 教育科举:莆仙文化的辉煌硕果 118
第一节 “十室九书堂”——莆仙教育的兴盛 118
一 开莆来学 118
二 唐代:莆仙教育的兴起 119
三 宋代:莆仙教育的兴盛 122
四 元代:莆仙教育的延续 132
五 明清:莆仙教育的盛衰 134
第二节 进士之乡——莆仙科举的辉煌 146
一 唐代:莆仙科举的兴起 147
二 宋代:莆仙科举的兴盛 151
三 元代:莆仙科举的中落 156
四 明代:莆仙科举的鼎盛 158
五 清代:莆仙科举的衰落 168
第三节 莆仙科举盛衰的解析 172
一 宋明两代科举兴盛的历史条件 172
二 莆仙科举盛极而衰的社会经济因素 178
三 莆田、仙游科举不平衡的原因 184
第四章 文献名邦:莆仙文化的理性升华 188
第一节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莆仙著作考述 188
第二节 莆仙著述的发展轨迹 197
一 晚唐五代:莆仙著述的兴起 197
二 宋代:莆仙著述的鼎盛 201
三 元代:莆仙著述的低谷 212
四 明代:莆仙著述的复兴与重振 214
五 清代:莆仙著述的锐减 223
第五章 宗教信仰:莆仙文化的精神纽带 227
第一节 佛教、道教在莆仙的播衍 227
一 佛教 227
二 道教 240
第二节 莆仙三一教的形成与发展 247
一 林兆恩与莆仙三一教的形成与初传 248
二 莆仙三一教的兴盛 254
三 莆仙三一教的衰落与复兴 256
第三节 莆仙民间信仰的多维展现 259
一 影响深远的妈祖信仰 259
二 祈梦闻名的九仙信仰 269
三 官民共祀的钱妃、李侯信仰 273
四 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信仰 277
五 深入民心的杨公太师与玄天上帝信仰 281
第四节 莆仙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 285
一 作为地域底色的巫道崇拜 285
二 从“官社”到“淫祀” 287
三 “会”与民间信仰的社会组织 291
四 地理环境与莆仙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294
第六章 民风习俗:莆仙文化的人文内涵 300
第一节 岁时节庆民俗 300
一 春节、元宵节 300
二 二月二、清明 307
三 端午节、六月六、做大暑 308
四 七月半、“做秋”、重阳节、冬至 310
五 过年 316
第二节 行业习俗 321
一 农事习俗 321
二 饲养习俗 322
三 渔业习俗 322
四 工商习俗 323
第三节 人生礼俗 325
一 婚嫁礼俗 325
二 生育习俗 331
三 寿诞礼俗 334
四 丧葬礼俗 336
第四节 莆仙民风习俗的形成 342
一 地理环境的作用 342
二 莆仙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344
三 地方官员与士大夫的教化 347
四 特定历史事件的影响 348
第七章 莆仙方言:莆仙文化的演进见证 350
第一节 莆仙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350
一 北方汉民的南迁和莆仙方言的形成 350
二 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对莆仙方言的影响 354
三 莆仙方言中的古越语和古吴楚语 357
四 莆仙方言中的英语和印尼、马来语借词 361
五 莆仙方言的流播 362
第二节 莆仙方言与社会文化生活 365
一 从方言地名透视莆仙文化内涵 366
二 从方言词语看莆仙经济生活 370
三 从方言词语看莆仙传统观念 372
四 莆仙方言和民风习俗 377
五 莆仙方言和莆仙戏 380
第八章 莆仙戏曲:莆仙文化的艺术宝藏 385
第一节 莆仙戏发展的历史轨迹 385
一 唐代:莆仙戏的孕育 385
二 宋元:莆仙戏的形成 388
三 明清:莆仙戏的发展和繁盛 395
四 近现代:莆仙戏的兴衰演变 403
第二节 莆仙戏的表演特色 415
一 莆仙戏音乐 415
二 莆仙戏的表演艺术 420
三 莆仙戏的舞台美术 424
第三节 莆仙木偶戏与八乐、十番 433
一 莆仙木偶戏 433
二 八乐、十音 442
简短的结语 448
主要参考文献 453
后记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