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发良,孙成访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2195368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第1章 绪论 1

1.1环境概述 1

环境的概念 1

环境的分类 1

环境的功能特性 3

1.2环境问题 3

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3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4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7

中国的环境问题 7

1.3环境科学 12

环境科学的概念 12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3

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14

1.4环境思想和环境意识 15

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及“天人合一” 15

西方环境思想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兴起 16

1.5环境伦理观与环境伦理学 17

基本概念 17

环境伦理观:困惑与争议 18

环境伦理准则 18

1.6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9

环境保护的概念 19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0

第2章 生态学基础 22

2.1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 22

生态学定义 22

生态学的发展 22

2.2生态系统 22

生态系统的涵义 22

生态系统的组成 23

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24

2.3生态系统的功能 25

食物链(网)及营养级 25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7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8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30

2.4生态平衡 31

生态平衡的概念 31

生态平衡的破坏 31

2.5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2

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3

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33

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34

以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34

第3章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38

3.1可持续发展 38

文明发展及其特征 38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39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2

3.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43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43

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5

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45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9

3.3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50

3.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52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5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53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55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57

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58

第4章 环境与人体健康 59

4.1人和环境的关系 59

人与环境物质组成的相关性 59

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程度 60

4.2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62

环境污染物及其分类 62

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63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因素 65

4.3环境污染的特征和危害 66

环境污染的特征 66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68

4.4室内环境与健康 73

吸烟引起的污染 73

居室装修及新家具引起的污染 74

生活用品对健康的影响 74

食品对健康的影响 75

第5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76

5.1概述 76

大气圈及其结构 76

大气的组成 78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78

5.2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类型 78

大气污染及其分类 78

大气污染源 78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发生机制 79

5.3大气污染的危害 84

5.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87

全球气候变暖 87

臭氧层被破坏 88

酸雨蔓延 89

5.5大气污染的防治 91

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91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92

第6章 水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98

6.1水环境概述 98

天然水资源分布 98

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 99

6.2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作用 99

水体污染 99

水体自净作用和水环境容量 102

水质及水质指标 103

6.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及迁移转化 103

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模式 103

常见水体污染物的转化 104

6.4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109

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的健康 109

水污染造成水生态系统破坏 109

水污染加剧了缺水状况 109

水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 110

水污染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110

6.5水环境污染防治 110

水污染防治的原则 110

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111

第7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118

7.1土壤概述 118

土壤及其组成 118

土壤的性质 118

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119

7.2土壤环境污染 119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污染特征 119

土壤污染类型 120

土壤污染物及土壤的自然净化过程 120

7.3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 121

农药与土壤污染 121

重金属与土壤污染 123

7.4我国土壤污染的防治 127

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则 127

土壤污染的预防措施 128

污染土壤的综合治理 129

第8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131

8.1概述 131

基本概念 131

固体废物污染及固体废物的分类 131

固体废物的危害及处理原则 133

8.2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利用 135

一般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135

一般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 137

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137

8.3城市垃圾的利用与治理 138

处理城市垃圾的原则 138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138

城市垃圾的其他无害化处理 139

第9章 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 143

9.1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43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143

噪声的评价和检测 145

环境噪声的危害 150

噪声的控制 152

9.2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156

放射性及其度量单位 156

放射性污染源 158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160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161

9.3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63

电磁辐射及辐射污染 163

电磁辐射源 164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与控制 165

光污染与防护 166

9.4热污染及其防治 167

热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67

热污染的控制与综合利用 168

第10章 环境质量评价 170

10.1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170

环境质量 170

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170

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171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171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171

10.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7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17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 17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174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74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78

总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181

10.3环境影响评价 183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83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184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184

第11章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 186

11.1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概述 186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的概念 186

环境监测的作用及目的 187

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 188

环境监测的分类 190

11.2环境标准 191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191

环境标准发展的历史 192

环境标准制订的原则 193

环境标准物质 193

11.3环境监测的组织 194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194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195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197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199

样品的预处理 203

11.4环境监测主要方法简介 205

物理监测方法 205

化学监测方法 206

生物监测方法 210

11.5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213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213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 215

第12章 环境保护法规与环境管理 216

12.1环境法概述 216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点 216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217

12.2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218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18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221

12.3国家对环境的管理 224

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范围 224

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225

环境管理机构 225

12.4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227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概念 227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地位 229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229

第13章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231

13.1清洁生产的产生与发展 231

国际清洁生产进展 231

中国清洁生产进展 232

13.2清洁生产的内容与意义 232

清洁生产的定义 232

清洁生产的内涵 233

清洁生产的内容 233

清洁生产的意义 234

13.3清洁生产的科学方法 234

生命周期评价 234

生态设计 236

绿色化学 237

环境标志 238

13.4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240

清洁生产审核原理 240

清洁生产审核程序 242

13.5循环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243

人类共同面临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244

传统的工业文明和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244

13.6循环经济的内涵 245

循环经济的含义 245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46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47

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247

13.7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248

循环型企业 248

循环型产业园区 250

循环型社会 252

13.8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254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254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成 255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255

第14章 实验 257

14.1水样物理性质及其pH值、溶解氧的测定 257

第1部分 257

第2部分 260

14.2氨氮的测定 264

纳氏试剂比色法 264

电极法 266

14.3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267

重铬酸钾法(CODcr) 267

库仑滴定法 269

14.4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微机BOD5测定法) 271

基本原理 271

测定原理 271

仪器和试剂 272

测定步骤 272

14.5尿液中氟化物的测定(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273

14.6废液中酚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74

14.7大气中SO2的测定(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276

14.8大气中CO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279

14.9土壤中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80

14.10环境噪声监测 281

参考文献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