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与时代同行 1
独立:1932年的《生活》周刊与生活书店 1
自立 6
时代急流 14
学术:50年代的三年 19
新启蒙:从《读书》杂志开始 22
从译介到译丛 30
中国本位 36
生存与发展 40
新千年 由特而强 45
1979《读书》 51
在拨乱反正的旗帜下 51
《读书》的萌芽 51
《读书》启程 54
启蒙的《读书》 58
曲曲折折《读书》路 60
《读书》的“遗产” 63
1981《傅雷家书》 65
重拾文化和知识的尊严 65
劫后遗存的家书 65
“三联出这样的书很合适” 68
文化和知识的力量 70
1984《情爱论》 77
冲破读书的禁区 77
“皮书”和“丛书热” 77
初版的删节 80
登上热销巅峰 84
围绕《情爱论》的价值讨论 86
1986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91
开启学术新思潮和新方法的窗口 91
西学热 91
合作者 95
质量第一 99
反思中国文化走向 102
1989蔡志忠古籍漫画 107
二十年前的古典文化热 107
利用“海外关系” 107
内地的古典文化热 111
关于版权的小插曲 114
出版界的“后蔡志忠”时代 117
1994金庸作品集 119
创造大众读物的经典 119
金庸与三联 119
“文化”金庸 122
独特的营销策略 126
八年姻缘 128
1995《三联生活周刊》创办 131
面对新时期的艰难选择 131
启动 131
创刊 133
风雨资本路 138
再次出发 140
“裂变” 142
1997黄仁宇作品系列 145
另类史家 另类阅读 145
《万历十五年》的故事 148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 150
“另类”史家黄仁宇 153
2001《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157
开掘图文书的市场潜力 157
从“乡土中国”说起 157
“二十讲”带来的延伸作品 162
引领内地图文书设计 169
2002陈寅恪集 173
弘扬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 173
为了父亲的文稿 173
新版与旧版 175
反响和评论 178
2003《我们仨》 183
亲情感动中国 183
编辑记忆的《我们仨》 183
人文风格主导设计 188
读书界的热点 189
2006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193
推动原创性学术著作的十年 193
雪中送炭 193
匿名审稿 196
变与不变 201
推动学术进步 204
附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历届领导班子名录(1985.12—2008.12) 209
后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