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古代经济 1
第一章 明代以前的社会经济状况 5
第一节 贵州的早期开发及其与周边的经济联系 6
第二节 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经济类型 16
第三节 明代以前经济滞后的原因 26
第二章 明初卫所屯田及贵州行省的建立与完善 31
第一节 明初贵州的卫所屯田制与开发生产 31
第二节 贵州行省的建立及其意义 41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府州县的增设 50
第四节 清代贵州建置的调整与完善 58
第三章 明清贵州人口的增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65
第一节 明代大规模的汉族移民 65
第二节 清代贵州人口的起伏变化 72
第三节 明清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84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 95
第一节 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农田水利兴修 95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新进展 106
第三节 林业与蚕桑 115
第四节 地主所有制的发展 124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与矿业 137
第一节 民族传统手工业与建筑 137
第二节 官营手工业与手工作坊 146
第三节 明清两代矿产的开发 156
第六章 交通状况的改善与贸易金融的发展 166
第一节 驿道大道的开设与驿运邮传 166
第二节 航道整治与水路运输 177
第三节 城镇的兴起与城乡贸易的扩大 183
第四节 食盐运销和土特产外运 190
第五节 货币流通与金融的发展 199
第七章 明清的赋税制度与贵州财政 206
第一节 明清的赋税制度 206
第二节 明清贵州的财政收支 221
第三节 仓储和赈恤 233
第二篇 近代经济 237
第一章 鸦片战争对贵州社会经济的影响 240
第一节 封建经济剥削不断加重 240
第二节 鸦片的种植和烟毒的泛滥 254
第三节 外国资本主义影响下贵州社会性质开始变化 265
第二章 晚清至民初的贵州经济 275
第一节 晚清民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微弱发展 275
第二节 近代交通、邮电的兴办 290
第三节 军阀统治时期的农业和工商业 302
第四节 军阀统治对贵州经济造成的危害 310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经济 321
第一节 工矿业的蓬勃发展 321
第二节 商业与金融业的繁荣 335
第三节 交通建设与邮电开发 350
第四节 农业的缓慢进步 363
第四章 战后至解放前夕的贵州经济 376
第一节 财政金融的崩溃 376
第二节 工商各业的衰落 379
第三节 贵州临解放时的经济状况 388
第三篇 当代经济(上) 393
第一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397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97
第二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428
第三节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445
第二章 “大跃进”、人民公社与经济调整 456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456
第二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 469
第三节 从纠正错误到新“跃进” 476
第四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494
第三章 三线建设的展开与“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525
第一节 三线建设的成就及其得失 525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贵州经济的破坏 545
第四章 1977年—1978年的贵州经济 552
第一节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552
第二节 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 557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及对发展贵州经济的作用 562
第四篇 当代经济(下) 565
第一章 以“包干到户”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调整 568
第一节 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 568
第二节 确立包干到户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57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 592
第四节 小康蓝图的初步形成与“六五”计划的拟定 611
第五节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617
第六节 城市功能的加强与对外经济协作的拓展 630
第七节 改革开放和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640
第二章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647
第一节 以搞活企业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649
第二节 综合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664
第三节 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扩大 676
第四节 农村改革的深化 701
第五节 科技兴农战略的提出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706
第六节 农村扶贫及其成就 714
第七节 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 720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729
第一节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729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转机建制 734
第三节 农村改革的新探索 744
第四节 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766
第五节 推行配套改革改善宏观调控 771
第六节 市场建设与市场体系的培育 789
第七节 “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黔战略” 795
第八节 强化扶贫与扶贫攻坚的展开 801
第九节 开发优势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808
第十节 “八五”计划的完成与贵州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819
后记 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