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定向、转运和转位》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R.E.达尔贝,(瑞典)G.范海涅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30231840
  • 页数:3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汇集了蛋白质定位研究领域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首先,描述了用于研究蛋白转运和运输的常规技术;其次,综述了引导蛋白到达亚细胞空间的定向信号;第三,综述了细菌和真核细胞内质网中蛋白如何插入和通过细胞膜;第四,描述了分泌蛋白或质膜蛋白在进入内质网腔后如何形成二硫键;第五,介绍了蛋白解折叠反应;第六,描述了蛋白输入到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第七,综述了核蛋白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这个过程的调控。本书旨在使读者对蛋白定位广泛的重要性产生印象的同时,对蛋白定位的基本原理也予以重视。

1导论 1

致谢 3

2研究蛋白质定向、转位和转运的方法 4

2.1引言 4

2.2细胞内研究:对整个细胞和亚细胞器的脉冲跟踪研究 4

细菌 4

真核细胞 6

小结:细胞内研究 8

2.3遗传学方法 8

细菌 8

真核细胞 11

小结:遗传学方法 12

2.4研究转运和运输体外方法 12

转运进入膜囊泡 12

光致交联和荧光技术用于检测转运过程 15

蛋白质转运的重新构建 18

蛋白质向脂囊泡中的转运 19

利用经透化处理的细胞检测核运输 19

高尔基体运输系统的重建 19

小结:体外转运和运输的研究 20

2.5细胞生物学技术 20

小结:细胞生物学技术 21

2.6致谢 21

2.7参考文献 21

2.8推荐读物 26

3定向序列 27

3.1概要 27

3.2信号肽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被发现 27

3.3定向分泌蛋白的信号肽 27

Sec信号肽具有三个不同的区域 28

细菌脂蛋白具有不同的c区 28

Tat信号肽在n区含有一个RR基序 29

信号肽被各种蛋白酶降解 29

3.4含有碱性残基串的核输入、输出信号 29

3.5线粒体输入信号介导蛋白质通过双层线粒体膜 29

基质输入信号形成带正电荷的两性α螺旋 29

分选到膜间隙的蛋白质依赖于双重分选信号 30

3.6两种过氧化物酶体输入信号 30

3.7叶绿体基质和类囊体输入信号 30

基质定向信号(“转运肽”)缺乏酸性氨基酸但富含羟基化氨基酸 31

类囊体输入定向肽类似于细菌的信号序列 31

3.8蛋白质的定位可以被准确预测 31

利用定向信号的预测效果较好,但只能检测到部分信号 31

“综合”预测方法可以预测许多不同的亚细胞定位,但在整体预测准确性方面表现不佳 32

蛋白质定位有时可通过“系统发育谱”进行预测 32

3.9参考文献 32

4细菌蛋白质的输出 36

4.1引言 36

4.2蛋白质向细菌转运酶的定向转运 37

共翻译转运和翻译后转运 38

SRP和SecB途径在移位酶处交汇 41

小结:细菌蛋白质转运中的移位酶 42

4.3移位酶——一种多亚基整合膜蛋白复合体 42

SecA水解ATP为细菌蛋白质输出提供能量 42

异源三聚体SecYEG复合体形成蛋白引导通道核心 43

蛋白质的有效输出需要第二种异源三聚体整合膜蛋白复合体 45

蛋白质转运机制在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中的保守性 46

折叠氧化还原蛋白的转运 47

小结:移位酶——一种多亚基整合膜蛋白复合体 47

4.4蛋白质输出的能量学 47

ATP驱动蛋白质转运的机制 48

质子动力势驱动转运的机制 49

小结:蛋白质输出的能量学 50

4.5历史注释 50

历史注释1 50

历史注释2 50

历史注释3 51

4.6参考文献 51

4.7推荐读物 54

5在内质网膜上蛋白质的分选 56

5.1引言 56

5.2一般原理 56

5.3蛋白质向内质网膜的定向转运 57

小结:蛋白质向内质网膜的转运 58

5.4蛋白质跨越内质网膜的转运 59

转移位点的特性被揭示:转运体 59

小结:蛋白质跨越内质网膜的转运 61

5.5转运体的组成和结构 62

转运体的主要组成 62

转运体的辅助组分及其化学计量 63

转运体水孔的特性 64

小结:转运体的组成和结构 65

5.6内质网膜上转运体的功能 65

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共翻译转运 65

酵母中的共翻译和翻译后转运 67

新生肽的加工和折叠 68

膜蛋白的整合 68

反向转运和蛋白质降解 70

小结:内质网膜转运体的功能 70

5.7转运的调节 70

核糖体-转运体的合作和协调 71

动力学 71

方向性和能量需求 71

转运体的装配、修饰和翻转 72

小结:转运的调节 73

5.8结论 73

5.9历史注释 74

历史注释1 74

历史注释2 74

历史注释3 74

5.10参考文献 75

6膜蛋白向细菌和内质网膜的插入 79

6.1膜蛋白 79

小结:膜蛋白 79

6.2从胞质到膜 80

小结:从胞质到膜 81

6.3直接插入膜与通过移位酶介导插入膜 81

小结:直接的膜插入与移位酶介导的膜插入 83

6.4跨膜螺旋的膜锚定和定向 83

单次跨膜蛋白 83

小结:单次跨膜蛋白 87

多次跨膜蛋白 87

小结:多次跨膜蛋白 90

6.5跨膜螺旋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捆绑 90

小结:跨膜螺旋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捆绑 91

6.6历史注释 91

历史注释1 91

历史注释2 91

历史注释3 91

6.7参考文献 92

6.8推荐阅读 96

7原核和真核生物中二硫键的形成 97

7.1二硫键:纽带键 97

小结:二硫键:纽带键 98

7.2体内二硫键的形成 99

大肠杆菌周质中二硫键的形成 99

真核生物二硫键的形成 105

7.3对二硫键形成的全面总结 108

7.4参考文献 108

7.5推荐阅读 111

8蛋白质的解折叠反应 112

8.1引言 112

8.2 UPR的输出 112

UPR重构分泌途径以克服内质网胁迫 112

与内质网有关的降解 114

小结:UPR的输出 115

8.3酵母中的UPR信号通路 115

利用遗传学方法鉴定信号组分 115

Irelp是未折叠蛋白感受器 116

当内质网受到胁迫时HACl mRNA被剪接 117

Irelp和tRNA连接酶组成一种非传统的剪接装置 119

在未受胁迫的细胞中Haclp的翻译被减弱 120

小结:酵母中的UPR信号通路 121

8.4哺乳动物中的UPR信号通路 121

哺乳动物细胞UPR中的效应物 122

内质网中未折叠蛋白引起的生理反应 124

小结:哺乳动物中的UPR信号通路 126

8.5结论 127

8.6致谢 128

8.7参考文献 128

9蛋白质输出途径的质量控制:内质网与胞质中蛋白酶体间的联系 132

9.1引言 132

9.2内质网质量控制机制 134

小结:内质网质量控制机制 136

9.3 ERAD机制 136

去糖基化是降解前必需的步骤吗? 141

小结:ERAD机制 141

9.4通过内质网质量控制途径进行的酶调节 141

小结:通过内质网质量控制途径进行的酶调节 142

9.5其他质量控制途径 142

小结:其他质量控制途径 143

9.6蛋白质质量控制和疾病:ERAD被投机利用 143

毒素通过ERAD到达宿主细胞的细胞质 143

病毒逃避宿主防御的策略 144

囊性纤维化 144

肺气肿 144

恶性黑色素瘤 145

神经退行性疾病 145

小结:蛋白质质量控制与疾病 146

9.7蛋白质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146

小结:蛋白质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147

9.8历史注释 147

历史注释1 147

历史注释2 148

9.9致谢 149

9.10参考文献 149

9.11推荐读物 156

10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 157

10.1概要 157

10.2引言 157

10.3线粒体定向序列 159

小结:线粒体定向序列 160

10.4外膜转运系统 160

输入受体 161

通用输入孔复合体 162

结合链假说 163

小结:外膜转运系统 163

10.5内膜转运系统 164

前导序列转运酶和蛋白质转运进入基质的能量学 165

载体转运酶 167

小结:内膜转运机制 168

10.6线粒体前体蛋白转运酶的生成 168

小结:线粒体前体蛋白转运酶的生成 169

10.7展望 169

10.8参考文献 169

10.9推荐读物 174

11叶绿体蛋白质的输入和分选 175

11.1引言 175

11.2叶绿体生成的关卡:蛋白质在被膜处的转运 175

胞质中的运输控制 175

前体蛋白在叶绿体被膜上的转运 179

用能量的观点看待蛋白质在被膜上的转运 179

蛋白质插入外膜和内膜 182

11.3叶绿体内部类囊体蛋白的定向 183

11.4类囊体腔蛋白的两种不同定向通路 184

不依赖于Sec的类囊体腔蛋白运输途径的特点 184

小结 186

Tat复合体对折叠蛋白的运输 186

小结 187

11.5依赖于SRP的类囊体膜蛋白的定向 187

11.6几种类囊体蛋白通过一种不依赖于SRP的、可能“自发的”途径插入膜中 188

小结 189

11.7历史注释 189

11.8参考文献 190

12蛋白质向过氧化物酶体的输入 195

12.1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现和功能 195

什么是过氧化物酶体?对它们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195

过氧化物酶体在代谢中的功能 195

小结: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现和功能 196

12.2过氧化物酶体的产生 196

过氧化物酶体基质蛋白和膜蛋白的输入信号 196

蛋白质向过氧化物酶体基质的输入 197

小结:蛋白质向过氧化物酶体基质中的输入 202

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的输入 203

小结: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的输入 204

过氧化物酶体蛋白输入的独特性质 204

12.3过氧化物酶体的遗传和形成中间物 205

过氧化物酶体向子代细胞中的遗传 20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的代谢调控 205

过氧化物酶体在诱导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 206

小结:过氧化物酶体的遗传和形成中间物 207

12.4过氧化物酶体与人类疾病 207

小结:过氧化物酶体与人类疾病 208

12.5致谢 208

12.6参考文献 208

13核胞质运输 214

13.1核运输概述 214

13.2核孔复合体 215

13.3输入蛋白β样转运受体 217

ImPβ型转运受体的转运循环 218

由ImPβ型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事件 220

importinβ 221

13.4核糖体蛋白的输入 222

13.5 exportin-t 223

13.6 CRM 1 223

13.7转运受体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的功能 224

13.8 mRNA的输出 224

13.9核定位的调节 225

13.10核孔的功能 226

13.11致谢 227

13.12参考文献 228

14蛋白质向酵母液泡中的转运 236

14.1引言 236

14.2羧肽酶Y(CPY)通过分泌途径进行的转运和修饰 237

CPY从分泌途径中分选出来 237

小结:CPY在分泌途径中的转运和修饰 238

14.3蛋白质的TGN输出途径 239

哺乳动物溶酶体酶分选进入网格蛋白包被的囊泡 240

TGN中网格蛋白在CPY分选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241

与网格蛋白结合的蛋白质 242

ALP/AP-3分选途径 243

GGA蛋白可能介导TGN到PVC蛋白转运途径 244

含有CPY的运输囊泡定向转运到PVC 245

小结:蛋白质的TGN输出途径 246

14.4核内体到TGN的转运 246

TGN和核内体间循环蛋白的返回信号 247

循环蛋白突变体的循环缺陷 247

retromer复合物 249

PVC衍生囊泡的定向及其与TGN的融合 250

小结:核内体到TGN的转运 250

14.5蛋白质分选进入晚期核内体腔:多囊泡体途径 251

磷酸肌醇磷脂可能调节MVB的形成 251

小结:蛋白质分选进入成熟核内体腔:MBV途径 253

14.6核内体和液泡之间的转运 254

与液泡的膜融合 254

C-Vps复合体 255

一种液泡到PVC途径 256

小结:核内体和液泡之间的运输 256

14.7历史注释 256

历史注释1 256

历史注释2 257

14.8参考文献 257

15分泌途径 263

15.1引言 263

15.2蛋白质从内质网的输出 263

小结:蛋白质从内质网的输出 265

15.3通过高尔基体的转运 265

小结:蛋白质通过高尔基体的转运 267

15.4蛋白质输出到TGN外 268

小结:蛋白质输出到TGN外 268

15.5蛋白质向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定位 268

小结:蛋白质定位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70

15.6细胞骨架在分泌途径发挥的功能和组织过程中的作用 271

小结:细胞骨架在分泌途径发挥的功能和组织过程中的作用 272

15.7展望 273

15.8参考文献 273

16囊泡转运 277

16.1引言 277

16.2转运囊泡——关于其是否存在引发的争论 278

16.3 COPI和COPII——包被蛋白在选择载体时的作用 279

COPI 279

COPII 282

小结:COPI和COPII在包被蛋白载体选择中的作用 282

16.4 p24蛋白在囊泡形成中的作用 283

小结:p24蛋白在囊泡形成中的作用 284

16.5系留因子——RAB蛋白和SNARE蛋白 284

小结:系留因子——Rab蛋白和SNARE蛋白 286

16.6在体外重新构建囊泡转运 287

16.7建模和模拟 287

小结:体外重建囊泡转运并进行建模和模拟 289

16.8历史注释 289

历史注释1 289

16.9参考文献 289

17结论和展望 295

致谢 298

索引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