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文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毛世英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300106212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与《三星文化》是一套书、建议用相同分类写。本书叙述了戴尔公司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企业文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1章 戴尔直销模式的革命性创新 1

戴尔对直销模式的发现 2

少年戴尔及其对直销模式的早期探索 2

直销模式的正式创立 7

从直销模式1.0版到1.1版 10

确立黄金三原则 12

库存危机及其教训 12

“奥林匹克”计划的流产及教训 13

误入零售渠道的教训 15

直销模式的类型、特点和优点 18

直销模式的类型 18

直销模式的性质及其相对于传统分销的特点和优点 20

第2章 网络直销:戴尔直销模式的二次革命 23

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观念变革 24

创新直销理念实施二次革命 28

对网上客户实施细分化策略 35

在全公司普及网络知识 37

在网络直销实践中不断创新 38

第3章 精细化的服务文化 41

将直销作为增加客户价值的服务方式 42

研发和生产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47

直接对话 了解客户和自己 51

倾听客户意见迅速做出回应 54

善用网络等媒介 积极与客户互动 56

客户细分化服务精细化 58

第4章 与客户战略结盟的伙伴关系文化 64

根据最佳客户意见增加价值 65

创造双赢机会共同节约成本 69

在科技产品上充当客户的好顾问 70

以客户为老师 72

重视延伸服务、风险投资和销售代表 76

真诚合作恪守承诺 78

第5章 虚拟整合与高效执行的物流管理文化 83

以“需求一供给”模式取代“供给一需求”模式 84

对库存观念重新予以信息化诠释 86

供应链观念的全新变革 88

与供应商建立互补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91

借力使力,善用“外包” 91

达成观念共识,建立互补合作关系 92

选择少数供应商,缔结稳定“婚姻” 96

为供应商提供数字化合作目标 97

第6章 重视人才培养的团队文化 102

人才招聘以务实和创新为特色 103

基于需要不拘一格招人才 103

招聘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才 106

重视应聘者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107

聘用人才时签署保密和竞业禁止协议 110

围绕企业目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113

以持续的培训增强员工素质 113

在全体员工中倡导“老板”意识 115

将员工利益与公司目标相结合 117

营造直接对话的开放式沟通氛围 119

第7章 鼓励创新的学习型文化 124

以提出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 124

训练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 127

鼓励实验和冒险的创新精神 130

始终保持谦虚和自我批判的态度 133

直面现实问题的客观态度 136

研发以客户价值为导向 137

利用“头脑风暴”会议集思广益 142

常办研讨会向客户“取经” 144

第8章 与时俱进的管理创新文化 148

创建靠事实和数据说话的评估和汇报制度 149

创建工作细分化制度 152

创建责任分明的“双主裁”制度 155

以360度考核法促进员工的协作和进步 157

创建业务流程改善(BPI)模式 159

在危机中反省寻找“戴尔灵魂” 162

第9章 走向全球化的营销文化 167

以直销进军英国迈开全球化首步 168

“先瞄准后射击”步步为营前进 171

入乡随俗 实施本土化措施 174

树立全球公民理念关注当地社会发展 182

变革渠道向零售市场进军 183

第10章 全球化营销中的标准化理念与战略 189

标准化对全球化时代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意义 190

戴尔全球标准化战略的价值取向 194

将标准化作为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 194

将标准化作为执行戴尔个性化直销策略的基础 196

将标准化作为与供应商合作、保持和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条件 198

将标准化作为做好客户沟通、维护和增加客户利益的服务方式 199

戴尔标准化的企业文化特色 201

第11章 聚焦客户而非竞争者的求胜文化 208

差异制胜 将直销作为竞争的看家宝 209

抓住根本把竞争重心放到客户身上 210

以优对劣发挥直销的差异性优势 214

以柔克刚跟对手“玩柔道” 217

洞烛先机 走在竞争者前面 219

超越自我 不断向更高目标挑战 221

寻求极限 将执行力贯彻到细节层面 223

第12章 彰显企业社会责任的爱心文化 227

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使命 228

将慈善捐赠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 235

为用户提供免费电脑回收服务 240

危机事件的处理原则: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 244

主要参考文献 247

后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