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自然地理 3
第一章 地质基础与地貌结构 3
第一节 地质基础 3
第二节 地貌结构 6
第三节 光头山一带的冰缘现象 12
第四节 大熊猫分布与地貌条件 13
第二章 气候与水文 14
第一节 气候特征 14
第二节 水文特征 17
第三章 土壤类型与分布 19
第一节 成土条件与成土过程 19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20
第四章 环境背景值研究 27
第一节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27
第二节 土壤化学元素自然背景值 29
第三节 植物化学元素背景值 33
第四节 天然水体化学元素背景含量 36
第五节 保护区各自然景观7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38
第二篇 植物资源与保护 49
第五章 孢子植物区系 49
第一节 真菌植物门 50
第二节 地衣植物门 56
第三节 苔藓植物门 61
第四节 蕨类植物门 77
第六章 种子植物区系 90
第一节 裸子植物亚门 90
第二节 被子植物亚门 92
第三节 区系特征 181
第七章 植被的多样性 192
第一节 影响本区植被的主要生态因素 193
第二节 主要植被类型 196
第三节 植被的分布及动态规律 232
第四节 植被数量分类 244
第五节 植被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54
第八章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259
第一节 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 261
第二节 保护区级珍稀濒危植物 284
第三节 保护措施与建议 291
第九章 资源植物 294
第一节 药用植物 294
第二节 淀粉和糖类植物 331
第三节 油料植物 333
第四节 纤维植物 336
第五节 蜜源植物 339
第六节 其他用途植物 344
第三篇 动物资源与保护 351
第十章 兽类资源与保护 351
第一节 研究历史概述 351
第二节 兽类区系 353
第三节 兽类重要类群的生态生物学及其资源现状 364
第四节 兽类资源与保护 418
第十一章 鸟类资源与保护 427
第一节 研究历史概述 427
第二节 鸟类区系 428
第三节 群落结构及特征 448
第四节 鸟类资源的现状 454
第五节 鸟类存在的意义及其保护性研究 468
第十二章 爬行动物资源与保护 473
第一节 爬行动物区系与分析 473
第二节 垂直分布 476
第三节 新分布种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476
第四节 资源评估与保护 478
第十三章 两栖动物资源与保护 481
第一节 两栖动物区系与分析 481
第二节 垂直分布 483
第三节 新分布种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 483
第四节 资源评估与保护 484
第十四章 鱼类资源与保护 486
第一节 保护区水系资源概况 486
第二节 土壤藻类及水生藻类 487
第三节 水生无脊椎动物资源简况 490
第四节 保护区及毗邻地区鱼类研究概况 493
第五节 保护区、金水河鱼类区系分析 495
第六节 保护区经济鱼类简介 498
第七节 秦岭地区珍稀保护鱼类 502
第八节 保护区鱼类资源保护、增殖及合理利用 504
第十五章 昆虫资源与保护 507
第一节 保护区昆虫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507
第二节 主要森林害虫 510
第三节 竹类害虫 551
第四节 医学昆虫 558
第四篇 保护与管理 571
第十六章 保护区建立前的历史沿革与变迁 571
第一节 保护区建立前的历史沿革 571
第二节 保护区人类活动史 575
第三节 保护区生物资源变迁史 578
第十七章 保护区社会经济现状与持续发展的思路 583
第一节 区内社会经济现状 583
第二节 社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584
第三节 促进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 585
第十八章 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及保护对策 587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威胁因素 587
第二节 保护管理体系及主要目标和原则 589
第三节 加强保护管理的主要措施 591
第十九章 保护区人为干扰的类型及对策 598
第一节 人为干扰的类型 598
第二节 人为干扰的强度 600
第三节 保护对策 603
第二十章 保护区的生态旅游 605
第一节 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605
第二节 生态旅游开展情况 606
第三节 生态旅游资源 608
第四节 开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610
第五节 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611
第六节 环境影响评估与环境容量分析 612
第七节 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 614
第八节 旅游宣传促销计划 615
第九节 旅游商品开发 616
第十节 经济效益分析 616
第二十一章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促进保护区持续发展 618
第一节 确定目标,端正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618
第二节 稳定科研队伍,促进人才成长;科研与保护、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 619
第三节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621
第二十二章 保护区的现状与评价 622
第一节 保护区现状 622
第二节 保护区评价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