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与人才队伍建设实务全书 第4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4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所飞主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省教育音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83570595
  • 页数:214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高校师资管理总论 3

第一章 高校师资管理概述 3

第一节 高校师资管理的概念 3

第二节 高校师资管理的原理 11

第三节 高校师资管理的模式 13

第二章 高校师资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 17

第一节 高校教师品德素质建设 17

第二节 高校教师文化素质建设 23

第三节 高校教师业务素质建设 28

第四节 高校教师身心素质建设 35

第三章 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42

第一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基本原则 42

第二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目标 45

第三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48

第四章 高校师资的培养与使用 53

第一节 高校教师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53

第二节 青年教师的培养 59

第三节 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 66

第五章 高校师资的考核评价与聘任 74

第一节 考核概述 74

第二节 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78

第三节 考核的方式 81

第四节 考核结果 84

第五节 聘任与管理 85

第六章 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 90

第一节 师资流动的历史与现状 90

第二节 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积极作用 94

第三节 教师流动的消极影响 98

第四节 建立师资合理流动的运行机制 102

第七章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和条件 105

第一节 社会环境 105

第二节 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 111

第三节 健全管理机制 116

第二篇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 125

第一章 人力资源概论 125

第一节 人力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125

第二节 人力资源的管理 127

第三节 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的关系 129

第二章 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131

第三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 132

第一节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特征 132

第二节 以人力资源开发优化人力资源能力结构 134

第三节 采取措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137

第三篇 高校教师的招聘与选拔 141

第一章 改革与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 141

第一节 改革与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必要性 141

第二节 深化认识改革与完善教师聘任制 143

第三节 改革与完善教师聘任制的措施与建议 146

第二章 招聘与选拔概论 150

第一节 招聘与选拔的含义 150

第二节 招聘与选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53

第三节 影响招聘与选拔的因素 156

第四节 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的国别差异 163

第三章 招聘与选拔的基础 168

第一节 工作分析 168

第二节 人力资源规划 178

第四章 招聘策略 188

第一节 招聘的要求与原则 188

第二节 招聘渠道选择策略 191

第三节 吸引人才的策略 197

第四节 招聘时间与地点选择策略 201

第五节 招聘过程中的公关策略 203

第五章 招聘流程 209

第一节 招聘工作的基本流程 209

第二节 招募 209

第三节 选拔 212

第四节 录用 216

第五节 招聘评估 217

第六章 人员招募 219

第一节 组织内部招募 219

第二节 组织外部招募 225

第七章 选拔与评价 239

第一节 人员选拔与评价的含义与作用 239

第二节 人员选拔与评价的内容 241

第三节 选拔与评价的方法 246

第八章 心理测验 260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含义与作用 260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分类 263

第九章 面试 272

第一节 面试的意义与内容 272

第二节 面试的类型 274

第三节 面试的基本流程 276

第四节 面试提问 280

第五节 提高面试效果 286

第十章 录用 289

第一节 录用的含义与原则 289

第二节 影响录用的因素 291

第三节 人员录用的程序 291

第十一章 招聘评估 303

第一节 招聘评估的含义 303

第二节 招聘结果的成效评估 306

第三节 招聘方法的成效评估 312

第四节 招聘人员的工作评估 313

第四篇 高校教师素质测评 317

第一章 素质测评概述 317

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概述 317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程序和原理 325

第三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及现状 330

第四节 教师素质 337

第二章 素质测评的指标 361

第一节 测评指标和指标体系概述 361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及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和方法 365

第三章 素质测评指标的量化 370

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量化的意义 370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量化的可能性 371

第三节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量化的方式 372

第四章 素质测评的类型及方法 378

第一节 素质测评的类型划分 378

第二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 381

第三节 基于工作情境的人员素质测评方法类型 382

第五章 素质测评工具的选择 387

第一节 素质测评工具的测量学特征比较 387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方法与工具的评价和选择条件 393

第六章 素质测评的实施 396

第一节 实施测验的要领 396

第二节 实施测验计分的要领 402

第七章 素质测评结果的解释 405

第一节 基于常模的解释 405

第二节 基于效标的解释 413

第三节 基于构想的解释 416

第八章 人格测验 420

第一节 人格测验概述 420

第二节 自陈量表 424

第三节 投射测验 452

第四节 人格测量中的评定量表和情境测验 458

第五节 人格测验中存在的问题 461

第九章 职业适应性测验 463

第一节 需求测验和动机测验 463

第二节 职业兴趣测验 470

第十章 能力测验 476

第一节 一般能力测验 476

第二节 能力倾向测验 482

第三节 管理能力测验 487

第十一章 情境测验 492

第一节 公文筐测验 492

第二节 无领导小组讨论 495

第五篇 高校教师薪酬管理 503

第一章 薪酬管理概述 503

第一节 薪酬的本质及构成 503

第二节 与薪酬相关的概念 505

第三节 薪酬的功能 507

第四节 薪酬的分类 509

第五节 薪酬管理的涵义 510

第六节 薪酬管理的内容 510

第二章 薪酬设计 513

第一节 薪酬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13

第二节 薪酬设计的基本流程 515

第三节 工作评价方法 517

第四节 工资结构设计 520

第五节 工资分级方法 523

第六节 薪酬方案的实施与修正 524

第三章 薪酬控制与调整 525

第一节 薪酬调查 525

第二节 薪酬策略的调整 530

第四章 薪酬管理的法律调整 535

第一节 宪法调整 535

第二节 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 536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法的调整 548

第六篇 高校教师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管理 555

第一章 劳动关系概论 555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 555

第二节 现代劳动关系理论 561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主体 566

第二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576

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 576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 581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 585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589

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 590

第六节 劳动合同的管理 597

第七节 集体合同 599

第三章 劳动争议 604

第一节 劳动争议概述 604

第二节 各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概述 608

第三节 劳动争议调解 611

第四节 劳动争议仲裁 614

第五节 劳动争议诉讼 619

第四章 社会保险 620

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起源 620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基本特点和功能 623

第三节 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 628

第五章 社会保险基金 633

第一节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633

第二节 社会保险费率和费(税征缴 638

第三节 社会保险基金运营和管理 643

第四节 社会保险给付 646

第六章 养老保险 650

第一节 养老保险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650

第二节 养老保险与老龄化问题 654

第三节 养老保险的模式评价 658

第四节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662

第七章 失业保险 667

第一节 失业和失业保险 667

第二节 失业保险的内容 672

第三节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677

第八章 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685

第一节 医疗风险和医疗保险 685

第二节 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690

第三节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695

第四节 生育保险制度 702

第七篇 高校教师柔性管理 711

第一章 柔性管理概述 711

第一节 柔性管理模式 711

第二节 柔性管理模式的特征 712

第三节 高校教师管理借鉴企业柔性管理模式的依据 716

第二章 柔性管理理论 722

第一节 中国柔性管理理论 722

第二节 国外柔性管理理论 727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柔性管理理论 730

第三章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模式 735

第一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模式的依据 735

第二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的本质特征 737

第三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740

第四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743

第五节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柔性管理的主要方法 752

第四章 高校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柔性管理模式 757

第一节 高校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柔性管理概述 757

第二节 高校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柔性管理的意义 765

第三节 高校教师常见的人格问题分析 766

第四节 高校教师人格心理素质柔性管理内容 771

第五章 高校教师校园文化型柔性管理模式 785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785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在教师柔性管理中的作用 789

第三节 高校教师校园文化型柔性管理的内容 790

第四节 高校教师校园文化型柔性管理的方法 794

第六章 高校教师民主型柔性管理模式 798

第一节 高校民主管理 798

第二节 对高校教师的民主管理 806

第七章 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811

第一节 组织概述 811

第二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814

第三节 高校教师柔性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819

第八篇 高校教师激励管理 831

第一章 激励过程和激励理论 831

第一节 激励的作用 831

第二节 激励的过程 832

第三节 激励理论 836

第四节 激励的基本原则 843

第二章 高校人力资源激励因素分析 851

第一节 激励的环境 851

第二节 激励的主体 861

第三节 外在性与内在性激励因素 865

第三章 学校领导与激励 871

第一节 学校领导及其领导过程 871

第二节 学校领导艺术与激励 878

第四章 教师鼓励 885

第一节 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心理特征 885

第二节 教师的职责及素质要求 888

第三节 教师的需求 891

第四节 薪酬与奖金激励 892

第五节 目标激励 898

第六节 参与管理式激励 903

第七节 培训激励 909

第九篇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917

第一章 绩效与绩效考核 917

第二章 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923

第三章 绩效考核技术 933

第四章 绩效管理的流程设计 941

第五章 绩效面谈与绩效指导 963

第六章 绩效改进 974

第十篇 高校教师培训管理 995

第一章 培训概论 995

第一节 培训概述 995

第二节 影响培训的因素 1000

第三节 培训部门的基本职能 1003

第四节 新形势下培训的新趋势 1006

第五节 培训认识误区与避免 1008

第二章 现代成人培训的新理念 1014

第一节 现代成人学习的特点 1014

第二节 现代成人培训的要点 1024

第三章 现代培训管理的理论渊源 1038

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对培训的启示 1038

第二节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培训的启示 1040

第三节 人本主义及其对培训的启示 1052

第四节 成人教育理论 1055

第五节 社会学习理论 1060

第六节 人格拓展训练及其应用 1062

第四章 培训需求分析 1066

第一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含义 1066

第二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要素 1067

第三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目标 1068

第四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层次 1069

第五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 1070

第六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主要模型 1072

第五章 培训课程和教学的设计 1080

第一节 培训课程设计概述 1080

第二节 培训课课程设计的程序 1083

第三节 从西方国家引进的课程设计方法 1089

第四节 培训教学设计 1097

第六章 培训配套工作的规划 1103

第一节 培训支持系统的规划 1103

第二节 培训实施计划及组织的控制 1106

第三节 培训教材设计 1119

第四节 培训环境、工具的规划 1124

第五节 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1129

第七章 培训的方法和技术 1132

第一节 培训的一般方法 1132

第二节 让受训者积极参与培训的方法 1137

第三节 应付不同类型的受训者的方法 1139

第八章 培训方法介绍 1142

第一节 讲授法 1142

第二节 研讨法 1148

第三节 案例法 1154

第四节 角色扮演法 1159

第五节 启发式法 1162

第九章 培训评估 1169

第一节 培训评估的意义 1169

第二节 培训评估系统的构成 1170

第三节 培训评估系统的流程 1170

第十一篇 高校教师职业规划 1177

第一章 职业规划概论 1177

第一节 职业规划的含义 1177

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178

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 1180

第二章 教师职业生涯设计 1181

第一节 职业阶段划分 1181

第二节 教师职业阶段的划分 1186

第三节 职业生涯及规划形态与特点 1188

第四节 职业规划的要素与步骤 1190

第五节 职业规划原则、标准及误区 1193

第三章 教师发展规划 1197

第一节 教师发展规划要点 1197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步骤 1198

第三节 专业发展计划的撰写 1200

第四节 具体行动 1206

第四章 教师职业与离职规划 1210

第一节 职业兴趣 1210

第二节 职业能力倾向 1220

第三节 职业性格 1244

第四节 教师资格标准 1252

第五节 离职规划 1255

第五章 新教师角色适应规划 1261

第一节 新教师开学前的准备 1261

第二节 新教师的角色适应 1263

第三节 新教师融入团队策略 1265

第四节 克服入职心理障碍 1271

第五节 新教师的为人处世 1273

第六节 预防适应期的不良反应 1274

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1277

第一节 由新手向专家发展 1277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 1282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 1285

第七章 职业诊断与修炼 1289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智商测验 1289

第二节 工作满意度诊断 1291

第三节 职业价值观诊断 1294

第四节 公关与沟通能力诊断 1295

第五节 关系网和团队能力诊断 1297

第六节 合作与竞争能力诊断 1300

第七节 自信和可信度修炼 1302

第八章 教师潜能开发 1308

第一节 测试潜能 1308

第二节 开发潜能 1308

第九章 教师成长与生活设计 1317

第一节 教师成长 1317

第二节 减轻压力 1318

第三节 减压的方法 1322

第四节 设计生活 1326

第十二篇 高校教师评价 1333

第一章 教师的评价体系的缺陷 1333

第一节 评价的主要缺陷 1333

第二节 缺陷的影响及评价的重要性 1336

第二章 教师评价体系的经验 1339

第一节 缺点和有限的条件 1339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一段短暂历史 1339

第三节 关于教与学的新观点 1340

第四节 设计有效教师评价体系的条件 1341

第五节 一点启示 1343

第六节 由教师评价得出的经验 1344

第三章 教师评价新体系 1346

第一节 保证教学质量的本质 1346

第二节 专业学习的本质 1347

第三节 教师专业学习的要求 1350

第四节 结合教学质量和专业学习 1351

第四章 教师评价标准 1354

第一节 输入还是输出 1354

第二节 “输入”,即教师所要做的 1354

第三节 “输出”,即教师达到的结果 1358

第五章 教师评价的依据 1363

第一节 考虑依据 1363

第二节 课堂观察 1364

第三节 教师的自我评价 1364

第四节 结构性反思 1365

第五节 计划资料 1365

第六节 教学材料 1366

第七节 其他的依据 1366

第八节 学生、家长或者同事反馈 1367

第九节 信息来源图表 1368

第六章 教师评价的程序 1370

第一节 一般评价程序 1370

第二节 具体评价方法和程序 1374

第三节 设计评价考虑的事项 1375

第七章 教师评价过程 1377

第一节 确定评价的过程 1377

第二节 运用评价过程确定一般步骤 1380

第三节 运用评价过程确定评价标准 1381

第四节 运用评价过程确定具体的方法和程序 1381

第五节 运用评价过程确定实施计划 1382

第六节 为评价者设计培训计划 1383

第八章 教师评价体系的结构框架 1385

第一节 促进新教师成长的评价 1385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1396

第三节 援助教师的评价 1401

第九章 教师评价案例 1409

第十三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427

第一章 道德及人民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1427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及特征 1427

第二节 道德的起源、发展及规律 1439

第三节 人民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1451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475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及构成 1475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1497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501

第四节 教师职业道德作用 1511

第五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1515

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和内化 1531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1531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 1556

第四章 教师个体道德品格的养成及高尚人格塑造 1580

第一节 个体道德品格的养成 1580

第二节 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 1600

第五章 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 1622

第十四篇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1643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概述 1643

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 1643

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1648

第二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概述 1655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 1655

第二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历史阶段 1663

第三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目标 1670

第三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1676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1676

第二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1678

第三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1683

第四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 1686

第一节 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状况 1686

第二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及分析 1688

第三节 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的基本目标 1690

第四节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措施 1696

第五章 高职院校教师选拔和录用 1699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师选拔与录用的现状 1699

第二节 教师选拔与录用的原则及模式 1702

第六章 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培养与考核 1711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 1711

第二节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素质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1716

第三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考核 1722

第七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环境 1730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环境的内涵 1730

第二节 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生态环境 1731

第三节 构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 1734

第八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 1744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的内容 1744

第二节 高职院校师资的管理结构 1745

第三节 高职院校师资的管理机制 1748

第四节 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方法 1749

第十五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755

第一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概论 1755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涵义 1755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义 1759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763

第二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1767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历程 1767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成效 1770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773

第三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与途径 1777

第一节 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 1777

第二节 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现状与目标要求的差距 1777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与教师个体素质目标设计 1778

第四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786

第四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与管理 1795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理论 1795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的建立 1800

第三节 “双师型”教师教学评价 1803

第四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 1808

第五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条件 1812

第五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与借鉴 1815

第一节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比较 1815

第二节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比较 1818

第六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趋势 1821

第一节 把握新趋势,树立新理念 1821

第二节 认清形势,积极应对 1826

第十六篇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相关资料 1833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833

教育部关于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1843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宏观背景、制定过程和主要目标 1844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850

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876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893

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1905

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909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912

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1923

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926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1945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1957

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1958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1962

第十七篇 国外高校师资中队建设和管理 1981

第一章 国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基本情况 1981

第一节 国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1981

第二节 国外高校教师队伍管理基本情况 1996

第三节 国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006

第二章 国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概况 2013

第一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 2013

第二节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管理与培养 2016

第三章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2026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师基本状况 2026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教师培养与管理 2027

第三节 教师的工作职责与考评 2028

第四节 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几点启示 2030

第十八篇 教师管理制度 2033

教师岗位责任制 2033

教师课堂教学工作标准制度 2041

第十九篇 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 2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047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2056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2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065

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通知 2069

教师资格条例 2070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2073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做好名誉教授聘请工作的若干意见 2076

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078

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08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2089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2090

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2108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2120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123

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2127

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陈至立国务委员在长江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