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干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1787265
  • 页数:578 页
图书介绍:

前言 1

导论: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 1

第一节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 3

一、对经济分析对象客观性的理解 3

二、揭示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分析目的 4

三、对经济分析方法来源的科学回答 5

四、渗透唯物辩证法的经济分析方法系统 5

五、经济分析效果的实践检验 7

六、经济分析主体的规定性 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和原理的分析功能 8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及其分析功能 9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及其分析功能 11

第三节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路径的辩证法要素 14

第四节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科学特征 22

一、全面地揭示商品生产的矛盾关系 22

二、深刻把握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3

三、遵循经济辩证法分析经济数量关系 24

四、分析工具及其结论具有逻辑一贯性和系统性 28

第五节 推进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的理论创新 29

一、促进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范式在现象形态领域的具体化 29

二、促进唯物史观分析范式在经济实践决策领域的具体化 30

第一篇 范畴、原理和方法 34

第一章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的来源 34

第二章 科学理解和使用经济学范畴 39

第一节 唯物史观对经济学价值的基本认识 39

一、价值是商品生产社会的现实财富 39

二、价值是生产商品的具有二重性的劳动创造的 41

三、价值实体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原子 44

四、作为价值实体的是间接实现的社会劳动 46

五、进入价值实体的是直接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 48

六、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应当区分的一些界限 51

七、结束语 5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范畴:合理生存方式 55

第三节 用唯物史观理解知识经济 59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效率与公平 62

一、科学发展对效率的新规定 62

二、公平有符合科学发展的具体内涵 64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寻求效率与公平的具体统一 66

第五节 促进科学发展应弄清的一些经济范畴 69

一、必须弄清根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 71

二、必须区分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制度和具有某种主观性的经济管理体制 72

三、必须弄清一般商品流通、私人资本流通和“社本”流通的共性、联系和区别 73

四、必须区分计划经济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 75

五、必须弄清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两者的关系 76

六、必须区分民间私人财产形成的私营经济和私有化“改制”形成的私营经济 78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分析方法功能 81

第一节 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81

一、原理的含义: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性、区别与联系 82

二、认识市场经济的历史特征与现象的科学方法 85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指针 9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实践的指导原则 98

第二节 关于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原理 102

一、重视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102

二、区分市场一般的经济权益和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105

三、现阶段中国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特征 108

四、积极促进实现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110

第四章 唯物史观经济分析要素的理解与应用 114

第一节 分析所有制的唯物史观科学方法 114

一、结合生产方式分析所有制 115

二、科学分析所有制的多方面视角 121

三、重视所有制演进中的过渡性经济形式 127

四、科学揭示所有制与人的经济行为关系 132

五、本节结束语 137

第二节 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唯物史观分析方法 138

一、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十分重要 138

二、重视《资本论》揭示经济规律的方法 141

三、注意从经济关系的联系上理解经济规律 144

四、用唯物史观分析方法指导探寻经济规律 146

五、调查研究是发现经济规律的必经之路 148

第三节 唯物史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的科学特征 150

一、数量分析问题的提出应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151

二、数量分析以确定经济关系性质的分析为前提 153

三、数量分析为揭示经济关系的性质变化服务 155

四、数量分析服从于客观的经济逻辑联系 158

五、数量分析要从经济关系的本质上升到现象 160

第二篇 用唯物史观经济分析方法指导实践 164

第五章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64

第一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践科学产权观 164

一、科学发展观蕴涵着科学产权观 164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 166

三、私有化产权观阻碍落实科学发展观 168

四、在促进科学发展中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 170

五、促进新型产权关系的法制化 173

第二节 科学发展与完善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 176

一、科学发展必须完善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 177

二、“私有制加公共财政再分配”不是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 179

三、改革就是要构建依靠人民的经济制度 183

四、采取切实措施振兴公有制经济 186

第三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振兴公有制经济 188

一、否定公有制是种种错误思潮的共同特征 18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公有制 192

三、理直气壮地振兴公有制经济 196

第四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203

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和实质 203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 205

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 208

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 212

五、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 215

第五节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17

一、促进马克思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化的指导方针 218

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理顺初次分配关系 221

三、在实践中努力创新中国特色的再分配制度 226

第六章 关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231

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31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231

二、搞活和发展国有控股企业的必要性 239

三、国有控股企业所谓“弊病”的真实原因 245

四、搞活国有控股企业的可能性 249

五、实现国有资本控股的关键措施 252

第二节 对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的反思 255

一、“民营经济”概念模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255

二、“民营化”导致两极分化 258

三、“民营化”造成的不良后果具有长远性 259

四、努力推进中小企业公有市场化 261

第三节 坚决搞活国有企业 263

一、值得提出的问题 263

二、私有化决不可取 266

三、树立全面的公司治理观 267

四、改革应着眼于国有企业的机制转变 270

第七章 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272

第一节 决定农村集体资本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因素 272

一、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一般含义 273

二、决定农村集体资本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因素分析 274

三、结论:明确实践原则,促进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最优化 281

第二节 对当前农村发展和建设中一些新问题的理论思考 282

一、关于农业和工业、其他非农产业的关系问题 283

二、关于农村集体工业经济问题 287

三、关于农村现有集体资本的投向和管理问题 291

四、关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 295

五、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298

六、关于乡村建设问题 300

七、关于巩固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 302

八、结束语 304

第三节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新形式 305

一、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呈现多样性 306

二、农村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 309

三、目前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性质特征 313

四、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316

第四节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21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措施、新思路和新方式 322

二、地方政府遇到的新矛盾和应确立的新认识 325

三、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决心转变政府职能 328

四、制定经济政策增强农村经济自我发展活力 332

五、在统筹城乡中运用好公共财政和金融手段 335

第八章 关于经济国际化 339

第一节 中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价值目标 339

一、经济国际化战略具有价值目标的规定性 339

二、实现经济国际化价值目标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341

三、中国经济国际化当前的价值取向 344

第二节 入世后不可低估政府的作用 347

一、全面正确地认识入世后政府的作用 347

二、政府在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上的着力点 352

三、采取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运作方式 355

第三篇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 360

第九章 用科学的态度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6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目前的境遇 360

一、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岌岌可危”的说法谈起 360

二、对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种态度 362

第二节 树立理论创新的科学态度 363

一、只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内涵和精髓,才能真正创新 363

二、科学地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364

三、科学地理解“与时俱进” 365

四、科学地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 367

第三节 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实现科学创新 369

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源泉 369

二、准确地使用经济学概念 371

第十章 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 374

第一节 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发展劳动价值论 374

一、深入理解劳动价值论的方法论特征 375

二、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 379

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发展劳动价值论 3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的社会形式特征 391

一、应当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研究劳动的新发展 391

二、社会劳动的间接实现形式 39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所有制特征的两种劳动社会形式 394

四、结束语 398

第十一章 一般剩余价值及其表现形态 399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一般剩余价值的原创含义 399

一、研究经济范畴应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 399

二、回顾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400

三、一般剩余价值的原创含义 40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剩余价值的新义 406

一、一般剩余价值范畴的创新 406

二、必要社会价值表现的生产关系 408

三、在我国私营经济中剩余价值与必要社会价值并存 410

第十二章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金融理论 414

第一节 渗透唯物史观的马克思金融学原理 414

第二节 疏通流通渠道必须遵循货币流回规律 420

一、解决“三角债”的科学途径必须遵循货币流回规律 421

二、疏通流通渠道与金融调控是相辅相成的 422

三、银行私有化违背货币流回规律的要求 423

第三节 金融调控必须把握货币与货币资本的区别与联系 425

一、西方经济学的货币政策理论沿袭了“斯密教条”的错误 425

二、只有理解货币与货币资本的区别,才能对金融关系作出正确判断 426

三、遵循利率变动规律可以控制好市场利率 428

四、只有理解货币和货币资本的联系,才能控制好流通中的货币量 429

五、探索区别货币贷放与资本贷放的操作方法 430

第四节 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必须坚持国际间经济实力对等原则 431

一、深刻认识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货币流通的本质区别 432

二、不能把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作为资本项目自由流动的理由 433

三、遵循国际价值规律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动 434

第十三章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创新 437

第一节 用唯物史观指导中国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 437

一、问题的提出和基本的回答 437

二、实事求是地再现当代中国的经济形态 438

三、用唯物史观指导阐明重大理论问题 439

四、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 443

五、理论主线由社会主义经济主动轮的运行决定 446

六、在理论逻辑上应当运用唯物史观的叙述方法 449

第二节 唯物史观视野下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451

一、从一般流通和资本流通的联系与区别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 452

二、从现代劳动资料对人和社会影响这个历史要素变化的角度,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代特征 454

三、从过渡性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理解世界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社会形态 456

四、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在矛盾发展的角度,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 457

五、从理论科学地反映现实的角度,理解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形态 459

第四篇 坚持唯物史观在经济分析领域的指导地位 462

第十四章 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关系 462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确立生产力标准 462

一、生产力标准的基本含义 462

二、坚持生产力标准要求全面地理解生产力 463

第二节 重视生产力的社会属性,正确坚持生产力标准 466

一、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 466

二、生产力内部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中介 468

第三节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470

一、坚持生产力标准与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是相辅相成的 470

二、坚持生产力标准应当反对“私有化” 471

第十五章 评唯心史观的制度解释 474

第一节 引言:从经济解释谈起 474

第二节 “私有产权制度最优”论的主观性 476

一、“私有产权制度最优”论就是私有制永恒论 476

二、唯心史观的交易成本解释 479

第三节 关于制度形成解释的浅薄性 482

一、曲解经济制度产生的原因 482

二、不能只用交易关系来解释复杂的经济制度 483

三、关于企业制度的“解释”是用表层产权关系抹杀深层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485

第四节 “个人最大化”假设渗透着唯心史观 488

一、采用的是陈旧的自利“经济人”假设 488

二、“个人最大化”假设不能解释公有制经济的激励机制 490

第五节 “经济解释”的辩护性和破坏性 491

一、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辩护性 491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破坏性 493

第六节 重视张五常先生从反面提出的问题 494

第十六章 重视经济学领域中的某些倾向性问题 498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若干观点的商榷意见 49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出来讲话” 513

一、敢于站出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心声 513

二、敢于纠正误导改革的某些理论误区 514

三、敢于抵制经济理论的“西化”,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516

四、敢于在经济改革中维护国家宪法 517

第三节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 520

一、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 520

二、坚持唯物史观,树立科学的民生观 521

三、与损害人民利益的民生观划清界限 524

第十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与总结中国改革实践经验 526

第一节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的改革 527

一、坚持中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27

二、认清私有制市场经济观是当前阻碍改革的主要传统观念 529

三、坚持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531

四、坚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改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532

第二节 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取的态度 533

一、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533

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公平 536

三、着眼于改善初次分配关系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问题 538

第三节 坚持发挥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 539

一、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539

二、在改革中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论 542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科学改革观的统一 543

第十八章 关于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若干理论是非问题 546

第一节 分清理论是非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46

第二节 必须澄清的十个理论是非问题 548

一、我国国有经济的性质是否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 548

二、诠释公有制是否可以撇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 55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的规定性是否可以剔除公有制 552

四、是否可以“土地公有、工业私有” 555

五、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否在生产领域也平等 556

六、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否支持公有企业私有化 558

七、是否可以抛弃公有制而让政府管公平 560

八、收入差距拉大是否与私有化无关 561

九、改革的攻坚和到位是否就是私有化 563

十、反对新自由主义是否就是反对改革 564

参考文献 567

后记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