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的界定与组织特征 1
企业组织 1
企业间组织与企业集团 3
中国大企业集团概况 15
企业集团的性质与边界 21
企业集团与大企业的区别 21
企业集团的性质 25
企业集团的边界 29
企业“集团”化:大中型企业改制重组的趋势 40
集团“企业”化:中央企业集团整体上市问题 44
企业集团的“二重性”与资源分配行为 50
企业集团的“二重性”与内部市场 50
企业集团的资源分配与投资者利益 53
企业集团的资源分配与政府税收 59
企业集团的资源分配与市场竞争 61
基本结论及尚需讨论的问题 67
企业集团的利益侵占行为与规制政策 69
企业集团利益侵占行为的典型表现 69
企业集团利益侵占行为的影响 89
企业集团利益侵占行为规制 102
企业集团的转让定价行为与规制政策 111
企业集团的转让定价现象 111
外资企业集团在华转让定价与影响 119
企业集团转让定价规制 134
企业集团的限制竞争行为与反垄断政策 140
合谋 140
价格歧视 147
搭配销售 150
驱逐对手定价 151
域外管辖权 153
“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限制竞争行为 155
反垄断政策 167
结论与展望 179
主要结论与发现 179
研究展望 182
附录1谢尔曼法 183
附录2克莱顿法 186
附录3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203
附录4罗宾逊—帕特曼法 217
附录5韦伯—泼默瑞恩法 220
附录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222
参考文献 232
后记 247
表1.1“亿佳”企业系列基本情况 6
表1.2 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企业集团内企业的类型 10
表1.3 1997—2006年中国大企业集团概况 16
表1.4 1997—2006年中国大企业集团平均规模 17
表1.5 2006年中国大企业集团分布 18
表1.6 1997—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单位数及规模与利润情况 19
表1.7 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集团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和利润比较 20
表1.8 1996年日本6大企业集团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 20
表4.1中国50家公司控股股东及关联方占款情况 71
表4.2德隆操盘记录 82
表4.3德隆金融机构吸收存款情况 83
表4.4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情况(1990年12月19日至2008年10月28日) 90
表4.5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月波动幅度比较 90
表4.6韩国前30家企业集团家族持股比例 92
表4.7韩国前30家企业集团1996年年底财务状况 92
表4.8韩国企业集团经济集中的趋势 95
表4.9韩国部分制造业1991年和1995年产业集中度 96
表4.10 1998年韩国最大30家财阀占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情况 97
表4.11韩国前30家企业集团的资产回报率 98
表4.12 2003年年底中国19家民营企业投资金融机构情况 100
表5.1金贸公司1998—2002年的销售收入与销售利润率 121
表5.2 1993年和1994年外资工业企业与其他各类工业企业亏损率比较 122
表5.3 1996年和1997年外资工业企业与其他各类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率比较 123
表5.4 1999年和2000年外资工业企业与各类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亏损率比较 124
表5.5外资工业企业与其他不同类型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亏损率比较(2001年、2003年和2005年) 124
表5.6各类规模以上内外资工业企业应纳税额比较(2001年、2003年和2005年) 127
表5.7 2005年在华外资工业企业转让定价避税额估算 129
表5.8三个自由港十年(1996—2005)对华投资情况 131
表5.9 2005年对华投资前10位国家(地区) 132
表5.10 2007年1—2月、1—11月和2008年1—2月对华投资前10位国家(地区) 133
图1.1企业组织出资者的风险承担特征 4
图1.2广义的企业集团 8
图1.3日本的企业集团与企业系列、公司复合体、公司集团、下包企业之间的关系 10
图1.4企业集团、虚拟企业网络和战略联盟基本特征比较 14
图2.1企业集团的本质特征 28
图2.2三个企业合并为单一企业 34
图2.3三个企业组成企业集团 34
图2.4市场中三个独立企业 34
图2.5企业集团的可渗透边界 39
图4.1中关村通信股权转让前后股权结构 76
图4.2中关村违规担保背后的企业间关系链条 79
图4.3企业集团操纵股价的一种简单模式 80
图4.4韩国企业集团交叉持股、交叉债务担保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98
图5.1杜邦公司转让定价案 115
图5.2 Texaco转让定价案 115
图5.3 T企业集团组织结构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