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社会篇 31
第一章 经济底蕴 31
第二章 生活方式 43
第一节 药、酒与宽衣裸袒 43
第二节 率性放诞 61
第三节 丧葬新风 66
第四节 贤媛的林下风 75
第三章 文化风尚 83
第一节 臧否人物 83
第二节 清谈 104
第三节 啸歌 121
第四节 士族的双重人格 128
第二篇 名法篇 142
第一章 建安时代 142
第一节 汉末思想遗韵 142
第二节 荆州学派 153
第三节 曹操集团的政治理论 165
第二章 曹魏前期 177
第一节 名法之学的历史走 177
第二节 刘劭《人物志》的学术信息 189
第三篇 玄学篇 205
第一章 魏晋玄学概论 205
第一节 什么是魏晋玄学 205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产生 217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评价 225
第四节 魏晋玄学的分期 233
第二章 正始玄学 238
第一节 正始名士 238
第二节 何晏的《无名论》 258
第三节 王弼:玄学理论的诞生 269
第三章 竹林玄学 300
第一节 竹林七贤 300
第二节 嵇康、阮籍的生命体悟 318
第三节 向秀与魏晋之际玄学的发展 334
第四章 西晋玄学 345
第一节 中朝名士和元康放达派 345
第二节 裴頠的崇有论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366
第三节 郭象:玄学的理论巅峰 375
第五章 东晋玄学 397
第一节 中兴名士 397
第二节 永和玄言 416
第三节 张湛:玄学理论的终结 427
第四篇 佛教篇 440
第一章 汉晋般若学 440
第一节 汉晋之际《般若经》的传译 440
第二节 “六家七宗”的般若学思想 454
第三节 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的中观学 469
第二章 南北朝的佛性论 488
第一节 竺道生的佛学思想 488
第二节 南北学风与主要学派 507
第三节 佛教与儒、道的主要论争 528
第四节 南北学风 536
第五篇 道教篇 546
第一章 神仙道教 546
第一节 魏晋之际的天师道 546
第二节 葛洪与《抱朴子内篇》 555
第三节 南北朝道教的变革 562
第二章 道教重玄学 567
第一节 “重玄”的思想渊源 567
第二节 重玄学之理趣 570
第三节 南北朝道教义学与重玄学 575
第三章 道教与科学 583
第一节 道气论与医药学 583
第二节 丹术与古代化学 595
第四章 道教与儒、佛的纷争和交融 603
第一节 道教与儒家的关系 604
第二节 道教与佛教的关系 611
第三节 道教与儒、佛的纷争和交融 620
第五章 道教史学 624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道经目录学 625
第二节 《抱朴子内篇》的道教史学价值 630
第三节 《真诰》的道教史学价值 639
第六篇 儒学篇 655
第一章 魏晋之际的儒学 655
第一节 汉魏之际儒学的演变 655
第二节 王肃经学与魏晋官方哲学 662
第二章 东晋南朝儒学 703
第一节 东晋南朝的“崇儒兴学” 704
第二节 经学的传承及其玄学化 710
第三节 经学的主要代表 718
第三章 十六国、北朝儒学 728
第一节 十六国、北朝的“崇儒兴学” 728
第二节 儒家经学的传承与特点 733
第三节 儒学与少数民族的汉化 754
主要参考文献 766
后记 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