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建国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26036914
  • 页数:2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社会学专著,主要阐述了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并从宏观上论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及其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概述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 2

一、传统社会官制体系与政治秩序 3

二、官制以外的地方治理结构 7

三、国家权力与地方治理之关系 12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 16

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及其形成原因 17

二、农村市场和集市贸易 21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伦理秩序 27

一、社会建构理论与中国伦理本位社会 27

二、社会维模系统与伦理文化 31

三、伦理本位社会的实践逻辑 35

第二章 从传统到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 39

第一节 社会转型理论概述 40

一、西方社会转型理论概述 40

二、中国社会转型理论研究 45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49

一、中国社会转型的慢速发展阶段(1840—1949年) 50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中速发展阶段(1949—1978年) 55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 58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61

一、从被动转型到主动转型 61

二、“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 64

三、“后发效应” 66

四、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市场双重动力机制 69

第四节 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 71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衡问题 72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调问题 76

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序问题 80

第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 85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层标准 86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 86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88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 91

一、权力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分层 92

二、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 95

三、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 98

第三节 社会阶层结构现状与未来趋势 103

一、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 103

二、社会阶层结构的未来趋势 106

第四章 城市化与流动农民工问题 111

第一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一、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跃迁的标志 112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3

第二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12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124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128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 131

第三节 转型期的社会流动及其正负效应 136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136

二、转型期社会流动的合理性 138

三、转型期社会流动的不合理性 141

第四节 流动农民工及其对未来城市化的影响 146

一、流动农民工的现状与问题 146

二、流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151

三、流动农民工收入偏低对未来城市化的影响 153

第五章 社会转型期的失业问题及其治理 159

第一节 失业问题的现状与特征 160

一、失业问题的现状 160

二、失业问题的特征 165

第二节 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170

一、西方失业理论述评 170

二、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174

第三节 失业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 182

一、失业的负面影向 182

二、失业问题的治理 188

第四节 知识失业:一种特殊的失业形式 194

一、知识失业概况 194

二、严重知识失业的后果 196

三、正确看待知识失业问题 200

第六章 社会分配问题与和谐社会建构 211

第一节 社会分配不均及其表现 212

一、判断分配是否公平的标准 212

二、目前我国分配不均的具体表现 214

第二节 “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 220

一、贫富差距——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220

二、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23

三、走“共同富裕”之路 227

第七章 社会转型中的中产阶层 231

第一节 中产阶层:制度与政策造就的人群 232

第二节 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及其构成:一项经验研究的认识 236

一、五大城市中产阶层的分布情况 237

二、五大城市中产阶层的构成特征 242

三、中层意识与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 244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的特征分析 248

第四节 中国中产阶层的两面性、社会处境及未来 252

一、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社会特征及其表现的两面性 252

二、中国中产阶层未来发展展望 255

三、新中产阶层的内在焦虑:大众抑或精英 258

四、城市社区的业主维权:中产阶层的社会参与 260

主要参考文献 266

一、中文部分 266

二、英文部分 271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