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八十载 香江一收楼—保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海书楼(代序)&李健明 1
一、学海收楼沿革 25
香港学海书楼历史概况&邓又同 25
附:赖际熙《筹建学海书楼序》 30
《学海书楼八十年》序言&赖恬昌 31
发扬文化保全国粹—学海书楼简史&区志坚 32
细说学海书楼(记谈录) 42
学海书楼考察述略 香港伊利沙伯中学香港史研究小组 45
《学海堂课艺》与学海书楼&李绪柏 66
二、学海书楼与香港的中文教育 71
香港学海书楼与粤港文化的承传关系&曾汉棠 71
学海书楼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的贡献&区志坚 79
逊清遗老与香港的国文教育&伯子 125
香港之中国文学(第三、四期)&罗香林 128
学海书楼与香港文学&何沛雄 138
粤籍遗老书家与二十世纪初期香港书坛&张惠仪 145
广东清遗民书法及其影响&梁基永 167
文化传承与书法&莫家良 178
三、赖际熙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193
香港大学中文系之创办和发展&罗香林 193
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二三十年代香港与中英关系的一个侧面&程美宝 211
附:金文泰与香港的中文教育&王齐乐 226
四、学海书楼的国学讲座 235
学海书楼国学讲座述略&骆伟 235
附:李琰《古诗五言罕见声律例证》 256
学海书楼讲学近况—学海书楼执行秘书邓巧儿答问 277
五、学海书楼的藏书 182
香港学海书楼藏书考&黎恩 梁基永 182
关于学海书楼的藏书问题—前市政局公共图书馆总馆长吴怀德答问 288
附:学海书楼藏收长期借存香港大会堂公共图书馆合约(中英文本) 290
六、学海书楼人物录 95
周廷干 295
吴道镕 295
陈伯陶 296
邓志昂 296
周寿臣 297
何东 97
张学华 298
赖际熙 298
何藻翔 299
区大原 300
朱汝珍 300
陈步墀 301
黎湛枝 301
商衍鎏 301
俞叔文 302
岑光樾 302
区大典 303
左霈 303
陈煜庠 304
黄诰 304
陈念典 304
温肃 305
利希慎 305
罗旭和 306
伍宪子 306
李景康 306
李海东 307
孙甄陶 307
梁寒操 307
郑水心 308
邓肇坚 308
黄维琩 309
朱子范 309
陈荆鸿 309
熊润桐 310
曾希颖 310
梁简能 310
罗香林 311
陈本 311
李谈 312
何耀光 312
卢国洪 312
唐君毅 313
彭干 313
冯秉芬 314
潘小磐 314
利荣森 314
邓又同 315
吴天任 315
陈湛铨 316
温中行 316
黄允畋畋 316
陈维略 317
陈秉昌 317
何竹平 318
苏文擢 318
李巽仿 318
马国权 319
郭霖沉 319
岑权波 319
陈洁淮 320
饶宗颐简历 321
罗忼烈简历 321
赵大钝简历 322
何叔惠简历 322
赖恬昌简历 322
黎时煖简历 323
何乃文简历 323
陈汝柏简历 324
杜祖贻简历 324
伍步刚简历 324
吕元骢简历 325
常宗豪简历 325
黄兆显简历 326
张文灿简历 326
周锡?简历 327
陈绍南简历 327
张光裕简历 327
洪肇平简历 328
许晋义简历 328
七、学海书楼大事记 329
八、学海书楼历届董事会 343
九、学海书楼讲师翰墨 361
赖际熙行书七言联 363
陈伯陶楷书八言联 364
周廷干行书轴 365
吴道镕行书轴 365
张学华篆书七言联 366
商衍鎏行书八言联 367
黎湛枝楷书八言联 368
朱汝珍楷书八言联 369
区大原行书轴 370
左霈行书轴 370
区大典楷书轴 371
温肃行书轴 372
岑光樾行书轴 372
何藻翔行书信札 373
陈步墀楷书信札 374
梁寒操行书七言联 375
朱子范章草十二言联 376
李景康楷书轴 377
曾希颖行书轴 377
熊润桐行书信札 378
吴天任行书七言联 379
黄维琩隶书五言联 380
陈秉昌篆刻作品 381
陈荆鸿行书横幅 381
陈湛铨行书轴 382
李棪行书轴 382
苏文擢楷书轴 383
马国权篆书四言联 384
饶宗颐行书五言联 385
何叔惠楷书八言联 386
赖恬昌行书轴 387
常宗豪小楷团扇 388
黄兆显草书轴 389
附录:学海书楼历年出版书目 390
后记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