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训诂原理 3
第一章 训诂概述 3
第一节 训诂的含义 3
第二节 训诂的产生和发展 5
第三节 训诂原理 13
第二章 因形求义 16
第一节“因形求义”中的“形”、“义” 16
第二节《说文》的因形求义 17
第三节 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 19
第四节 运用因形求义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24
第三章 因声求义 28
第一节“因声求义”中的“声”、“义” 28
第二节 因声求义方法的运用 30
第三节 运用因声求义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36
第四章 因文求义 39
第一节“因文求义”中的“文”、“义” 39
第二节 因文求义方法的运用 40
第三节 运用因文求义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48
第五章 比较互证证义 52
第一节 同义比较互证 53
第二节 同训比较互证 54
第三节 同源比较互证 56
第六章 异文证义 58
第一节 训诂学上的“异文” 58
第二节以“异文”证通假字 59
第三节以“异文”证古书中的讹误字词 61
第七章 语义训释原则 65
第一节 遵循词义的社会性 65
第二节 遵循词义的时代性 68
第三节 遵循文意的客观性 76
第八章 释义的方式和术语 85
第一节 传统训诂的释义方式 85
第二节 传统训诂的释义术语 91
下篇 原理运用 99
第九章 运用训诂原理句读标点古书 99
第一节 运用因文求义方法审察“文”境 99
第二节 遵循文意客观性原则进行句读、标点 102
第三节 以文献核证所作的句读、标点 106
第十章 运用训诂原理校勘古书 108
第一节 运用比较互证和异文证义方法校勘古书 108
第二节 运用训诂原理校勘古书的要求 112
第三节 传统校勘的术语 115
第十一章 运用训诂原理注释古书 117
第一节 运用训诂原理选取注释条目 117
第二节 运用训诂的求义方法推求和训释语义 119
第三节 根据文意客观性原则核证所释之义 121
第十二章 运用训诂原理翻译古文 123
第一节 运用训诂原理推求词义、训释文意 123
第二节 运用训诂原理翻译古文的要求 128
第十三章 运用训诂原理阅读古文 133
第一节 运用训诂的求义方法推求古文中通假字的词义 133
第二节 运用训诂的求义方法由文中的已知词义推求未知词义 137
第三节 运用训诂原理辨析古书注解 141
第十四章 运用训诂原理进行语文教学 153
第一节 运用因形求义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153
第二节 根据语义训释原则和方法讲解文言词语 156
第三节 根据语义训释原则和方法讲解现代词语 165
主要参考书目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