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季浏 1
第一章催眠术绪论 1
一 催眠的定义 2
二 催眠现象的描述 6
三 催眠研究的意义 8
四 消除对催眠术的误解 13
五 催眠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第二章 催眠术的历史回顾 17
一 麦斯麦术的诞生 17
二 麦斯麦术在欧洲的兴起与开展 20
三 催眠术走上科学轨道 25
四 中国催眠术一瞥 28
第三章 催眠现象研究(一) 33
一 肌肉活动能力的提高 33
二 痛觉缺失 36
三 正幻觉和负幻觉 42
四 催眠性耳聋 49
五 视敏度变化 50
第四章 催眠现象研究(二) 54
一 催眠后遗忘症 54
二 增忆 60
三 年龄倒退现象 63
四 催眠梦 65
五 其他现象 71
六 我国对催眠现象研究的介绍 76
第五章 催眠感应作用的争议 101
一 怀疑论 101
二 相信论 105
第六章 催眠理论的发展 114
一 社会作用论 114
二 生理学论 117
三 三维度催眠深度论 120
四 变更的意识状态论 122
五 新分离论 123
第七章 催眠感受性的评定研究 126
一 十九世纪催眠感受性评定模式 126
二 早期的催眠感受性评定模式 129
三 现代催眠感受性评定模式 133
四 催眠前的感受性测定 142
第八章 催眠感受性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方法 151
一 年龄 151
二 性别与个性 153
三 心理疾病患者 154
四 其他 157
五 提高催眠感受性的方法 158
第九章 普通催眠感应方法 169
一 规范催眠法 169
二 简单催眠法 188
三 历史上各催眠大家的催眠法 194
四 加深催眠状态的方法 198
五 催眠阶段的判别 202
六 唤醒法 205
七 催眠时的注意事项 207
第十章 特殊催眠感应方法 215
一 远距离催眠法 215
二 快速、间接和清醒催眠法 216
三 集体催眠法 223
四 睡眠催眠法 224
五 反抗者催眠法 225
六 药物催眠法 226
七 动物催眠法 227
八 自我催眠法 228
第十一章 催眠治疗方法 238
一 直接暗示疗法 238
二 催眠分析 239
三 催眠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使用 240
四 催眠状态下的一般性心理治疗 241
五 催眠后暗示疗法 242
六 催眠治疗的基本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243
第十二章 催眠应用 246
一 心身疾病的治疗 246
二 疼痛的催眠控制 255
三 神经症的催眠治疗 261
四 其他 269
五 心理治疗与暗示 275
附录:参考文献 281
后记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