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
一、灸法的起源 3
二、秦汉时期 5
三、三国晋隋时期 6
四、唐宋元时期 7
五、明清时期 10
六、近代 13
第二章 灸法的特点及其适应证 16
一、灸法的特点 16
二、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 18
第三章 古今主要医家的灸法理论 21
一、《内经》论灸法 21
二、《伤寒论》论灸法 24
三、《针灸甲乙经》论灸法 26
四、《肘后备急方》论灸法 28
五、陈延之《小品方》的灸法理论 29
六、孙思邈的灸法理论 31
七、杨上善的灸法理论 33
八、王焘的《外台秘要》论灸法 34
九、窦材的灸法理论 37
十、高武的灸法理论 38
十一、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论灸法 39
十二、巢元方的灸法理论 41
十三、许叔微的灸法理论 41
十四、刘完素的灸法理论 42
十五、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论灸法 42
十六、罗天益的灸法理论 43
十七、朱震亨的灸法理论 44
十八、汪机的灸法理论 45
十九、李梴的灸法理论 45
二十、龚廷贤的《寿世保元》论灸法 46
二十一、吴亦鼎的灸法理论 48
二十二、张介宾的灸法理论 50
二十三、李学川的《针灸逢源》论灸法 51
下篇 各论 55
第四章 艾炷灸 55
第一节 直接灸 56
1.瘢痕灸 57
2.无瘢痕灸 60
3.压灸 61
第二节 间接灸 63
1.瘢姜灸 63
2.隔蒜灸 65
3.隔盐灸 67
4.隔附子灸 68
5.隔胡椒灸 70
6.豉药饼灸 71
7.黄土灸 72
8.隔豆豉灸 73
9.隔葱灸 74
10.隔蚯蚓灸 76
11.隔韭菜灸 77
12.隔巴豆灸 78
13.隔铁灸 79
14.隔钱灸 80
15.隔面饼灸 81
16.隔蟾灸 82
17.山栀生姜灸 84
18.隔川椒饼灸 85
19.隔木香饼灸 86
20.隔头垢灸 87
21.隔甘遂灸 88
22.隔皂角灸 89
23.隔纸灸 90
24.隔苍术灸 91
25.隔陈皮灸 91
26.隔鸡子灸 93
27.隔矾灸 93
28.隔苦瓠灸 95
29.隔厚朴灸 95
30.隔莨菪根灸 96
31.隔香附饼灸 97
32.隔徐长卿灸 99
33.隔桃叶灸 100
34.隔商陆饼灸 100
35.隔蚯蚓泥灸 101
36.隔麻黄灸 102
37.隔葶苈饼灸 103
38.隔碗灸 104
39.隔蓖麻仁灸 105
40.隔酱灸 106
41.隔薤灸 107
42.香硫饼灸(药锭灸) 108
43.蛴螬灸 109
44.椒饼灸 109
45.桃树皮灸 110
46.隔土瓜根灸 111
47.蒸脐治病法 112
48.隔醋灸 113
49.隔粉灸 114
50.隔鸡蛋壳灸 115
51.隔竹圈盐灸 116
第五章 艾条灸 118
第一节 悬起灸 119
1.温和灸 119
2.雀啄灸 120
3.回旋灸 121
4.齐灸 122
5.排灸 123
第二节 实按灸 125
1.太乙针灸 125
2.雷火针灸 128
3.艾火针衬垫灸 131
4.百发神针 132
5.消癖神火针 134
6.指灸 135
7.灸笔灸 136
8.运动按灸 139
第三节 隔物灸 140
1.隔布灸 140
2.隔药纱灸 141
3.隔膏药灸 142
4.隔药液灸 144
5.隔药糊灸 145
6.隔核桃壳眼镜灸 146
第六章 铺灸 148
1.大灸 148
2.敷灸 150
3.长蛇灸 151
4.艾熨灸 152
5.日光灸 153
第七章 温针灸 155
1.温针灸 155
2.隔姜温针灸 157
3.麝艾温针灸 158
4.电热艾针灸 159
第八章 天灸 162
1.白芥子灸 162
2.复方白芥子敷灸 163
3.蒜泥灸 165
4.斑蝥灸 166
5.毛茛灸 168
6.旱莲草灸 169
7.吴茱萸灸 170
8.蓖麻子灸 172
9.甘遂灸 173
10.威灵仙灸 174
11.葱豉糊灸 175
12.葱白灸 176
13.食盐灸 177
14.巴豆霜灸 178
15.芥砒膏灸 179
16.半夏灸 180
17.马钱子灸 181
18.天南星灸 182
19.鸦胆子灸 183
20.生姜灸 184
21.乌梅灸 185
22.丁桂散灸 186
23.细辛灸 187
24.五倍子灸 188
25.白胡椒灸 189
26.复方公丁香灸 190
27.桃仁灸 192
28.车桂散灸 193
29.川芎灸 194
30.透骨草灸 195
31.川槿皮灸 196
32.鹅透草灸 197
33.桂术散灸 198
34.薄荷叶灸 200
35.山楂灸 201
36.漆灸 202
37.冷点灸 203
38.代灸膏灸 204
39.葱姜敷灸 205
40.芫花灸 206
41.蓖倍饼灸 207
42.生附子灸 209
第九章 非艾灸 211
1.灯火灸 211
2.硫黄灸 214
3.黄蜡灸 216
4.烟草灸 218
5.桃枝灸 219
6.桑木灸 220
7.药锭灸 222
8.药捻灸 224
9.大面积灸 226
10.竹茹灸 227
11.麻叶灸 229
12.线香灸 231
13.火针灸 232
14.火柴灸 233
15.药线灸 234
16.麻线灸 236
17.元寸灸 237
18.闪火灸 237
19.贴棉灸 239
20.竹灸 240
21.罐灸 242
22.麝火灸 243
23.麝丹灸 244
24.手心药灸 246
25.荆芥穗灸 247
26.小茴香灸 248
第十章 其他灸 249
第一节 温灸器灸 249
1.温灸器灸 249
2.电热灸 251
3.苇管器灸 252
4.温盒灸 253
5.温筒灸 254
6.多功能艾灸仪 255
7.酒药灸 257
8.喷灸 258
9.温管灸 259
10.温架灸 261
11.温罐灸 262
12.温篮灸 264
13.核桃壳灸 266
14.熏灸器灸 267
第二节 药蒸气熏灸 269
第三节 冻灸法 271
1.冰灸 271
2.冷冻灸 273
3.液氮灸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