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水利建设》PDF下载

  • 购买积分:3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树坤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2080282
  • 页数:13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阐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发,校长必须确定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同时要带动和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现代化,提高办学水平。

第一篇 生态水利建设概论 3

第一章 生态水利建设概述 3

第一节 生态水利建设的提出 3

一、“生态水利”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

二、生态水利是国家水利战略的发展趋势 10

三、水利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生态水利的提出带来活力和支持 12

第二节 生态水利建设的内涵 13

一、生态水利建设的内涵 13

二、生态水利建设的基本内容 15

第三节 世界生态水利建设概况 19

一、国际生态水利建设概况 19

二、我国生态水利建设概况 29

第二章 生态水利建设的理论基础 35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理论原理 35

一、生态系统介绍 35

二、水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41

第二节 生态水利的基本框架 42

第三节 生态水利建设的基本理论 44

一、生态水利建设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44

二、水利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49

三、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评价 53

四、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评价 60

五、水权、水价及水市场问题 64

第三章 我国生态水利发展战略 67

第一节 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演变 67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水利—从原始水利到工程水利 67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水利—工程水利阶段 68

三、21世纪的水利—从“资源水利”到“生态水利” 70

第二节 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中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72

一、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 72

二、我国水利建设实践中的经验 75

三、我国水利建设的教训 77

第三节 21世纪我国的生态水利发展战略 78

一、21世纪我国水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挑战 78

二、21世纪我国的生态水利发展战略及推进措施 81

第二篇 生态水利建设规划 89

第一章 生态水利建设规划概述 89

第一节 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目标及原则 89

一、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目标 89

二、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原则 91

第二节 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内容与步骤 95

一、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内容 95

二、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措施 97

三、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一般步骤 99

第三节 生态水利管理目标与管理模式 101

一、生态水利管理目标 101

二、生态水利管理模式 103

第二章 流域生态功能区划 104

第一节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任务及体系 104

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 104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任务 105

三、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 106

四、生态功能区划的特点 108

五、生态功能区划的体系 109

六、生态功能区划与其他区划的关系 110

第二节 地表水功能区划 112

一、地表水功能区划的原则 112

二、地表水功能区划的方法 113

三、地表水功能区划的目标 114

四、地表水功能区划分级分类系统 114

第三节 地下水功能区划 116

一、地下水服务功能分析 116

二、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 117

三、地下水功能区和地表水功能区的协调 118

四、地下水功能区和地下水超采区的关系 118

五、功能导向的地下水保护程序 119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规划 120

第一节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20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 120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 121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21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本任务 121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122

第三节 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分类、方法及程序 123

一、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分类 123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125

三、水资源保护规划的工作程序 125

四、水资源保护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27

第四章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建设规划 130

第一节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定义、内涵及特征 130

一、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定义 130

二、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营养结构 131

三、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功能特点 132

四、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基本特征 132

第二节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建设的发展 134

一、国内外城市生态水利系统建设历程 134

二、我国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6

第三节 城市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的内容 137

一、城市水系规划原则 137

二、城市河流规划 139

三、城市内湖规划 140

四、城市水库规划 141

五、城市湿地规划 142

六、城市其他水面规划 142

第四节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修复技术 143

一、城市水面生态修复 143

二、湖泊水库生态修复 144

三、河流水环境修复技术 145

四、城市湿地修复 147

五、公园水域系统的生态修复 150

六、城市水塘的生态修复 151

第五节 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保障措施 153

一、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工程管理保障 153

二、城市生态水利系统的投资与法制保障 154

三、城市生态水利管理的市场保障和公众参与 155

第五章 流域生态修复规划 157

第一节 流域生态修复的缘起 157

一、历史简要回顾 157

二、水利工程对水圈的影响 158

三、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 160

第二节 流域生态修复的目标、意义及条件 163

一、流域生态修复的目标 163

二、流域生态修复的意义 165

三、实行生态修复工程的外部环境条件 166

四、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应注意的事项 167

五、流域生态修复的几个关健问题 168

第三节 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技术 169

一、加强生态系统建设 169

二、流域生态环境自我修复 170

三、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技术 174

第三篇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 179

第一章 我国水资源现状评价 179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概况 179

一、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179

二、我国水资源状况 180

第二节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82

一、供水量及其变化趋势 182

二、用水量及其变化趋势 183

第三节 水资源供需评价 185

一、用水需求预测 185

二、水资源供给预测 187

三、水资源供需发展态势分析 188

第四节 我国水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189

一、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89

二、对策与措施 191

第二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193

第一节 水资源优化配置概述 193

一、水资源配置基本原则 193

二、水量平衡关系 194

三、水资源分配机制 195

第二节 水资源调配及其意义 195

一、调水工程的类型 196

二、水资源调配的意义 196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98

一、国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98

二、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00

第三章 节水农业建设 203

第一节 农业需水与节水农业 203

一、农产品需求预测 203

二、灌溉农业需水分析 204

三、节水农业建设战略 205

第二节 节水农业建设途径 207

一、节水灌溉农业现状 207

二、农业节水技术途径 208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 209

四、节水农业体系 211

第三节 重点区域节水农业建设 214

一、东北地区 214

二、华北地区 214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 215

四、黄土高原地区 215

五、新疆地区 216

第四章 城市节约用水 218

第一节 城市节水的意义与必要性 218

一、我国水资源并不充足 218

二、我国城市缺水状况严重 219

三、城市节水势在必行 220

第二节 城市节水的发展及潜力分析 221

一、我国城市节水的发展 221

二、生活节水状况与潜力分析 223

三、工业节水状况与潜力分析 223

第三节 城市节水的途径 227

一、生活节水途径 227

二、工业节水途径 228

第四节 城市节水对策与建议 229

一、提高对城市节水的认识 229

二、完善并执行城市节水的法规制度 229

三、城市建设局部集约化和整体化 230

四、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230

五、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 231

六、建设城市节水监测和预警系统 231

七、建立合理的城市水价体制 232

第五章 城市雨水利用 233

第一节 城市雨水利用的兴起 233

一、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 233

二、雨水积蓄利用的资源环境效益 236

三、雨水积蓄利用的经济效益 237

第二节 雨水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238

一、雨水积蓄利用的含义 238

二、雨水积蓄利用的类型 238

三、雨水积蓄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239

第三节 雨水积蓄利用技术 241

一、雨水积蓄利用的基础数据 241

二、雨水积蓄利用系统的组成 241

第四节 促进城市雨水利用的政策建议 243

一、修改现行水资评价方法 244

二、纳入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 244

三、调整水价,实现水资源市场化 244

四、保证投入,加强宣传指导 245

五、积极开展城市雨洪回灌 245

六、实施家庭雨水收集工程 246

第六章 海水和苦咸水利用 247

第一节 沿海地区的海水利用 247

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247

二、淡水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 247

三、充分利用海水资源 249

第二节 国内外海水和苦咸水开发利用状况 250

一、海水和苦咸水的利用方式 250

二、国际海水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51

三、我国海水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52

第三节 海水的直接利用 254

一、海水冷却技术与应用 254

二、海水用作大生活用水 256

三、海水利用的其他途径 258

第四节 海水和苦咸水淡化 258

一、海水淡化 258

二、苦咸水淡化 260

第五节 海水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262

一、确立海水利用的战略地位 262

二、加快研究制定海水利用专项规划 262

三、提高海水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262

四、运用经济政策促进海水利用的发展 263

五、实施促进海水利用的产业政策 263

六、加快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264

七、加强协调,推进海水利用工作 264

第七章 生态环境需水 265

第一节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概况 265

一、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发展 265

二、生态环境需水的概念 266

三、相近概念的辨析 268

第二节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基础 270

一、生态水文学理论基础 270

二、水文水资源学理论 271

第三节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 273

一、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分类 273

二、需水量计算方法 274

第四节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 278

一、生态水文分区 278

二、需水量计算方法 278

第四篇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283

第一章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概述 283

第一节 水污染现状与防治思路的转变 283

一、水污染的现状与趋势 283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思路的发展 287

三、水污染防治工作思路的战略性转变 289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 291

一、水污染及水体自净的特征和规律 291

二、工业与城市污水治理技术 291

三、水系污染防治工程 291

四、饮用水源污染控制和污染源水的净化技术 292

五、流域或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 292

第二章 污染物来源与生态效应 293

第一节 水体中的污染物指标与来源 293

一、污染物指标 293

二、污染物的来源 294

第二节 水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298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298

二、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300

第三章 水污染监测与评价 310

第一节 生物监测技术概述 310

第二节 水环境生态监测 311

一、水污染的植物监测 312

二、水污染的动物监测 312

三、水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314

第三节 监测方法分类 316

一、生物群落法 316

二、生物毒性试验 318

三、生物残毒测定法 319

第四节 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 319

一、水体的富营养化的特征和危害 319

二、富营养化的判断方法 320

三、富营养化评价实例 324

第四章 水环境容量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28

第一节 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总量控制 328

一、水环境容量概述 328

二、总量控制 331

第二节 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37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337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 339

第五章 水污染防治规划 349

第一节 水环境规划 349

一、水环境功能区划 349

二、水环境规划方法 353

第二节 河流污染治理与保护规划 354

一、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54

二、河流污染治理与保护目标 358

第三节 水环境保护标准 360

一、水域水质标准 361

二、排水水质标准 364

三、其他标准 365

第六章 流域水污染治理 366

第一节 我国流域水污染分析 366

一、我国流域水污染现状 366

二、我国流域水污染的特点 366

三、流域水质恶化的原因分析 367

四、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370

第二节 水污染的区域性综合防治 372

一、水污染区域性综合防治的内容 372

二、水污染区域性综合防治的管理 374

三、水系污染综合防治的工程技术措施 376

四、流域管理模式的建立 378

第四节 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规 382

一、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382

二、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立法工作 384

三、新《水法》与流域水资源保护 386

第七章 水污染防治的发展方向 389

第一节 全新的水污染治理思路 389

一、对水污染认识的升华 389

二、从新经济观点认识水污染防治 390

三、新的水污染防治思路 392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水污染防治理念 396

一、循环经济的由来及基本原则 396

二、循环经济的水污染防治的新理念 398

三、以循环经济观点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400

第五篇 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 405

第一章 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 405

第一节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405

一、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06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07

三、水土流失的地质背景 407

第二节 我国水土流失情况 409

一、我国水力侵蚀的区域差异 410

二、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 411

三、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 412

四、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现状 415

第三节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 417

一、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7

二、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419

第二章 水土保持的生态恢复理念 423

第一节 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 423

一、水土保持措施类型与特点 423

二、水土保持的主要工程措施 426

第二节 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弊端及其可持续发展 428

一、传统水土保持措施所存在的生态安全隐患 428

二、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挑战 429

第三节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430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述 430

二、生态修复的意义及需注意的问题 432

三、生态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 435

第四节 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分区 437

第三章 水土保持的生物恢复技术 440

第一节 生态恢复措施的原则 440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与保护的具体生物恢复措施 442

一、植物固沙 442

二、沙结皮及藻类固沙 442

三、生物措施治理荒山 443

四、风沙滩区水土流失治理 443

五、建设保护性林业 444

六、冲沟造林 445

七、矿区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 445

第三节 天然植被的生态恢复技术 446

一、天然植被生态恢复方法 447

二、避免天然植被恢复的误区 450

第四节 生态恢复效益的监测和评价 456

一、监测内容 456

二、监测程序 457

三、监测方法 457

第四章 典型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措施应用 460

第一节 退耕还林还草模式 460

一、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 461

二、黄河上中游及北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模式 463

第二节 封山育林建设模式 466

一、封育技术措施 466

二、典型地区封山育林措施 468

第三节 综合治理模式 473

一、北方典型草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473

二、花岗岩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模式 476

三、黄土丘陵区综合治理模式 479

第五章 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模式 482

第一节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482

一、小流域的概念 482

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482

第二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典型模式 488

一、南方花岗岩剧烈侵蚀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488

二、南方红壤土水土流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491

三、山区小流域的小单元综合治理模式 495

四、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497

第六章 水土保持与生态林业建设 501

第一节 森林在防治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501

一、防治土壤溅蚀 501

二、防治土壤面蚀 502

三、防治沟蚀 503

四、防治河岸侵蚀 504

第二节 生态林业建设 506

一、生态林业工程的概念 506

二、山丘区水土保持林技术措施 507

第三节 水土保持典型生态林业治理模式 510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林业建设 510

二、南方丘陵区生态林业典型配置 514

三、东北黑土区生态林业建设模式 517

第七章 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519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述 519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 519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521

三、生物多样性是衡量水土保持的重要指标 524

第二节 水土保持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526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研究 526

二、南方红壤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 528

三、退化草场封育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 530

四、人工固沙封育区昆虫多样性的变化 532

第六篇 水灾害与流域生态保护 537

第一章 水灾害与流域生态概述 537

第一节 有关水灾害与流域生态的基本概念 537

一、水灾害的基本概念 537

二、水文循环在流域中的重要作用 538

三、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干扰 538

四、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39

五、流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539

六、水灾害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 540

七、水灾害与生态演化的关系 540

第二节 我国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 541

一、我国洪涝灾害的特征规律 541

二、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 543

三、我国防洪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544

第二章 水灾害对流域生态的影响 546

第一节 洪水与流域生态 546

一、世界洪水概况及人类对洪水的思考 546

二、暴雨洪水的环境学特征 548

三、暴雨和洪水对流域的主要影响 549

第二节 洪水与洪泛区 553

一、洪泛区特征 554

二、洪泛区湿地价值 556

三、洪泛作用与洪泛区景观维系及水资源可持续分配 557

四、洪泛区湿地退化与区域性水害 557

第三节 干旱与流域生态 558

一、干旱与旱灾 558

二、干旱的类型 559

三、干旱缺水的主要表现与生态环境恶化 561

四、河西走廊地区的干旱和生态 562

五、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和生态 566

六、渭河流域的干旱和生态 570

第四节 水环境破坏与流域生态 572

一、我国水环境基本状况 572

二、河道水环境与流域生态 575

三、湖泊湿地等水域的水环境和生态问题 580

第三章 洪水灾害的防治及其生态修复 587

第一节 防洪措施及生态修复概述 587

一、防洪的基本概念 587

二、防洪工程措施 588

三、防洪非工程措施 589

四、防洪生态措施及其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590

五、防洪工程与生态修复 591

第二节 城市防洪工程 592

一、城市防洪的效益和特点 592

二、国内外防洪现状和部分城市的防洪标准 592

三、城市防洪标准 594

四、城市防洪体系的构成和分类 596

五、各种防洪工程体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597

第三节 洪水风险分析和洪水风险图 599

一、洪水风险分析 599

二、洪水风险图 601

第四节 生态防洪措施 603

一、日本运用河流植物自然功能进行防洪的措施 604

二、荷兰的生态防洪措施 605

三、美国联邦政府研究自然洪泛区中的水文水力效应 606

四、莱茵河的生态综合整治防洪对策 606

五、罗讷河防洪的生态措施 607

六、我国宁夏海原县的生态综合整治防洪措施 608

七、对流域进行生态防洪措施规划 608

第五节 大坝建设中的生态修复 610

一、河流的生态学功能 610

二、防洪工程与河流的健康生命 612

三、大坝对流域生态的影响 613

四、生态恢复的手段和案例 617

五、大坝生态恢复总的指导原则 622

第六节 堤防建设中的生态修复与河流保护 623

一、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河流中存在的问题 623

二、河流保护的特点和范围 625

三、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理结构及其恢复层次 627

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 630

五、河道断面与河流生态修复 632

六、生态型河道的一些实例 633

第七节 蓄滞洪区建设中的生态修复 634

一、蓄滞洪区的主要功能 634

二、西辽河二牧场蓄滞洪区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635

三、蓄滞洪区内湿地的功能及其修复 638

第四章 干旱灾害防治及其生态措施 641

第一节 洪水资源化与流域生态 641

一、洪水的资源属性和治水思想的历史演进 641

二、我国实现洪水资源化的必然性 643

三、洪水资源化改善流域生态的途径和案例 644

四、创造洪水资源化的其他工程措施 647

五、我国其他江河实现洪水资源化的措施 648

第二节 涵养水源工程与防洪抗旱 651

一、四大生态水库防洪抗旱机理分析 652

二、我国目前四大生态水库的现状 655

三、我国不同地区四大生态水库建设的基本途径 658

四、六库联调—构建强大的防洪抗旱新体系 660

第三节 地下水源工程与地下水生态 661

一、地下水生态系统 662

二、我国地下水生态和环境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663

三、地下水回灌工程 665

四、地下水库蓄水功能分析 667

第七篇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673

第一章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概述 673

第一节 流域生态环境概述 673

一、流域的概念及特征 673

二、流域水循环的作用 674

三、流域的生态平衡 675

第二节 流域生态恢复治理 676

一、人类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676

二、流域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指导原则 676

三、生态恢复工程技术 678

四、生态恢复工程中的规划技术(3S技术) 678

第三节 流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 680

一、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680

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680

三、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内容 681

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682

第四节 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683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683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84

三、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685

第二章 流域的点源污染治理 687

第一节 点源污染治理技术概述 687

一、污水的一级处理 687

二、污水的二级处理 689

三、污水的深度处理 691

四、土地处理 692

第二节 点源污染处理中污泥的处置 693

一、污泥概述 693

二、点源治理中的污泥问题 694

三、污泥的资源化 694

四、污泥处理处置的控制对策 695

第三节 清洁生产和中水回用 696

一、清洁生产 696

二、实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697

三、中水回用 698

四、中水回用的经济性 699

第四节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700

一、人工湿地概述 700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701

第三章 流域的面源污染治理 704

第一节 面源污染的成因和研究方法 704

一、面源污染的基本概念 704

二、面源污染的形成机理 705

三、面源污染的主要指标 705

四、试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706

五、流域面源污染负荷的估算方法 711

第二节 主要面源污染的排放特征 712

一、农田地表径流 713

二、城镇地表径流 713

三、其他污染来源 715

第三节 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与治理 716

一、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716

二、农田面源污染控制 717

第四节 农村面源污染的生态治理 718

一、农村面源污染概述 718

二、控制农业区径流污染的生态技术 720

三、控制农业区源头污染的生态技术 721

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展望 722

第四章 河流的生态恢复 723

第一节 河流生态恢复概述 723

一、河流生态恢复的内容 723

二、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 724

三、河流生态恢复的一般程序 725

第二节 河流生物群落的恢复 726

一、浮游生物的恢复 726

二、鱼类动物的恢复 726

三、底栖动物的恢复 727

四、河床水生植物的生态恢复 728

第三节 河流滨岸带的生态恢复 730

一、河流的滨岸带 730

二、滨岸带生态恢复工程的设计 731

第四节 美国基西米河的生态恢复工程 733

一、基西米河概述 733

二、该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733

三、河流恢复工程 735

四、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对我国的启示 736

第五章 湖泊与水库的生态恢复 737

第一节 湖泊和水库的生物修复技术 737

一、生物修复概述 737

二、生物修复的原理 738

三、水体修复的主要处理方法 738

四、具体工艺的应用 740

第二节 湖泊底泥修复 741

一、底泥污染概述 741

二、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 741

三、国内外发展展望 743

第三节 土地盐碱化的修复 743

一、我国土地盐碱化的状况 743

二、盐碱土地生态恢复的工程措施 744

三、盐碱地生态恢复的生物措施 746

第四节 生态恢复实例 747

一、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747

二、官厅水库综合水治理 749

第六章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751

第一节 湿地与生态修复 751

一、湿地概述 751

二、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752

三、湿地的生态修复 754

第二节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756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 756

二、我国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757

三、水禽和栖息地保护 758

四、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759

第三节 湿地恢复实例 761

一、七里海的湿地修复 761

二、兴凯湖湿地的水鸟及栖息地保护 762

第七章 小流域治理与生态恢复 765

第一节 小流域生态系统概述 765

一、小流域的概念 765

二、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分类 766

三、小流域的生态特点 766

第二节 小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学原理 767

一、小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学依据 767

二、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769

三、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标志 769

第三节 小流域的生态恢复治理规划 770

一、小流域治理规划的特点 771

二、小流域治理的规划目标 771

三、生态恢复规划原则 772

四、小流域规划的步骤和内容 773

五、小流域规划的特点 773

第四节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的典型模式 774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综述 774

二、我国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 776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的通用模式 777

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模式 778

五、不同区域小流域治理及生态恢复工程技术 779

第八章 跨流域调水与生态调水 780

第一节 跨流域调水概述 780

一、跨流域调水的定义与分类 780

二、跨流域调水系统的组成 780

三、跨流域调水系统的特点 782

第二节 国际跨流域调水实践 783

一、国际跨流域调水概述 783

二、印度的萨达尔萨罗瓦调水工程 783

三、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 784

四、美国的调水工程 785

第三节 国内的生态调水实践 786

一、塔里木河生态调水 786

二、黑河生态调水 788

三、塔里木河和黑河的共同问题与调水效果 789

第四节 调水工程的综合影响和社会效益 791

一、调水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791

二、调水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792

第八篇 生态水利建设探索与实践 797

第一章 生态水利建设思路与探索 797

关于湖北生态水利建设的几点思考 797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努力建设燕赵大地秀美山川 800

浅析扬州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 802

呼伦贝尔市生态水利建设及水资源开发保护思路 806

合肥市生态水利规划 814

太原市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 818

创建生态水利 凸显滨江特色 823

以科学的发展观抓好生态水利建设工作 826

泰州市生态水利建设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829

盐都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 833

浅谈江阴市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 834

平山县生态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837

济宁市任城区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对策及发展思路 840

搞好生态水利建设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842

延寿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 845

兰西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 847

“三治”、“三防”是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 851

关于红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853

诸城市“南山北水”生态水利的启示 856

阿盟生态水利建设及发展思路 859

积极发展牧区水利 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862

宁陵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及思考 865

树立科学发展观 开创水利建设新局面 868

做好水文章,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水利支撑 869

仁寿县生态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872

谈牧区草原生态水利的建设与发展 875

夯实农业基础 服务小康建设—汝阳县水利建设二十年构想 878

勃利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思路 883

城口县生态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思路 886

第二章 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保护 890

做好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探讨 890

依托“长治”工程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 893

沧州市水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措施 895

贵港市水资源管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措施 897

淮安市水环境保护综合措施 900

防病改水与水厂设计要点 902

文登市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905

昌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906

宁阳县水资源保护措施 909

葫芦岛市南票区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 911

要用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保护 913

加强优化配置 坚持长效管理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14

浅谈加强台儿庄区水资源保护的几点建议及措施 916

实施重点治理 培育支柱产业 918

龙口市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措施 921

高唐县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923

盐亭县“长治”工程运作与管理的探索 925

清丰县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措施 929

临泉县水资源保护措施 931

嵊州市水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思考 933

沱江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 935

桓台县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利用措施 938

规划保护好水资源 促进汪清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940

宏观调控 合理配置 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942

整治水葫芦 改善水环境—福建省龙海市水葫芦整治研讨 947

文安县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措施 949

加强水资源保护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951

清河县城水资源状况及可持续利用之对策 954

云岩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措施 957

肃宁县加强水资源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初探 959

平乐县水资源保护措施及建设 961

浅谈安次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963

围场县水资源现状及开发保护措施 966

管好生命之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968

兖州市水资源配置与利用措施 971

金台区水资源利用、保护之我见 973

与时俱进办实事 万股清泉进农家 975

任丘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初探 977

哈尔滨分局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980

浅谈北戴河区水资源保护措施 982

渭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保障措施和对策 985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设富饶美丽的生态邹平 990

第三章 水旱灾害防治的经验与对策 993

宿州市水旱灾害防治现状及对策 993

浅谈三门峡市抗旱减灾工作 995

沛县水旱灾害的防治措施及经验 997

博兴县水旱灾害防治措施及经验 1000

商洛市水旱灾害防治措施及经验 1002

科尔沁区水旱灾害防治措施与经验 1006

开阳县水旱灾害防治措施与经验 1009

乾安县抗御严重自然灾害的做法和经验 1011

焉耆县水旱灾害防治措施与经验 1013

龙江县旱灾及防治措施 1015

防冲不防淹 预警保安全 1017

发展集雨节灌是解决山区农业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 1019

八五三农场水田节水灌溉主要经验 1021

尉犁县干旱灾害防治措施与经验 1023

子洲县水旱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1027

开拓创新 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1030

砚山县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及经验 1033

承德县水旱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1034

宝泉岭分局农田灌溉现状及发展建议 1037

发展节水灌溉 促进农民增收 1040

塔城市2004年旱灾分析及抗旱工作总结 1043

第四章 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上) 1046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老寨川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成效 1046

吉林省黑土区水土保持现状、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1047

加强封育保护和综合治理相结合 加快内蒙古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105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 1055

论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的规范化 1059

乐山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及做法 1061

南通市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措施 1063

构建生态水利新格局 促进区域经济新发展 1066

响水县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情况 1069

蓬安县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 1071

永春县崩岗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1072

浅谈黄河故道—沟—缓坡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做法和经验 1075

筑巢引凤 共建小康生态家园—四川旺苍县南阳河小流域民营开发治理水土流失侧记 1077

更新观念 完善体制 临邑县水土流失治理“多资”并举 1078

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夏津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1081

攀枝花市仁和区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1084

峨边彝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调研报告 1088

搞好水土保持 促进经济发展—浅谈灵寿县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做法 1090

新宾满族自治县水土保持经验总结 1094

安丘市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1096

水土保持二十年 绿水青山南部县 1098

保一方水土,留一片蓝天—花溪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调查报告 1101

金沙县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总结 1103

西充水保铸辉煌 1107

和顺县水土保持与治理经验 1109

激活机制 创新模式 发挥“大户”在水保治理中的主力军作用 1111

阿合奇县水土保持现状及对策建议 1113

中阳县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115

浅谈康平县水土保持现状及小流域治理和今后工作思路 1118

林参间作防治水土流失 1120

兴业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与水土流失防治经验 1122

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1124

竹山县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及防治对策 1128

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1131

搞好水土治理和环境保护 促进县城生态经济发展 1133

弘扬愚公移山壮志 建设巫溪秀美山川 1135

第五章 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下) 1141

淤地坝—水保生态建设的新“亮点”—对陕北淤地坝建设情况的调查 1141

青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和思路 1145

以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江河源生态修复 1150

青岛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 1154

和平小流域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1157

东北黑土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对策 1159

加强水保生态建设 营造西安良好人居和投资环境 1162

遵义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1166

锲而不舍抓水保 誓叫生态换新颜 1169

根治水土流失 有效保护水资源 1171

狠抓水土保持工作 建设绿色新资阳 1172

从安陆的水土保持工作谈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1176

贞丰县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1178

永济市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1180

吃透县情,依法治水,做好全县水土保持工作 1182

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加快水土治理步伐 1185

认清形势 明确目标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1189

浮山县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1192

北安垦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经验做法 1194

精心组织指导 提供优质服务 扎实推进水保生态建设进程 1196

正确处理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关系问题初探 1198

搞好水土保持 再造秀美山川—古浪县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几点做法 1200

平昌县实施“长治”工程的成效、做法与经验 1201

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生态修复 1206

安溪县崩岗侵蚀治理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208

吉安市吉州区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1210

兴山县“长治”工程治理成效与做法 1212

清镇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开展及成效 1215

营造绿色家园—宣威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纪实 1219

新泰市“四荒”治理的有效途径 1221

由友谊农场的水土流失治理论坡耕地的治理措施 1223

全面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努力建设绥化大地秀美山川 1225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兴仁县小流域2003年度综合治理工程总结 1228

景德镇市“鄱湖一期”工程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成效与经验 1233

治理水土流失 建设生态家园 1236

第六章 河道与流域综合治理 1246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属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措施 1246

咸宁市淦河流域生态水利建设 1249

毕节市“长治”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和问题 1252

创新机制 治理河道—云县南、北河荒沙滩治理开发 1255

创新机制 与时俱进 再创流域治理新辉煌 1258

大同市新荣区流域治理方案及措施 1261

积极植树种草 大搞农田基建 努力推进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作全面开展 1263

轮台县迪那河河道治理经验和体会 1266

西洋小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分析 1269

渭河渭城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总体方案 1272

第七章 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277

创新淤地坝建管机制 大力发展坝系农业 1277

曲靖市水利工作改革新举措 1279

依靠改革求发展 搞好改革增效益 1283

昌吉州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1286

关于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几点体会 1287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大力发展民营水利 1288

勇立潮头 时代放歌—祁东水务事业在改革中腾飞 1291

一石激活千层水—大城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1294

浅谈湖口县“利用社会力量办水保”示范基地开发治理的几点做法 129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开创水利发展与改革新局面 1299

浅谈叶城县水利管理改革与创新 1302

浅析县级水保执法存在的问题 1304

“一龙治水”势在必行—宁武县水务一体化的调查 1306

为使古虞更秀色 1308

冲破重重困难 锐意体制改革—祁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1312

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1316

主要参考书目 1318

致谢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