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业开发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钧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03405562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前言 1

第一章 先秦时期湖北农业的开创与发展 1

第一节 先秦时期荆楚农业概观 1

第二节 农用生产工具的进步 2

一、石质农具与锄耕农业 2

二、青铜农具的使用 6

三、铁农具的推广 7

第三节 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态 9

一、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9

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农业经济 12

第四节 农业开发的层次与农业区域的形成 14

一、新石器时代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14

二、城镇及农业经济中心的逐步形成 17

三、农田水利与农业区开发的深化 21

第五节 农业经济关系的变化 23

一、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23

二、楚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 25

三、农民的负担及其反抗 28

第二章 秦汉时期湖北农业的缓慢发展 31

第一节 秦汉时期荆楚农业概观 31

第二节 政区、人口与农业开发 32

一、郡县的建置 32

二、人口的变化 33

第三节 “火耕水耨”与牛耕问题 36

一、考古所见的农具使用情况 36

二、“火耕水耨”辨析 37

三、关于牛耕问题 41

第四节 稻作农业的进步与畜牧业的发展 42

一、水稻栽培技术的进步 42

二、畜牧业的发展与自然采集经济成份的演变 46

第五节 土地经营方式与农民的生活 47

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7

二、庄园经营的初兴 48

三、不同身份的农业劳动者 50

四、农民的负担及其反抗 51

第三章 魏晋—隋唐时期湖北农业的中兴 55

第一节 魏晋—隋唐时期湖北农业概观 55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湖北地区人口的变动 57

一、人口变动的趋势 57

二、北方流民的南迁 61

三、蛮民的迁徙与内附 63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65

一、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65

二、农作物结构的变化 67

三、稻麦复种制的初兴 68

第四节 土地经营的不同形式 70

一、屯田垦殖的曲折发展 70

二、庄园大地产经营的勃兴 73

第五节 农业的多种经营与商品生产 77

一、多种经营日益普遍 77

二、农业商品化倾向的加强与草市的兴起 83

第四章 宋元时期湖北农业的演进 87

第一节 宋元时期湖北农业概观 87

第二节 宋元时期湖北地区的人口变迁 89

一、人口的变化 89

二、人口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1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缓慢提高 93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93

二、农作物新品种和优良品种的推广 96

三、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97

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01

第四节 渐趋多样的土地经营方式 101

一、荆襄屯田的历史条件及概况 101

二、垸田的兴起 104

第五节 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106

一、经济作物的种植 106

二、农村集市贸易的发达和城镇的发展 108

第六节 封建租佃制的确立与农民的生活 109

一、封建租佃制的确立 109

二、农民的生活状况 110

第五章 明清时期湖北农业的大发展 112

第一节 明清时期湖北农业概观 112

第二节 人口的增长与移民浪潮 113

一、人口的增长趋势 113

二、“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 115

第三节 湖田山地的开垦与水利的发展 118

一、垦荒与农田水利的分区概况 118

二、对土地开垦效益的考察 126

第四节 农业生产力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128

一、齐备的生产工具 128

二、牛耕的普及 129

三、田间管理技术的进步 130

四、稻麦轮作复种制的发展 131

第五节 粮食种植业的大发展 132

一、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132

二、“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粮食的输出 134

第六节 多种经营和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139

一、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139

二、副业生产的变化 142

三、农业商品生产的繁荣 144

第六章 近代湖北农业的发展与衰退(上)(1840—1911) 148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的湖北农业 148

一、传统农业面临的困境 148

二、粮食输出地位的衰落 150

三、地租赋役的加重 152

四、农村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154

五、太平天国与晚清湖北农业 155

第二节 封建生产关系的延续与变化 156

一、土地价格的缓慢上涨 157

二、土地租佃方式的多样化 158

三、官田私有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160

四、封建剥削的加重与民间的反抗 160

第三节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的湖北农业 162

一、外商势力深入内地 162

二、洋行垄断下的茶叶产销 163

三、外国人夺占土地 166

四、外国势力入侵后农村自然经济的分解 167

第四节 农村水利事业的兴废 169

一、垸田经济的恶性膨胀 169

二、水利设施的兴废 170

三、农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171

四、清政府的救灾政策 173

第五节 张之洞与近代湖北农业 174

一、鼓励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 174

二、兴办蚕桑事宜 176

三、苎麻生产的增长 177

四、督修水利,勘验险工 177

五、兴修堤防,扩霹耕地 178

第六节 农业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79

一、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 179

二、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 181

三、近代农学思想的传播 183

四、农情调查的开展 183

第七节 甲午战争后湖北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184

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185

二、农产商品化进程的加快 185

三、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188

四、中外商业资本控制下的农产品价格 189

第八节 农业生产力的缓慢发展 190

一、农具和农产加工机具的改进 190

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191

三、耕作制度与耕作技术 192

四、农业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94

第九节 农村家庭副业的兴衰 196

一、多种经营的日见普遍 196

二、机制棉纱行销日广 197

三、从纺织分离到耕织分离 199

四、农副土特产品输出的明显增长 199

第十节 封建剥削的加重和农民的反抗 201

一、封建剥削不断加重 201

二、高利贷的盛行 203

三、宜城屯户抗官起事 203

四、抗粮抢米与聚众求赈 204

五、与反洋教斗争相结合的农民起义 205

第六章 近代湖北农业的发展与衰退(下)(1911—1949) 207

第一节 民国初期的湖北农业 207

一、湖北军政府恢复农业的措施 207

二、民国初年振兴农业的政策 208

三、林业的兴办与发展 209

四、辛亥革命后湖北农村的土地关系 209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湖北农业的短暂恢复和发展 211

一、世界大战对湖北农业的影响 211

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 213

三、食品类农作物输出的进一步增长 215

四、农村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16

第三节 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经济的加深 218

一、外国资本加紧掠夺农产资源 218

二、北洋军阀统治对湖北农村经济的破坏 219

三、战乱与天灾的直接影响 221

四、农民的痛苦生活及反抗斗争 222

第四节 国民党政府的农业政策及其影响 223

一、土地租佃政策的表面调整 223

二、田赋征收制度的弊端 227

三、农业改良计划的推行 228

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 229

第五节 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 230

一、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持续增长 230

二、粮食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232

三、农产品贸易与农村市场 234

四、农村副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商品化 235

五、渔业资源的利用 236

第六节 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237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的方针 237

二、苏区土地革命的普遍开展 237

三、苏区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 238

四、根据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40

第七节 洪涝巨浸下的湖北农业 240

一、一九三一年的特大洪水 241

二、救荒与赈济 242

三、一九三五年大水 244

四、农业生产力的严重衰退 245

五、农民生活之疾苦 247

第八节 农村经济的破败与缓慢恢复 249

一、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249

二、谷贱伤农与“丰收成灾” 251

三、农村金融枯竭与高利贷的猖獗 253

四、农村经济的缓慢恢复 256

五、抗战爆发前的湖北农业生产水平 260

第九节 沦陷区农业的凋零 264

一、日军在湖北农村的血腥暴行 264

二、有计划、大规模的掠夺农产 266

三、农村社会生产力的空前破坏 268

第十节 惨淡经营的国统区农业 270

一、战时发展农业生产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270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 272

三、从田赋征实到粮食征借 277

四、处于困境中的农村经济 279

第十一节 抗日根据地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284

一、积极恢复农业生产 285

二、登记田亩,整顿田赋 286

三、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 287

四、农业生产热潮的兴起 289

第十二节 抗战胜利后湖北农业的两种趋向 289

一、“复兴”农村经济计划的破产 290

二、农民负担的不断加重 291

三、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292

四、新民主主义农业经济走向全面胜利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