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3
第一章 工业实验室的定位 3
1.1 实验室的含义与类型 3
1.2 创新与创新源 6
1.3 工业实验室的社会定位 10
第二章 “运动员一裁判”公理 13
2.1 资源配置的差异 14
2.2 规制“三性” 16
2.3 “运动员一裁判”公理 17
3.1 对企业的认识 26
3.2 企业性质与科研组织 33
3.3 科研组织与企业的关系 39
3.4 企业选择创建科研组织的一般因素 44
3.5 企业与科研组织整合的边际分析 48
历史篇 53
第四章 科学研究的职业化 53
4.1 非职业化的科学研究活动 53
4.2 科学研究成为职业 57
4.3 科学研究活动的职业化 63
第五章 企业科研活动的兴起 74
5.1 企业的起源:社会分工与专业化 74
5.2 早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77
5.3 近代早期的技术创新活动 79
5.4 企业科研活动兴起的环境 83
5.5 企业科研活动兴起的表现及其意义 105
第六章 工业实验室的演进 116
6.1 分析工业实验室演进的基本判据 116
6.2 第一波工业实验室 121
6.3 第二波工业实验室 131
6.4 第三波工业实验室 142
6.5 第四波工业实验室 152
6.6 趋势:日本的经验及其启示 153
运行篇 161
第七章 工业实验室的内部运行 161
7.1 因创新性“生产”而存在 162
7.2 实验室创新活动的案例分析 170
7.3 实验室创新活动的一般过程 174
7.4 实验室创新活动的基本构成 177
7.5 内部运行的结构与规范 182
7.6 内部运行的一般经验与教训 189
第八章 企业与工业实验室运作 198
8.1 生产体制与科研组织 198
8.2 基本结构及其职能 201
8.3 企业规模与科研组织 206
8.4 企业运作与实验室组织 215
8.5 产业技术复杂程度对企业科研的影响 219
第九章 社会互动中的工业实验室 228
9.1 科技型企业崛起的影响 229
9.2 国家创新系统中民间科研的作用 232
9.3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区域创新联合体 237
9.4 区域环境下的实验室运行 248
结束语 科技资源配的民间化是强国之本 258
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