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绪论 1
上编 佛经三典研究 23
第一章 《维摩诘经》 23
第一节 翻译与流传 23
一、七译三存 23
二、译文比较 34
三、流传情况 43
第二节 维摩诘形象 54
一、思想精义 54
二、理想追求 60
三、智慧与才能 62
四、塑造手法 68
第二章 《法华经》 70
第一节 翻译与流传 70
一、六译三存 70
二、传布情况 74
第二节 观音形象与《普门品》 86
一、观音形象的产生与发展 87
二、《普门品》与观音的救世品格 92
三、《普门品》的文体特色及影响 96
第三节 《妙法莲华经》的譬喻艺术 99
第三章 大乘《大般涅?经》 111
第一节 翻译与流传 111
一、五存译本 111
二、四阙译本 120
三、传布情况 122
第二节 南本《大般涅?经》的譬喻艺术 128
一、譬喻类型 129
二、譬喻喻义 134
三、见月与得鱼 141
下编 佛典与南朝文学考论 149
第四章 佛典与南朝诗歌 149
第一节 涅?佛性与诗歌精神 149
一、涅?佛性 151
二、《法华》净土 159
三、《维摩》思想 167
第二节 佛经转读与永明体的产生 174
一、汉语“四声”及永明体的产生 174
二、佛经转读 181
第三节 佛偈传译与五言、七言诗歌创作 189
一、佛偈诠说 189
二、五言佛偈与五言诗 192
三、七言佛偈与七言诗 199
第四节 佛经传译与宫体诗 207
一、宫体诗的产生与特征 207
二、佛玄合流 211
三、欲色异相 214
第五章 佛典与南朝志怪小说 221
第一节 题材与内容 221
一、观音信仰 223
二、因果报应 229
三、佛经故事新变 238
第二节 宇宙观与生命的时间观 247
一、宇宙观 247
二、生命的时间观 255
第三节 叙事特征 262
一、限知与全知视角 262
二、全聚焦叙事 270
第六章 佛典与南朝文 273
第一节 散文 273
一、佛典的艺术表现技巧 275
二、佛经翻译理论 284
第二节 辞赋 289
一、阐扬佛理 290
二、寓理于景 299
三、寺院与讲经 306
第七章 佛典与南朝文论 308
第一节 言意之辨 308
一、源流辨析 308
二、佛典与高僧的言意观 314
三、重玄与重佛 321
第二节 性灵说溯源 329
一、“性灵说”的产生及核心理论 329
二、佛性与性灵 335
第三节 《文心雕龙》 344
一、折衷原则 344
二、审美虚静说 354
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