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教育名人教法 1
中国教育名人教法 1
孔子及其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1
孟子及其教学四法 4
乐正克及其《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7
颜之推及其早期教育思想方法 10
张载及其四项教学主张 12
朱熹及其教读书之法 16
王守仁及其兴趣教学 18
黄宗羲及其“教法三章” 22
顾炎武和他的“博学于文”教学原则和方法 24
王夫之及其循序渐进的五步教学法和快乐教学 28
颜元及其习动习行教育(教学)法 31
王筠及其《教童子法》 34
陶行知及其教学做合一法 37
李廉方及其廉方教学法暨葛雷制 39
侯鸿鉴及复式教学法 40
丁有宽及其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新体系 43
黎世法及其“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46
段力佩及其“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 48
于漪及其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特色 51
邱学华及其尝试教学法 58
李吉林及其情境教学法(体系) 60
马芯兰及其所创新的数学教学法 65
张思中及其外语教学法 67
魏书生及其课堂六步教学法和语文知识树 70
张雪龙等人的“参与教学法” 74
王敏勤及其“和谐教学法” 78
聂文升及其初中语文单元目标五步教学法 80
斯霞及其分散识字教学法 87
黑山北关学校的“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语文教学新体系 91
黑龙江省拜泉县“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识字教学法 95
姜兆臣及其“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 99
黄剑杰及其“分类识字”教学法 110
“部件识字”教学法 116
“成群分级识字”教学法 120
外国教育名人教法 123
苏格拉底及“苏格拉底问答法” 123
夸美纽斯和他的直观性教学 124
赫尔巴特和他的“教育性教学”及“五段教学法” 126
福禄培尔及其游戏教学法 129
乌申斯基及其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组织 131
蒙台梭利及其儿童启蒙教学中的“自发教学法” 133
德克罗利教学法 139
皮亚杰和他的儿童智力结构理论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法 140
凯洛夫及其倡导的五大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44
赞科夫及其“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法 148
苏霍姆林斯基及其“和谐教育” 152
巴班斯基及其最优化教学理论和“问题探索法” 156
马赫穆托夫及其问题教学 162
阿莫纳什维利及其“合作教学法” 168
沙塔洛夫和他的“纲要信号图示法” 172
兰达及其算法式教学法 175
克伯屈及其设计教学法 177
罗杰斯及其“非指导性教学”法 180
斯金纳及其“程序教学法” 183
布卢姆及其“掌握学习教学法” 186
布鲁纳和他的发现法 190
加涅及其“为学习而设计教”的理论主张 193
奥苏伯尔及其“先行组织者”教学法 197
莫里逊及其“单元教学法” 202
兰·本达等人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203
安德逊及其协作教学法 208
艾伦及其倡导的“微型教学法” 211
瓦·根舍因和他的“范例教学法” 213
洛扎诺夫及其“暗示教学法” 216
弗雷内及弗雷内教学法 220
教育心理效应 222
罗森塔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222
艾宾浩斯等人的实验和“过度学习效应” 224
沃尔弗等人的迁移理论与迁移效应 225
谢里夫实验与暗示效应 227
特里普利特等人的实验与“群体效应” 228
阿伦森实验及犯错误效应 230
教师的“嗯”声和格林斯潘效应 231
《马太福音》及马太效应 232
教师讲课的节奏与蔡加尼克效应 234
组块记忆与“创克效应” 235
“潘多拉的盒子”和禁果效应 237
马克·吐温窃钱和超限效应 238
学会学习与定势效应 240
锡拉上当和具体效应 241
淡化奖励与德西效应 243
“隔开”记忆与雷斯托夫效应 244
弗里德曼实验与进门坎效应 245
“反馈”的借用和“反馈效应” 247
环境布置与颜色效应 248
洛钦斯杜撰作文与首因效应 250
二、关于对教学法及其分类和选择使用原则等若干问题的思考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