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上卷 3
王国维 3
从文学中“求其直接之慰藉” 3
“词以境界为最上” 8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11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16
何曾“自悔少作” 18
词学家眼中的王国维之死 23
胡适 30
为白话文学提供“历史材料的证明” 30
“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 33
词学史上最大的“尊体派” 40
大小“三段论” 44
“驾任何词选而上之” 50
胡云翼 54
与谢冰莹的一段恋情 54
与郁达夫、胡适之关系 58
“知名而又活跃的青年作家” 60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63
从县长到讲师 68
“词体在五百年前便死了” 72
苏、辛词“是词体的大解放” 74
“将宋词成功地组织化、系统化” 77
《宋词选》及其他 78
冯沅君 82
名门之女 82
鲁迅的器重和惋惜 84
胡适带出来的夫妻学者 86
在王国维耕耘过的土地上深耕细作 88
丽日蓝天与凄风苦雨 93
独一无二的词史体例 97
不存好恶于心的词史研究 98
俞平伯 105
“出自名门,源于名师” 105
第一个整理《人间词话》的人 112
清华大学词学教授 115
毛泽东点名批判的人 118
词的“鉴赏之学”的开创者 121
浦江清 132
一个通才的学术之路 132
与王国维、俞平伯、赵万里之关系 137
总结王国维的思想与方法 143
考证花蕊夫人《宫词》 147
解读温庭筠《菩萨蛮》 149
顾随 154
改读西洋文学 154
一生的愿望是当个作家 155
“以不曾拜在王氏门下为憾” 159
“另类”说词 162
“高致”说的得与失 164
吴世昌 172
“燕京一布衣” 172
顾随的及门弟子 175
“《人间词话》把我送入圣洁之境界” 176
储安平倚重的笔杆子 180
从牛津大学讲师到全国人大常委 182
批评“常州派”和“桂派” 185
批评“两分法” 187
“调查娘家”与“分析结构” 190
刘尧民 196
王国维的精神追随者 196
词与音乐之关系 199
缪钺 208
把论文写得像散文一样优美的人 208
“我受《人间词话》之影响很深” 213
“文小”、“质轻”、“径狭”、“境隐” 217
对词人要“有一种了解的同情” 221
王仲闻 226
“我原来不是右派分子唉” 226
“宋朝人” 228
无人可及的“谨严和精审” 230
下卷 238
朱祖谋 238
王鹏运的词学弟子 238
“晚清四大家”里官最大的人 241
二十八年词坛领袖 244
“吾今以速死为幸” 250
从《梦窗四稿》到《疆村丛书》 254
推举吴梦窗 257
况周颐 260
与常州派诸人之关系 260
三十一年“漂零词客” 266
“重”、“拙”、“大” 272
“词境”、“词心”、“寄托” 276
郑文焯 282
“江南退士” 282
三十一年游幕生涯 284
与况周颐的一段恩怨 288
“老而食贫” 292
由姜白石至柳屯田 296
柳词之功臣 300
校词与审音 303
夏敬观 307
早期大学的创办者和掌门人 307
“以售卖书画为生” 312
朱祖谋之后的词坛领袖 314
第一个批评《蕙风词话》的人 320
词人“枕中秘书” 325
龙榆生 330
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330
朱祖谋授予“校词双砚” 334
“我本为公来,公去我何之” 340
被汪精卫拖下水 344
毛泽东的座上宾 350
何谓“词学” 354
《词学季刊》与《同声月刊》 356
“以东坡为开山,稼轩为冢嗣” 357
“向它的声律上去体会” 360
《玫瑰三愿》及其他 361
任中敏 365
从“二北”到“半塘” 365
特立独行的词学研究 368
唐圭璋 372
无人可及的执著 372
唐圭璋的词学师承 374
《全宋词》及其他 380
夏承焘 386
夏承焘的快乐 386
夏承焘的苦闷 390
与朱祖谋之关系 395
“词人年谱前无古人” 401
“百年来燕乐谱学的重大突破” 403
从“词内看词”到“词外看词” 406
陈洵 409
因粤剧名伶而结识朱祖谋 409
因朱祖谋而名传海内 411
《海绡说词》的得与失 416
刘永济 424
刘永济的胆识 424
何曾“一主况先生” 428
说“寄托” 432
说《梦窗词》 435
詹安泰 440
与陈中凡、李冰若、夏承焘之关系 440
从“名士”到“右派” 443
与常州派的精神联系 450
第一个笺注《花外集》的人 454
“从李煜词的本身出发”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