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作为科学的心理学 1
1.1.1 基本的心理过程 1
1.1.2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4
1.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8
1.2.1 心理学的两大源头 8
1.2.2 心理学的成长(发展)历程 10
1.3 心理的生理基础 14
1.3.1 神经系统 14
1.3.2 条件与非条件反射 16
1.4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8
1.4.1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18
1.4.2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20
1.5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3
1.5.1 普通心理学 23
1.5.2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24
1.5.3 发展心理学 24
1.5.4 教育心理学 24
1.5.5 医学心理学 24
1.5.6 临床和咨询心理学 25
1.5.7 工程心理学 25
1.5.8 管理心理学 25
1.5.9 社会心理学 25
本章小结 26
第2章 动机与需要 27
2.1 动机 28
2.1.1 动机概述 28
2.1.2 动机的理论 31
2.1.3 动机的分类 33
2.2 需要 43
2.2.1 需要的涵义 43
2.2.2 需要的分类 43
2.2.3 需要的理论 45
2.2.4 动机与需要 48
本章小结 49
第3章 感知觉 50
3.1 感觉 50
3.1.1 感觉的概念 50
3.1.2 感觉的基本特性 52
3.1.3 视觉 56
3.1.4 听觉 61
3.1.5 其他感觉 63
3.2 知觉 67
3.2.1 知觉概述 68
3.2.2 知觉的特性 69
3.2.3 空间知觉 74
3.2.4 时间知觉 78
3.2.5 运动知觉 80
3.2.6 错觉 82
本章小结 85
第4章 意识和注意 86
4.1 意识的一般问题 86
4.1.1 意识的概念 86
4.1.2 无意识 87
4.1.3 意识的局限 88
4.1.4 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89
4.1.5 意识的功能 89
4.2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90
4.2.1 睡眠 90
4.2.2 梦 92
4.2.3 意识的其他状态 93
4.3 注意的一般概述 94
4.3.1 注意的基本概念 94
4.3.2 注意的功能 96
4.3.3 注意的外部表现 96
4.3.4 注意的种类 97
4.4 注意的品质 101
4.4.1 注意的范围 101
4.4.2 注意的稳定性 102
4.4.3 注意的分配 104
4.4.4 注意的转移 105
4.5 注意的认知理论和生理机制 105
4.5.1 注意的认知理论 105
4.5.2 注意的生理机制 109
4.6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11
4.6.1 不随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11
4.6.2 随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11
4.6.3 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12
4.6.4 课堂上学生的分心与控制 112
本章小结 113
第5章 记忆 114
5.1 记忆概述 115
5.1.1 记忆的种类 115
5.1.2 记忆的加工过程 118
5.2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120
5.2.1 记忆的脑神经研究 120
5.2.2 记忆的原理 121
5.3 记忆的经典理论:多重存储模型 122
5.3.1 记忆信息的加工流程 122
5.3.2 感觉记忆 123
5.3.3 短时记忆 125
5.3.4 长时记忆 128
5.4 遗忘、回忆与再认 131
5.4.1 艾宾浩斯的研究 131
5.4.2 短时记忆的遗忘 132
5.4.3 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及其影晌因素 133
5.4.4 再认与回忆 135
5.5 生活中的记忆现象 138
5.5.1 自传体记忆 138
5.5.2 闪光灯记忆 139
5.5.3 目击者记忆 140
5.5.4 内隐记忆 141
本章小结 142
第6章 想象与思维 143
6.1 想象 143
6.1.1 表象 144
6.1.2 想象 146
6.2 思维 149
6.2.1 思维的概念 150
6.2.2 思维的特点 150
6.2.3 思维的种类 151
6.2.4 思维的基本过程 153
6.2.5 思维的意义 154
6.2.6 推理 154
6.2.7 问题解决 158
6.2.8 创造性思维 165
本章小结 168
第7章 情绪、压力与健康 169
7.1 情绪概述 169
7.1.1 情绪的特征及分类 170
7.1.2 情绪的作用 173
7.1.3 情绪的生理基础 174
7.2 表情 178
7.2.1 表情的先天性 178
7.2.2 表情的普遍性 179
7.2.3 表情与文化 180
7.3 情绪的理论 181
7.3.1 早期理论 181
7.3.2 情绪的认知理论 183
7.3.3 动机-分化理论 185
7.4 情绪、压力与健康 186
7.4.1 压力的概念 186
7.4.2 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 189
本章小结 196
第8章 能力 197
8.1 能力的概念 197
8.1.1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98
8.1.2 能力、才能和天才 199
8.2 能力的种类 199
8.2.1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00
8.2.2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200
8.2.3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00
8.3 能力的结构 201
8.3.1 能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201
8.3.2 能力的现代理论 204
8.4 能力的测量 210
8.4.1 智力测验 210
8.4.2 特殊能力倾向测验 215
8.4.3 创造力测验 217
8.5 能力的发展和个体差异 218
8.5.1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18
8.5.2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220
8.5.3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222
本章小结 226
第9章 人格 227
9.1 人格的概念 227
9.1.1 人格的特征 228
9.1.2 人格的结构 229
9.2 人格理论 230
9.2.1 精神分析理论 230
9.2.2 特质理论 235
9.2.3 其他人格理论 241
9.3 人格测量 244
9.3.1 自陈量表 244
9.3.2 投射测验 247
9.4 人格成因 249
9.4.1 遗传因素 249
9.4.2 环境因素 250
本章小结 254
第10章 心理健康与教育 255
10.1 心理健康概述 255
10.1.1 心理健康的内涵 255
10.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257
10.1.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60
10.2 人的全程发展 266
10.2.1 童年期前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266
10.2.2 青年期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268
10.2.3 成年以后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269
10.3 常见的心理问题 270
10.3.1 常见的心理问题 270
10.3.2 正确看待心理问题 277
10.4 心理健康教育 278
10.4.1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 278
10.4.2 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与作用 280
10.4.3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280
10.4.4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80
10.4.5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281
10.4.6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83
本章小结 287
参考文献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