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历史背景 1
二、国内研究现状 3
三、研究思路 6
四、研究方法 9
五、指导思想 10
六、研究意义 20
第一章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7
第一节 研究对象 27
第二节 在校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调查分析 29
一、调查情况简介 29
二、调查结果分析 31
(一)政治思想方面的基本情况 31
(二)道德品质方面的基本情况 32
(三)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看法及评价 33
(四)军人意识方面的基本情况 34
第三节 毕业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调查分析 35
一、毕业国防生问卷调查分析 36
(一)政治素质方面 36
(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38
(三)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看法、现状的评价方面 38
(四)军人职业素养方面 39
二、对部队用人单位提供材料及访谈记录的分析 40
(一)部队用人单位提供材料的分析 40
(二)参加座谈的国防生干部的看法 41
第四节 解析当前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41
一、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 43
(一)军魂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3
(二)军事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4
(三)意志品质有待于进一步锤炼 45
(四)心理状态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46
二、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47
(一)培养教育的模式各不相同 47
(二)培养教育的效果没有评判的标准 47
(三)培养教育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48
(四)培养教育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48
(五)部队用人单位尚存不足 49
三、对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反思 49
(一)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 50
(二)突出抓好使命职责教育 51
(三)突出抓好战斗精神培育 52
(四)突出抓好道德品格教育 52
四、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 53
(一)重视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3
(二)明确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54
(三)正视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问题 54
(四)将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系统工程 56
(五)设置切实有效的国防生角色转换的过渡模式 57
(六)创建国防生在普通高校所需的培育环境 58
第二章 国防生与地方大学生及军校士兵学员、军校生长干部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 59
第一节 受教主体的比较分析 59
一、受教主体思想基础的比较 60
二、受教主体性格特点的比较 61
第二节 施教主体的比较分析 62
第三节 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 63
第四节 教育环境的比较分析 65
第五节 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67
第六节 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 68
第七节 新形势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69
一、受教主体的特殊性 69
二、教育体系的创新性 69
三、教育环境的多样性 70
四、教育过程的长期性 71
第三章 新经济时代下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74
第一节 关于新经济时代 74
一、相关概念 74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特点 74
(二)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76
二、新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77
(一)新经济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力 77
(二)新经济对我国国防的影响 79
(三)新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82
三、新经济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84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8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民军队的需要 85
(三)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需要 87
第二节 新经济时代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88
一、国防生要适应新经济时代 88
二、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经济时代 89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 90
(二)要转变教育模式 90
(三)要细化培养目标 90
(四)要完善德育管理体制 91
(五)要改进教育方式和手段 91
三、新经济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91
(一)开放意识教育 91
(二)“国际人”观念教育 92
(三)爱国主义教育 93
(四)进取意识教育 94
四、新经济时代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 95
(一)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95
(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96
(三)学习世界先进经验,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97
第四章 新军事革命下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 99
第一节 新军事革命的特定含义 99
第二节 新军事革命的研究方法 100
第三节 新军事革命对军队作战和建设的影响 101
一、军队信息化建设在新军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102
二、必须着眼信息化建设需求,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素质 104
(一)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素质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04
(二)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素质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保证 105
(三)培养军事人才的信息素质是加速我军信息化步伐的迫切需要 106
三、必须着眼信息化战争需求,提高军事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 106
四、国防生培养工作要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107
第四节 新军事革命与高素质人才 108
一、“双高”二要素的辩证关系 109
(一)军队人才的现状 110
(二)高新装备对人才的要求 111
二、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112
(一)新型军事人才要具备高素质 112
(二)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关键 114
三、普通高校在新军事变革中应承担的使命 115
(一)推进军事教育目标的创新 116
(二)推进军事教育理念的创新 117
(三)推动军事教育内容的创新 117
(四)加大科研与实践结合的创新 117
第五节 新军事革命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18
一、施教主体的“变革” 118
(一)认清形势,理解内涵 118
(二)立足岗位,提高素质 120
(三)解放思想,理论创新 120
二、受教主体的“变革” 121
(一)知识化、专业化 121
(二)革命化、正规化 121
(三)能力化、个性化 122
三、社会环境的变革 123
(一)要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123
(二)要加大依托培养工作舆论宣传 123
四、军人心理的“变革” 124
(一)新军事变革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124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教育的意义 25
(三)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125
第五章 外国后备军官政治教育与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130
第一节 外军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130
一、国家观念教育 131
二、传统教育 132
三、宗教教育 133
四、法制教育 134
五、品德教育 135
六、形势教育 136
第二节 美国后备军官培养中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 137
一、美国后备军官培养制度的历史沿革 137
二、美国后备军官培养中政治教育的主要特色 139
(一)注重树立后备军官的政治信仰 140
(二)着力培养后备军官的军人意识 141
(三)坚持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吸引优秀人才 142
第三节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国后备军官政治教育的比较 145
一、法律法规和条令条例 145
二、学习机会和活动空间 146
三、经费保障和奖学金种数 147
第四节 ROTC制度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49
一、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149
二、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 150
三、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奖学金激励制度相结合 151
第六章 新形势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152
第一节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的广阔视域 152
一、研究文化差异 153
二、探索管理模式 156
三、创新支撑体系 157
(一)探索国防生党组织建设创新模式 157
(二)探索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方法 158
(三)探索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158
(四)探索国防生日常管理有效模式 158
四、形成教育合力 159
第二节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160
一、岗位指向性原则 160
二、分类指导原则 161
三、系统性原则 161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62
五、实践性原则 162
六、激励性原则 163
第三节 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人核心价值观 164
一、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164
(一)合理继承,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精神 164
(二)与时俱进,重视建立中国公民思想道德体系 169
(三)以人为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169
(四)求真务实,切实发挥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17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73
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175
(一)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履行历史使命的要求 176
(二)西方国家军队与我军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特征 177
(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178
四、探索构建国防生的核心价值观 182
(一)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182
(二)对构建国防生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185
第七章 实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188
第一节 创新实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188
一、集聚军地力量,形成合力机制 189
二、健全工作制度,强化沟通机制 190
三、实施量化考核,完善评估机制 190
四、开展联合攻关,建立创新机制 191
第二节 创新实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191
一、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92
二、传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93
三、基础性教育与专题教育、典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94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94
五、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96
六、主体教育与主动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197
第三节 创新实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 198
一、遵循法制法规,探索管理模式 198
二、遵循育人规律,探索培养模式 200
(一)明确各自职责,形成上下合力 200
(二)加强内外协调,形成左右合力 200
(三)开展军地共育,形成内外合力 201
三、遵循成才规律,探索发展模式 201
(一)抓住干部、骨干表率作用这一关键环节 201
(二)抓住管教一致这个重要环节 202
(三)抓住学生积极参与这个实践环节 202
第四节 创新实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途径 203
一、打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03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203
(二)适应形势变化,增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05
(三)结合双重身份,增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06
二、大力加强国防生群体组织建设 208
(一)完善组织设置,探索国防生党组织建设新构架 209
(二)激发组织活力,发挥国防生党组织建设重要支撑作用 210
(三)创新组织机制,切实抓好国防生党员的培养发展 211
三、推进国防生培养软硬环境建设 212
(一)成立国防生军政教育训练中心 213
(二)搞好国防生后勤保障 214
(三)倡导国防生特色文化生活 214
四、科学设置课程学分体系 215
(一)科学设置思想政治课程学分的原则是做好四个结合 215
(二)科学设置思想政治课程学分的途径是搞好三个优先 217
第八章 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 220
第一节 关于国防生的科学培养目标 220
一、新世纪新阶段国防生的科学培养目标 221
二、新形势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培养目标 224
第二节 构建国防生动态量化考核体系 228
一、构建量化考核体系坚持的原则 228
(一)导向性 228
(二)可操作性 228
二、量化考核体系基本内容的确定 229
(一)政治思想素质 229
(二)科学文化素质 229
(三)军事素质 234
(四)身体心理素质 234
(五)个性特长 234
三、量化考核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234
第三节 动态量化考核体系的实践效果 235
一、充分激发出培养教育的活力 236
(一)有效激励了国防生个人特长的发展 236
(二)有力地促进了国防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36
二、形成了自我教育管理的良好机制 236
三、促进了国防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37
四、考核体系实施效果的经验总结 237
(一)考评客观公正,有利于激发国防生争先创优意识 237
(二)指标科学细致,有利于国防生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 238
(三)教育管理全面,确保了国防生培养质量 238
第四节 军事实践是检验军事理论的标准 240
一、在艰苦奋斗中磨练革命斗志 240
二、在严峻考验中培育思想政治品质 241
三、在军事实践中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242
参考文献 243
后记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