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 1
国民素质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 1
全球性发展困境呼唤“人的革命” 4
社会各界对教育转轨的殷切期待 7
素质教育十年探索成果令人振奋 12
二、本书宗旨与结构 14
第一章 素质 19
一、素质概念的规范 19
范围约定 19
素质概念的内涵 21
素质概念的外延 21
二、个体素质结构 28
分析工具:结构-功能方法 28
个体素质的层次 31
个体素质层次的关系 35
三、素质的属性 37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8
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42
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45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7
第二章 素质发展 50
一、素质发展概述 50
素质发展的含义 50
素质发展的总体趋势 52
二、人类及群体素质发展机制 55
历史积淀 55
现实熔铸 63
自我塑造 65
三、个体素质发展机制 70
遗传与成熟的作用 70
营养、保健与医疗的作用 72
环境的作用 73
教育的作用 75
自主活动的作用 78
四、素质发展的价值 82
本体价值 82
社会价值 84
第三章 素质教育 88
一、素质教育缘起及本质规定 88
二、素质教育的属性 92
全体性 92
主体性 94
整体性 97
终身性 100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 102
开发受教育者身心潜能 102
以社会文化塑造新一代公民 109
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 112
四、素质教育的灵魂与重点 115
素质教育的灵魂 115
素质教育的重点 120
五、素质教育的理论借鉴 124
人学理论 125
教育生物学和教育人类学 127
脑科学 128
创造学 129
第四章 素质教育目标与内容 130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 130
素质教育目标的含义和意义 130
素质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131
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136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42
身体素质教育 143
心理素质教育 144
社会文化素质教育 147
三、课程:素质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载体 151
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 151
树立现代课程观 155
构建21世纪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63
第五章 素质教育的途径 169
一、素质教育途径:过程与状态的统一 169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172
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73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174
三、开展课外活动 185
课外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85
素质教育对课外活动的要求 188
四、重视环境陶冶 191
学校环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92
素质教育对学校环境的要求 194
五、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相沟通 201
与社区教育相沟通 201
与家庭教育相沟通 203
六、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208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8
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214
第六章 素质教育评价 221
一、素质教育评价概述 221
评价理念 221
评价要素 225
评价准则 226
二、改革校内学生素质考评方法 228
学校内部学生素质测评的特点 228
改革考试评分制度和成绩报告单 231
开展学分制试验探索 234
三、推动升学考试制度的配套改革 235
基本构成要素的整体连动 236
各个层次改革的配套推进 240
四、建立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体系 245
学校办学水平的科学评估 245
开展对教育行政的督导评估 249
健全教育督导评估的机构 252
第七章 素质教育的试验和模式 255
一、素质教育的革新试验 255
概述 255
革新试验的三个阶段 261
二、素质教育模式 266
模式定义及其建构 266
素质教育若干模式 275
第八章 教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289
一、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89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89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291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新挑战 294
新世纪素质教育呼唤教师素质的新发展 294
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 297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措施 312
实行教师资格制度,鼓励积极流动 312
为在职教师设计层层跃进的阶梯 315
建立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的激励机制 317
第九章 素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 321
一、各级政府应负起领导素质教育的责任 321
端正教育思想,引导社会舆论 321
坚持依法治教,完善运行机制 326
改造薄弱学校,规范办学竞争 333
坚持点面结合,实施区域推进 340
二、校长应采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学校管理策略 346
常规管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346
质量管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349
特色管理: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现 354
主要参考文献 358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