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三百年历史要略总述 1
第一章 西晋 23
附:西晋疆域简表 25
西晋大事年表 29
两晋帝系表 33
第一节 晋初政治的危机 34
一、晋武帝的恢复封建 34
附:武帝初封二十七王简表 36
二、晋初政治风气的糜烂 38
三、严重的边疆民族危机 40
附注释 46
附录:①鲁褒《钱神论》 47
②裴頠《崇有论》 47
第二节 八王之乱 49
附:八王分封表 49
一、贾后之乱政—八王之乱的肇始 50
二、赵王伦之乱 54
三、三王之乱 56
四、东海王越当政后东西群王之大混战 57
五、东海王越之死 60
附注释 61
第三节 西晋之亡 62
一、五胡的起事 62
(一)匈奴刘氏据平阳称帝 62
(二)氏人李氏据成都称帝 64
(三)鲜卑诸部的割据 65
二、怀愍之难 66
第二章 东晋与五胡诸国 71
附:东晋与五胡之乱时大事年表 73
五胡十六国表 87
东晋五胡十六国国祚对照表 107
五胡十六国分合表 108
第一节 东晋初政与前后赵 109
一、东晋初政 109
(一)王与马共天下 109
(二)刘琨、祖逖之奋斗 110
(三)王敦之乱 111
(四)苏峻之乱与庾氏政权及陶侃功业 112
二、前后赵 115
(一)刘曜的前赵 115
(二)石勒的后赵 116
(三)后赵的全盛及其崩溃—石虎之乱 119
第二节 东晋中叶政局与前燕前秦 122
一、前燕与前秦的崛起 122
(一)前燕的建国 122
(二)前秦的建国 123
二、东晋的恢复事业与桓温之当政 125
(一)桓温的灭蜀 125
(二)殷浩的北伐 126
(三)桓温的北伐与专政 127
三、前秦的强盛与淝水之战 131
(一)苻坚的建国 131
(二)前凉始末 133
(三)前秦的全盛 135
(四)淝水之战 137
(五)前秦之亡 139
附注释 141
第三节 东晋晚叶政局与北方的大分裂 143
一、北方的大分裂 143
(一)后燕慕容氏的复国 143
(二)后秦姚氏的建国 144
(三)后魏拓跋珪的建国与后燕之亡 145
(四)西北方的割据 148
(五)后秦姚兴之盛 150
二、东晋晚叶的内乱与刘裕的功业 154
(一)司马道子的乱政 154
(二)桓玄与孙恩造反 155
(三)刘裕复辟与谯纵据蜀 157
(四)刘裕的伐燕、定乱与平蜀 158
三、刘裕北伐与东晋之亡 159
(一)刘裕北伐前北方的局面 159
(二)刘裕的北伐 162
(三)刘裕的篡晋 162
(四)后魏的统一北方 163
附注释 165
第三章 南北朝 167
附:南北朝大事年表 169
南朝帝系表 192
北朝帝系表 194
第一节 宋魏的对峙与南北战争概说 196
一、宋魏河南之战 197
二、宋魏中原之战 200
三、宋魏淮域之战 203
附注释 207
第二节 刘宋政局 208
一、刘宋初政 208
(一)宋武政风 208
(二)元嘉之治 208
(三)彭城之变 210
(四)太子劭之变 210
二、宋中叶后的内乱 211
(一)南郡王义宣之变 211
(二)竟陵王诞之变 212
(三)海陵王休茂之变 213
(四)孝武帝父子之乱政 213
(五)晋安王子勋之变 215
(六)桂阳王休范之变 216
(七)建平王景素之变 217
三、萧道成之篡宋 218
(一)刘昱之被弑 218
(二)沈攸之之变 218
(三)刘宋的结局 219
第三节 北魏的强大 221
一、北魏初政 221
(一)北魏的建国 221
(二)北魏的强大 221
(三)冯太后的执政 223
二、孝文改制 225
(一)迁都 225
(二)改制 226
(三)改制的结果 228
第四节 萧齐政局与南北战争 229
一、萧齐初政 229
(一)齐初南北的和战 229
(二)永明之治 230
二、萧齐的乱亡 231
(一)齐明帝萧鸾的乱政 231
(二)南北战争的再起 233
(三)齐废帝萧宝卷的乱政 235
(四)萧齐的灭亡 237
第五节 梁初南北之大战与北魏的衰乱 239
一、梁魏之大战 239
(一)南北战争的再起 239
(二)南北战争的扩大 240
(三)钟离之战与浮山堰 242
二、北魏的衰乱 243
(一)北魏政治的没落 243
(甲)宣武的中衰 243
(乙)胡太后的乱政 245
(二)北魏的内乱与外患 246
(甲)六镇之乱 246
附:北魏内乱群寇纷起列表 247
(乙)梁人的反攻 248
(丙)尔朱荣之乱 249
(丁)元颢之变 250
(戊)尔朱兆之乱 251
(己)高欢的崛起 251
(三)北魏的分裂 253
三、北魏与柔然 254
(一)柔然的名称与其民族 254
(二)柔然的盛衰与其灭亡 255
附注释 259
第六节 梁武帝与侯景之乱 260
一、梁武中兴 260
(一)天监之治 260
(二)梁武晚政 262
二、侯景之乱 263
(一)两魏之战 263
(二)侯景之降梁 265
(三)侯景之叛乱 266
三、梁室之亡 268
(一)湘东王之起兵 268
(二)侯景之灭亡 270
(三)江陵成都之沦陷 270
(四)陈霸先之篡梁 271
附注释 273
第七节 陈周齐的鼎峙与南北朝的结束 275
一、陈周齐三国的鼎峙 275
(一)北齐北周的篡魏 275
(二)王琳的变乱 276
(三)北齐与北周的战争 278
(四)北齐之亡 280
二、北隋的统一 282
(一)南陈晚叶的政局与南北之战 282
(二)隋文篡周 283
(三)隋文灭陈 285
第四章 东晋南北朝诸国疆域区划及其变迁 287
第一节 东晋的疆域区划 289
附:东晋州郡简表 290
第二节 五胡十六国的疆域区划 295
附:十六国疆域州治简表 295
第三节 南北朝的疆域区划及其变迁 303
一、南朝 303
(一)刘宋 303
附:刘宋诸州建置略表 303
(二)萧齐 305
附:萧齐诸州建置略表 307
(三)萧梁 308
附:萧梁诸州建置略表 308
(四)南陈 314
附:南陈诸州建置略表 314
二、北朝 317
(一)北魏(与东西魏) 317
附:北魏与东西魏州治略表 320
(二)北齐 327
附:北齐州治略表 327
(三)北周 330
附:北周州治略表 331
第五章 两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335
第一节 官制 338
一、中央官制 338
(一)三公列卿 338
(二)将军 340
(三)御史台与三台 340
(四)三省与五省 341
附:三省组织简表 342
(五)北周一度建立的《周官》九命制 343
附:北周中央九命官制简表 344
二、封国 345
(一)两晋 345
(二)南朝 346
(三)北朝 346
三、地方官制 347
(一)州郡县三级制 347
(二)京畿之制 348
(三)都督兼刺史之制 349
(四)乡官 349
(甲)晋朝 349
(乙)南朝 349
(丙)北朝 350
附:两晋南北朝地方官制简表 350
四、百官品秩俸 352
(一)两晋 352
(二)南朝 352
(三)北朝 352
附:北齐中央官吏秩禄表 353
北齐地方官吏秩禄表 354
附注释 355
第二节 兵制 357
一、军队的编制 357
(一)两晋 357
(甲)中央军 357
(乙)地方军 357
(二)南北朝 358
(甲)南朝 358
(乙)北朝 359
①北魏与北齐 359
②北周的府兵制 359
二、军队的征募 360
(一)两晋与南朝 360
(甲)军户 361
(乙)部曲 361
(丙)僮奴 361
(丁)招募 361
(戊)征发 362
(二)北朝 362
(甲)北魏 362
(乙)北齐 363
(丙)北周 363
附注释 364
第三节 法制 365
一、法律 365
(一)刑律 365
(甲)两晋 365
(乙)南朝 365
(丙)北朝 366
(二)法典 367
(甲)两晋与南朝 367
(乙)北朝 369
二、法官(司法机构) 370
第四节 教育 372
一、中央教育 372
(一)两晋 372
(二)南朝 373
(三)北朝 373
二、地方教育 374
(一)两晋与南朝 374
(二)北朝 375
三、私人讲学 376
附注释 377
第五节 选举 378
一、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及其作用 378
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380
三、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流弊,与南朝配合九品所推行的其他选举制度之概况 381
(一)两晋 381
(二)南朝 382
(三)北朝 383
附注释 384
附录:晋刘毅《论九品之弊》 384
第六节 赋役税收与货币 388
一、赋役 388
(一)田赋 388
(甲)西晋的户调式 388
(1)户调式的起因 388
(2)西晋推行户调式的法令 389
(3)户调式的解释 389
(乙)东晋与南朝的田赋 391
(丙)北朝的田赋 392
(1)北魏创立的均田制 392
(2)北齐北周的田赋 394
(丁)东晋与南北朝的“土断” 395
(二)力役 396
二、税收 397
三、货币 398
(一)金、银与绢、谷 398
(二)钱币 399
附注释 401
第六章 两晋南北朝的学术与文艺 403
第一节 文字学 405
第二节 经学 407
第三节 玄学 411
第四节 文学 416
一、两晋的文学概况 417
二、南朝的文学概况 419
(一)诗文 419
(二)专著—总集与评论 422
三、北朝的文学概况 423
(一)诗文 423
(二)专著 424
四、民歌与小说 425
(一)民歌 425
(二)小说 426
附注释 426
第五节 史学 428
一、史著 428
二、舆地 432
三、综论—两晋南北朝史学发达的原因 433
附注释 434
第六节 科学 435
一、天文历法 435
二、机械工程 436
三、数学 437
第七节 艺术 438
一、书法 438
二、绘画 440
三、建筑、雕塑与工艺 441
(一)建筑 441
(二)雕塑与石窟 443
(三)工艺 445
第八节 乐舞 446
一、两晋与南朝的乐舞 446
二、北朝的乐舞 447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的宗教 449
第一节 佛教 451
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概况与中西佛教徒之交流注 451
(一)魏晋之际佛教的传播 451
(甲)东吴的支谦与康僧会 452
(乙)曹魏时朱士行的西行求法 452
(二)两晋与五胡之乱时佛教的传播 453
(甲)西晋的竺法护 453
(乙)西晋的竺叔兰与支孝龙 453
(丙)石赵时的佛图澄 453
(丁)弘扬佛法于北方的释道安 454
(戊)东晋的支道林与释慧远 456
(己)鸠摩罗什之东来 457
(庚)法显之西行 458
(三)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 460
(甲)南朝 460
①宋初佛教的阐扬 460
②竺道生的说法 461
③齐竟陵王萧子良之护法 461
④梁武帝之信佛 461
⑤南朝的僧官 462
(乙)北朝 463
①凉州成为西北佛教之通衢 463
②北魏初期之崇佛与太武帝之毁佛 463
③北魏佛教的复兴 464
④北魏佛教之全盛 465
⑤菩提达摩的东来 467
⑥北魏的僧官与对僧侣之制律 468
⑦北周武帝之禁佛道 468
(四)佛教对于当时社会民生与学术思想的影响 469
附:两晋南北朝时东西佛教徒交流略表 470
二、佛经的翻译 472
附:两晋南北朝时译经概况表 474
三、佛教的分宗 475
附注释 476
附录:敦煌千佛洞之营造与发现始末述略 477
第二节 道教 480
一、两晋与南朝的道教 480
二、北朝的道教 481
第八章 两晋南北朝的社会民生 485
第一节 国计民生 487
一、国家的经济概况 487
(一)经济的盛衰 487
(甲)两晋 487
(乙)南朝 489
(丙)北朝 490
(二)户口的消长 492
(甲)全国的户口概况 492
(乙)南北户口概况 493
(丙)中原户口的零落 494
(三)户籍 496
(甲)编户与非编户 496
(乙)民户、吏户与军户 496
(丙)无籍户口 496
(丁)僧尼 496
(戊)奴婢 497
二、人民生计 497
(一)一般平民在短暂安定时的生计 497
(二)一般平民在长期战乱时的苦难 498
(甲)战乱、屠杀与饥馑 498
(乙)流离、俘劫与掠迁 504
(丙)征敛、奴役与刑戮 505
三、权贵、商人与奴婢 512
(一)权贵的豪侈 512
(二)官商的结合 516
(三)奴婢的众多 517
附注释 519
第二节 阶级与门第 522
一、士庶的阶级 522
(一)士族的形成 522
(二)阶级的观念 523
二、门第与谱牒 525
第三节 生活风气与习尚 527
一、一般社会风气 527
(一)大家族的演变 527
(二)清谈与语言 528
(三)婚丧之礼 530
(四)祀典与迷信 532
(五)南北士风 533
二、一般生活习惯 534
(一)衣食住行 535
(甲)冠履服饰 535
(乙)饮食 536
(丙)居室 537
(丁)交通与交通工具 539
(二)娱乐与节令 540
(甲)百戏 540
(乙)博弈 540
①摴蒱 541
②握槊 541
③弈棋 541
(丙)节令风俗 542
附注释 513
第九章 两晋南北朝的对外交通与西北东南诸国 545
第一节 对于西域的交通与西域诸国 547
一、西域诸国与中国的关系 547
二、柔然突厥与西域的关系 519
三、通往西域的路线与法显宋云的行程 551
(一)通往西域的路线 551
(二)法显出发西行时之陆上行程 552
(三)宋云惠生的西行行程 553
四、西域诸国概况 553
第二节 对于海外交通与海外诸国 559
一、魏晋以来东南海上的航业 559
二、海外诸国概况 560
(一)南海诸国 560
(二)东海诸国 565
附注释 567
附:本篇主要参考书总目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