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科学与技术 1
1.1.1 科学 1
1.1.2 技术 1
1.1.3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
1.2 科学研究 2
1.3 科学思维方法 3
1.3.1 概述 3
1.3.2 思维变革的历史经验 3
1.4 科学方法 4
1.5 林业科技工作 4
1.5.1 林业科技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 5
1.5.2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 6
1.6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6
上篇 科学思维 10
第2章 科学思维概述 10
2.1 思维概述 10
2.1.1 什么是思维 11
2.1.2 思维要素 11
2.1.3 思维的特点 12
2.1.4 思维的分类 12
2.1.5 非理性思维 13
2.1.6 思维学 13
2.2 思维术语 13
2.3 科学思维的培养 17
2.3.1 科学思维的基础 17
2.3.2 运用科学思维必备的条件 17
第3章 科学思维方法 20
3.1 逻辑思维与逻辑学 20
3.1.1 逻辑思维形式 20
3.1.2 思维规律 21
3.1.3 逻辑思维方法 22
3.2 非逻辑思维 24
3.3 辩证思维 25
3.3.1 概念和意义 25
3.3.2 辩证法的指导意义 25
3.4 系统思维 26
3.4.1 系统和系统论 26
3.4.2 系统论的基本规律 27
3.4.3 系统思维方法 28
3.5 特异思维 29
3.6 自然伦理思维 30
第4章 科学发展观 32
4.1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和意义 32
4.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32
4.3 可持续发展观 33
4.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33
4.3.2 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34
4.3.3 坚持可持续发展 36
4.4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36
4.4.1 以服务国家大局为重 37
4.4.2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观理念 38
4.4.3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38
4.4.4 科学发展观中的自然辩证法 38
4.4.5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精神 38
第5章 创新 40
5.1 创新概述 40
5.1.1 创新的概念和意义 40
5.1.2 对我国科技水平不足的评估 41
5.2 认识创新 41
5.2.1 创新来自哪里 41
5.2.2 创新的演进 42
5.2.3 创新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 49
5.3 创新类型 49
5.3.1 按创新来源与性质分类 49
5.3.2 按创新内容分类 50
5.3.3 创新分类系统 50
5.4 创新的条件 51
5.5 科技创新规划 52
5.5.1 概述 52
5.5.2 科技创新规划 53
5.6 创新过程 54
5.7 创新的特点 55
5.8 创新的方法 55
第6章 科学素质与科学发现 58
6.1 科学素质 58
6.2 科学发现 59
下篇 科学方法 62
第7章 一个科研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2
7.1 科学研究选题 62
7.1.1 选题的意义 62
7.1.2 研究课题分级 62
7.1.3 研究课题的选择 64
7.2 研究课题的申请 64
7.3 试验研究实施方案 65
7.4 试验研究方案的实施 66
7.5 研究报告的撰写 66
7.5.1 资料、数据整理 67
7.5.2 编制研究报告编写大纲 67
7.5.3 科研报告的撰写 67
7.6 申请成果鉴定 68
7.7 申报科研奖励和申请技术推广 68
第8章 科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69
8.1 方法与方法论 69
8.1.1 概念 69
8.1.2 研究方法的发展演变历史 70
8.1.3 研究方法的分类 73
8.2 观察研究方法 73
8.2.1 观察的意义 73
8.2.2 观察要素 73
8.2.3 观察原则 74
8.2.4 观察方法 75
8.3 实验研究方法 75
8.4 调查研究方法 76
8.4.1 森林资源调查(经济树木资源) 76
8.4.2 野生经济树木资源调查研究 84
8.4.3 林农生产经验调查研究 89
第9章 系统工程 91
9.1 系统工程概述 91
9.2 自然界的系统性 91
9.2.1 系统性与非系统性 91
9.2.2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 92
9.2.3 系统与环境 92
9.2.4 系统的多质性与层次性 93
9.3 系统工程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 93
9.3.1 系统分析法 93
9.3.2 生态系统概念 93
9.3.3 环境资源的研究 94
9.3.4 人工林生态系统 95
9.3.5 人工林生态系统特点 95
9.3.6 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内容 95
9.4 人工林林分结构的研究 96
9.4.1 概述 96
9.4.2 林分结构变化规律 97
9.4.3 树体(林木)结构研究 97
9.4.4 密度研究 99
第10章 软科学 104
10.1 软科学的概念和意义 104
10.2 软科学的发展简介 105
10.2.1 外国软科学情况 105
10.2.2 我国软科学情况 105
10.3 软科学的研究方法 106
10.3.1 科学预见和科学预测 106
10.3.2 科学预测的方法论 107
10.3.3 科学预测的方法 107
10.4 编制发展规划方案 108
10.5 科技情报(信息) 108
10.5.1 科技情报学 109
10.5.2 科技信息搜集 109
第11章 田间试验设计 111
11.1 田间试验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111
11.1.1 田间试验设计的任务 111
11.1.2 田间试验设计的要求 111
11.2 试验设计方案 112
11.2.1 单因素试验 112
11.2.2 多因素试验 113
11.2.3 综合试验 113
11.3 试验误差 114
11.3.1 试验误差的概念及来源 114
11.3.2 控制试验误差的途径 115
11.4 田间试验设计 116
11.4.1 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16
11.4.2 试验小区设置技术 117
11.4.3 常用的田间试验设计 121
11.5 田间试验的实施 129
11.5.1 试验地的区划和标记 130
11.5.2 试验地的管理 130
11.5.3 试验的观测记载 130
第12章 现代生物技术方法 132
12.1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132
12.1.1 植物细胞工程及应用 132
12.1.2 植物细胞工程基本原理与技术 136
12.1.3 愈伤组织与细胞培养 149
12.1.4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153
12.1.5 花药和花粉培养 157
12.1.6 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林木育种 163
12.2 植物基因工程 165
12.2.1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和利用历史 166
12.2.2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168
12.2.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原理 170
12.2.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影响因素 172
12.2.5 转化体选择与标记基因安全策略 175
12.2.6 转化体的分子检测 179
12.2.7 转基因沉默 181
12.2.8 转基因安全 184
1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86
12.3.1 概述 186
12.3.2 DNA分子标记种类及特点 186
12.3.3 分子标记的原理和遗传特性 187
12.3.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影响因子 191
12.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步骤及策略 193
12.3.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策略 195
12.4 蛋白质工程概述 196
12.5 微生物发酵工程概述 199
12.5.1 微生物发酵简介 199
12.5.2 发酵技术 199
12.5.3 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200
第13章 回归分析的应用 202
13.1 回归的概念和类别 202
13.1.1 回归的概念 202
13.1.2 回归的类别 202
13.2 直线回归 203
13.2.1 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 203
13.2.2 直线回归方程的计算方法及回归直线的绘制 204
13.2.3 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207
13.2.4 应用直线回归方程的误差估测 211
13.2.5 回归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213
13.3 曲线回归 213
13.3.1 可以直线化的曲线回归方程配合法 214
13.3.2 多项式曲线回归方程的配合法 216
13.4 多元回归的应用 220
第14章 协方差分析的应用 222
14.1 协方差分析的意义和作用 222
14.1.1 协方差分析的意义 222
14.1.2 协方差分析的作用 222
14.2 单向分组资料的协方差分析 222
14.3 两向分组资料的协方差分析 229
第15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32
15.1 数学模型概述 232
15.1.1 概念 232
15.1.2 数学模型的类型 233
15.1.3 数学模型的结构 233
15.2 建立模型的基本数学工具 234
15.2.1 集 234
15.2.2 矩阵 234
15.2.3 差分——微分方程 236
15.3 如何建立模型 236
15.3.1 建立模型的一般要求 236
15.3.2 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 236
15.3.3 建立模型的分析方法 237
15.4 模型的检验 240
15.4.1 模型检验 240
15.4.2 模型修正 240
参考文献 242
附文:科学道德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