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李若冰 1
序二&刘宾 1
前言 孤怀卓荦殉道真 1
第一章 早年的精神印记 1
出世与取名 1
吴家大少爷 5
早期教育 7
考上宏道高等学堂 11
迷上《石头记》 14
出版《陕西杂志》 15
考人清华学堂,名列第二 18
第二章 出国游学前后的文化吸纳 21
在清华学校 21
专栏作家 27
跳远不及格,不准留美 34
在弗吉尼亚大学 36
转学哈佛大学 39
哈佛校园里的良师益友 43
《〈红楼梦>新谈》及其他 49
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53
第三章 创办《学衡》杂志和执教东南大学 57
创办《学衡》 57
执教东南大学 61
反“新文化运动”的异端情怀 66
第四章 在清华大学时期的学术与事功 74
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 74
“文化神州丧一身” 82
代理系主任 88
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 98
游学欧洲 101
“柏拉图之恋” 106
“他们都是人中之龙” 112
“藤影荷声之馆” 115
第五章 吴宓与《学衡》 119
“华之白璧德” 119
《学衡》始末 123
《学衡》内容概述 128
中国的“比较文学之父” 136
《学衡》:“知我罪我,请视此书” 139
第六章 吴宓与《吴宓诗集》 142
十五岁学诗,三十二岁拜黄节为师 142
诗界“两吴生” 145
“以新材料人旧格律” 150
《吴宓诗集》玉屑 154
吴宓的翻译实践和对比较诗学的贡献 161
第七章 八年离乱 173
流寓西南 173
在西南联大 176
“红楼”情痴 180
“怪”教授的流风遗韵 184
从《五十生日诗》看吴宓 187
人蜀讲学 195
第八章 从武汉大学到西南师范学院 199
拒绝清华,决心留在武汉大学 199
“关中四大” 205
“出家” 208
蛰居西南师范学院 210
不要一级教授,自请三级教授 215
第九章 黄昏余晖:中国学人的悲歌 219
大学校园里的孤苦老人 219
课堂“风波” 223
“谁也保不住他” 228
牛棚记“趣” 231
下放梁平 234
反对“批孔” 236
挽歌已隐约可闻 238
吴宓之死 242
寂寞身后事 247
第十章 云烟境过皆同幻,文锦织成便不磨 250
三个心愿 250
《新旧因缘》:一部来不及写成的长篇小说 252
《文学与人生》的一种“旧”诠释 257
《藤荷诗集续集》:历经劫火话沧桑 259
两份《年谱》 262
漫话《日记》 266
道高犹许后生闻 274
第十一章 吴宓个性心理研究 282
家乡与新关学 282
家世 286
一枚硬币的两面 290
灰色意识:宗教与死亡 300
在妻子和情人之间 312
第十二章 薪尽火犹传:中西文化的前瞻 324
思想视角的移位 324
重读《学衡》 327
学术思想的隐与显:从“学衡派”到“现代新儒家” 336
吴宓与“博雅之士”的教育范式 346
雨僧先生的启示 360
附录一 吴宓年谱简编 363
附录二 吴宓著(译)作年表 384
附录三 吴宓研究资料索引 400
跋一&黄世坦 425
跋二&林亚光 431
跋三&石琼生 445
跋四&马富明 453
跋五&秦元林 456
后记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