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造化钟神秀 多舛度童年(1897—1909) 1
一、时代的幸运儿——良好的文化熏陶 1
二、不幸的童年——痛失三位亲人 11
第二章 少年留学日本(1910—1921) 14
一、苦练基本功,过好语言关 14
二、工科学子 20
三、弃工从文 23
第三章 新文学运动的先锋(1921—1927) 34
一、“创造社的心脏” 34
二、手持“板斧”掀起一股股“旋风” 46
三、文学批评上的理论建树 54
第四章 文学创作硕果累累 64
一、从身边小说向现实主义小说转变 64
二、时代的悲歌、幽婉的诗风 72
三、丰富的思想情感,劲峭的散文风格 81
四、《欢迎会》成了“散场戏” 90
第五章 由文学家向革命家转变(1927—1930) 97
一、与共产党员接触 97
二、提倡革命文学 99
三、与鲁迅的关系 105
四、加入党组织,主编《赤光》杂志 114
五、翻译《共产党宣言》 121
第六章 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31—1937) 126
一、从鄂豫皖到中央苏区 126
二、长征路上唯一的教授 135
第七章 由革命家向教育家转变(1937—1949) 142
一、在从事革命工作的同时从事教育工作 142
二、创建和领导陕北公学 152
三、创建和领导华北联合大学 169
四、创建和领导华北大学 183
第八章 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1949—1966) 189
一、创建中国人民大学 189
二、领导东北师范大学 199
三、领导山东大学 211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的艰难岁月(1966—1976) 226
一、遭受批斗 226
二、撰写《长征回忆录》 235
三、再译《共产党宣言》 239
第十章 敢与中青迈步齐(1977—1984) 247
一、出版《长征回忆录》 247
二、重译马列著作 251
三、恢复中国人民大学 254
四、精神不朽 265
第十一章 综述:全球文化视野中的成仿吾 269
一、遗传基因与梅山文化熏陶是成仿吾性格形成的根基 269
二、成仿吾: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成长 271
三、吸纳综合多元文化智慧的创作:作为文学家的成仿吾 273
四、在全球文化的大视野中确立信仰,找到奋斗目标:作为革命家的成仿吾 276
五、褊狭文化环境中的坚持:作为教育家的成仿吾 279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