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前言 7
第一章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1
第一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思维脉络 1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问题的提出 1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述评 3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的基本框架 6
第二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概述 6
一、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含义 6
二、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特点——“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 9
三、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意义 9
第三节 企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 10
一、集群经济条件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10
二、集群经济条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并促进其动态增长 12
第四节 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现状与间题 15
一、我国企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情况 16
二、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式及现状 16
三、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不充分 25
第五节“地方结网型”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28
一、资源共享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28
二、技术战略互补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31
三、集群合作创新协同不充分的原因分析 36
第六节 促进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对策 38
一、促进资源共享协同的对策 38
二、促进技术战略互补协同的对策 41
三、促进集群合作创新协同的对策 44
第二章 产业集群嬗变动力与模式 46
第一节 产业集群嬗变理论概述 46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46
二、产业集群嬗变机理 49
三、产业集群嬗变阶段 51
第二节 产业集群嬗变动力 53
一、产业集群嬗变动力机制概述 53
二、核心层原动力 60
三、内圈层互动力 64
四、外圈层推动力 65
五、竞争者压力内化 67
第三节 产业集群演化与嬗变模式 68
一、产业集群演化的一般性分析 68
二、相邻集群演化的特殊性分析 71
三、产业集群的嬗变模式 79
第四节 相邻集群演化与嬗变的案例分析 85
一、濮院羊毛衫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案例分析 86
二、洪合羊毛衫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案例 90
三、两个集群相邻演化的比较 94
第五节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96
一、发展型产业集群的推进措施 96
二、停滞型产业集群的推动方式 98
三、转移型产业集群的治理办法 100
四、衰败型产业集群的救治对策 101
第三章 产业集群集聚度分析 104
第一节 产业集群集聚度研究的基本思路 104
一、产业集群集聚度问题的提出 104
二、全面测定产业集群集聚度的意义 105
三、产业集群集聚度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 105
四、产业集群集聚度分析的基本框架 109
第二节 产业集群集聚度概述 109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109
二、产业集群集聚度的内涵 113
三、产业集群三层网络互动模型 115
第三节 产业集群内集聚度评价指标体系 116
一、核心价值网络指标 116
二、中围支撑网络指标 123
三、外围推动网络指标 125
第四节 产业集群外集聚度总体评价 127
一、产业集群在所在地区(region)的影响力 128
二、产业集群的LQ分析 129
三、产业集群在所在产业(industry)的影响力 129
四、产业集群外集聚度的综合分析 130
第五节 合理提高我国产业集群集聚度的对策 132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132
二、我国产业集群集聚度偏低的原因探析 133
三、提高我国产业集群集聚度的对策 136
第六节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集聚度评价 140
一、永康五金产业的基本情况 140
二、产业集群集聚度的评价效应 140
第四章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防范 156
第一节 产业集群风险研究概述 156
一、产业集群风险问题的提出 156
二、国外产业集群风险研究概况 158
三、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概况 161
第二节 产业集群风险的表现及其演变 162
一、产业集群风险的表现形态 162
二、产业集群风险的演变 166
第三节 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风险分析 168
一、扎堆式产业集群及其风险 168
二、网络式产业集群及其风险 169
三、轮轴式产业集群及其风险 171
四、多核式产业集群及其风险 173
五、混合式产业集群 174
六、集群类型的适用及相互关系 175
第四节 产业集群风险的案例分析 175
一、台州温岭摩托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175
二、台州温岭摩托车产业集群的风险分析 177
第五节 产业集群风险的防范对策 181
一、网络性风险的治理方法 181
二、周期性风险的规避方式 184
三、政治性风险的防范对策 185
四、同业竞争性风险的应对措施 186
五、结构性风险的化解策略 186
第五章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188
第一节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 188
一、研究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188
二、国外学者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 190
三、国内学者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 192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一般分析 195
一、产业集群内涵 195
二、产业集群分类 198
三、产业集群特征 199
四、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201
第三节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202
一、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202
二、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 204
三、国内学者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 206
四、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划分 208
五、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曲线 209
六、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一般特征 211
七、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与产品、企业、产业、技术生命周期的关系 214
第四节 产业集群各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216
一、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6
二、产业集群各阶段的发展风险 217
三、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20
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其关键因子和主体 224
五、促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26
第五节 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230
一、绍兴县纺织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特征 231
二、绍兴县纺织业集群各阶段持续发展的原因 234
三、绍兴县纺织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238
第六章 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242
第一节 区域品牌理论研究概述 242
一、区域品牌研究的必要性 242
二、国外品牌理论的研究现状 243
三、国内区域品牌理论的研究现状 244
四、区域品牌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247
第二节 区域品牌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251
一、区域品牌的内涵 251
二、区域品牌的分类 254
三、区域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255
第三节 区域品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59
一、负外部性引发“株连效应” 259
二、正外部性助长搭便车行为 260
三、产权运行缺乏有效保护 262
四、相关企业缺乏密切合作 263
五、管理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264
六、舆论媒体存在导向失当现象 265
第四节 区域品牌建设的可行模式的思考 266
一、囚徒困境简介 266
二、对囚徒困境的再思考 267
三、现实博弈1——匀质无限次博弈 267
四、现实博弈2——非匀质无限次博弈 270
五、区域品牌建设可行模式的构建 271
第五节 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273
一、相关企业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274
二、行业协会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276
三、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281
四、社会其他层面推进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283
第六节 金华火腿区域品牌案例分析 285
一、金华火腿简要介绍 285
二、金华火腿区域品牌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285
三、“金华火腿”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288
第七章 推进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 293
第一节 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研究概述 293
一、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研究的背景 293
二、专业化产业区理论研究的思维脉络 295
第二节 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的演变 300
一、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概述 300
二、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历程 305
三、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现状 306
第三节 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的目标模式 308
一、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背景——全球价值链 308
二、全球价值链下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的发展 312
三、原生型专业产业区发展的目标模式分析 313
第四节 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存在的主要间题及原因 319
一、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9
二、影响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的主要原因 323
第五节 推进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的主要对策 325
一、企业层面的主要对策 325
二、政府层面的主要对策 328
第六节 原生型专业化产业区发展的案例分析 330
一、永康五金产业区演进历程与现状 330
二、全球价值链下的永康五金产业区分析 335
三、永康五金产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7
第八章 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43
第一节 工业化与信息化问题的理论研究 343
一、研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意义 343
二、关于工业化内涵的理论研究 344
三、关于信息化内涵的理论研究 345
四、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的理论研究 347
第二节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概述 350
一、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 350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 352
三、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关系 353
第三节 我国选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355
一、我国选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355
二、我国选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可能性 361
第四节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62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2
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365
第五节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构思 369
一、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策略 369
二、信息产业发展策略 373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构建 374
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375
第六节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376
一、河南省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概况 376
二、制约河南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瓶颈” 377
三、河南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379
第九章 运用经营理念加速城市化 383
第一节 城市经营的必要性与理论依据 383
一、城市经营的必要性 384
二、城市经营的主要理论依据 385
三、研究城市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387
第二节 城市经营理论研究概述 388
一、城市经营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388
二、城市经营的研究内容 391
三、城市经营模式述评 392
四、城市经营理论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394
第三节 国外城市经营模式与借鉴 395
一、国外城市经营模式 395
二、对国外城市经营模式的评价 399
三、国外城市经营模式的借鉴 401
第四节 我国城市经营模式 404
一、名牌产品战略的城市经营模式 404
二、实施环境治理的城市经营模式 406
三、建立土地储备中心盘活存量资产的城市经营模式 408
四、发展大市场带动城市发展的经营模式 410
五、以资本的引入促进城市发展的经营模式 411
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的经营模式 414
第五节 我国城市经营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416
一、我国不同城市经营模式的优点比较 416
二、我国不同城市经营模式的缺点比较 419
三、我国城市经营应遵循的原则 422
四、城市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25
五、我国城市经营模式选择应遵循的思路 426
第六节 我国城市经营的典型案例 428
一、青岛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城市经营模式 428
二、大连实施环境治理的城市经营模式 432
第十章 运用区域政策促进创新活动 439
第一节 主要工业国运用政策促进创新活动 439
一、美国运用竞争力法案促进创新活动 440
二、日本运用长期发展规划推动科技创新 441
三、德国运用政策和法规构筑创新体系 443
四、英国通过政策和计划加强科技创新 446
五、法国利用政策和计划引导创新活动 447
六、意大利通过完善政策支撑机制促进创新活动 449
七、加拿大通过完善宏观政策体系推进创新活动 451
八、俄罗斯构筑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活动 453
第二节 新兴工业国运用政策促进创新活动 455
一、韩国运用政策从引进技术走向自主创新 455
二、新加坡运用政策加强科技创新 460
三、以色列运用政策促进科技创新 468
第三节 我国运用政策促进创新活动 492
一、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492
二、修订科技进步法 497
三、推进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 502
四、我国自主创新活动进展状况 508
五、我国近期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513
第四节 我国运用科技信用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24
一、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信用缺失行为 525
二、自主创新活动出现信用缺失的原因 534
三、通过健全科研信用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40
四、通过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46
五、通过优化科技信用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55
第五节 运用区域政策促进创新活动案例分析 559
一、台州创新活动进展概况 559
二、台州促进创新活动政策支持体系的形成 560
三、台州促进创新活动政策支持体系的内容 564
四、台州运用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创新活动的效果 577
五、台州完善区域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主要思路 580
主要参考文献 583
一、中文著作类参考文献 583
二、中文论文类参考文献 589
三、外文类参考文献 606
后记——治学宜博而专精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