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质量数据的描述 1
1.1 质量数据及其分布 1
1.1.1 过程与过程控制系统 1
1.1.2 质量特性的分布 2
1.1.3 质量管理中的常用分布 5
1.1.4 分布的特征数 13
1.2 总体、样本与统计量 17
1.2.1 总体与样本 17
1.2.2 从样本去认识总体 19
1.2.3 统计量 23
1.2.4 抽样分布 24
1.3 参数估计 28
1.3.1 参数的点估计 28
1.3.2 点估计优劣的评价标准 30
1.3.3 置信区间 33
1.4 假设检验 35
1.4.1 假设检验问题 35
1.4.2 假设检验的步骤 36
1.4.3 p值——简化了的判断法则 40
1.4.4 有关正态总体的其他检验 41
1.5 过程能力指数 46
1.5.1 过程能力指数Cp 47
1.5.2 实际过程能力指数Cpk 50
1.5.3 过程性能指数Pp,Ppk 55
1.5.4 过程能力分析 58
1.5.5 有目标值的过程能力指数 59
习题一 61
第二章 抽样检验 65
2.1 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 65
2.1.1 几个概念 65
2.1.2 常用的抽样检验方案 67
2.2 计数抽样检验的一般原理 68
2.2.1 接收概率曲线(OC曲线) 68
2.2.2 接收概率的计算方法 69
2.2.3 OC曲线的比较 72
2.2.4 两种错判 73
2.2.5 评价抽检方案的其他指标 74
2.3 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78
2.4 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方案 79
2.4.1 AQL方案(Acceptance Quality Limit Plans) 79
2.4.2 AQL的确定 80
2.4.3 调整型抽样检验计划 81
2.4.4 检验水平(IL)与样本量字码 82
2.4.5 检索计数调整型一次抽样方案的步骤 83
2.4.6 复合抽检特性曲线 85
2.5 计量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86
2.5.1 计量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86
2.5.2 具有下规格限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86
2.5.3 具有上规格限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90
2.5.4 具有双侧规格限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92
2.6 计数序贯抽样检验方案简介 96
2.6.1 计数序贯抽样检验方案 96
2.6.2 计数序贯抽样方案的图形表示 97
习题二 98
第三章 控制图 100
3.1 概述 100
3.1.1 波动及其原因 100
3.1.2 减小波动的对策 101
3.1.3 控制图概述 102
3.2 计量特性的常规控制图 105
3.2.1 概述 105
3.2.2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s图) 107
3.2.3 均值—极差控制图(?—R图) 114
3.2.4 中位数—极差控制图(Me—R图) 118
3.2.5 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x—MR图) 119
3.3 计件特性的常规控制图 123
3.3.1 概述 123
3.3.2 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图) 124
3.3.3 不合格品数控制图(np图) 127
3.4 计点特性的常规控制图 128
3.4.1 概述 128
3.4.2 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图) 128
3.4.3 缺陷数控制图(c图) 131
3.5 标准值给定的控制图 132
3.5.1 什么是标准值 132
3.5.2 标准值给定的控制图 134
3.5.3 如何给定标准值 134
3.6 检测微小变化的控制图介绍 136
3.6.1 计数型累积和控制图 136
3.6.2 均值的累积和控制图 142
3.6.3 指数加权滑动平均控制图 144
3.7 其他控制图介绍 146
3.7.1 偏差控制图 146
3.7.2 标准化控制图 147
3.7.3 三相控制图 149
习题三 151
第四章 方差分析 154
4.1 基本概念与假定 154
4.1.1 几个名词术语 155
4.1.2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155
4.2 单因子方差分析 155
4.2.1 统计模型 156
4.2.2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157
4.2.3 各水平均值μi与误差方差σ2的估计 161
4.2.4 重复数不等的方差分析 162
4.2.5 多重比较 163
4.2.6 方差齐性检验 166
4.2.7 正态性检验与诊断 167
4.2.8 随机效应模型 172
4.3 两因子方差分析 176
4.3.1 交互作用 176
4.3.2 有重复试验场合的方差分析 178
4.3.3 没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 183
4.4 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 188
4.4.1 区组与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 188
4.4.2 统计分析 189
习题四 192
第五章 正交试验设计 196
5.1 正交表 196
5.2 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198
5.2.1 试验的设计 198
5.2.2 进行试验和记录试验结果 199
5.2.3 数据分析 200
5.2.4 验证试验 206
5.3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06
5.3.1 试验的设计 206
5.3.2 数据分析 207
5.4 有关交互作用与表头设计的几个问题 212
5.4.1 自由度 212
5.4.2 部分实施法 212
5.4.3 避免混杂现象——表头设计的一个原则 213
5.4.4 二水平正交设计的分辨度 215
5.5 有重复试验的数据分析 220
5.5.1 统计模型 220
5.5.2 方差分析 221
5.5.3 几点补述 225
5.6 水平数不等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27
5.6.1 直接选用混合水平正交表 227
5.6.2 并列法 230
5.6.3 拟水平法 233
5.6.4 组合法 236
5.6.5 赋闲列法 240
5.7 多指标的数据分析 244
5.7.1 综合平衡法 244
5.7.2 综合评分法 247
5.8 饱和设计 248
5.8.1 极差分法析 248
5.8.2 半正态概率纸判断法 249
5.8.3 Lenth方法 252
习题五 254
第六章 参数设计 260
6.1 参数设计的基本思想 260
6.1.1 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 260
6.1.2 从损失函数看质量 261
6.1.3 减少平均损失的两步法 261
6.2 稳健设计 263
6.2.1 明确参数设计问题 263
6.2.2 区分可控因子与噪声因子 263
6.2.3 内外表设计 264
6.2.4 进行试验,获得每个试验结果yij 264
6.2.5 信噪比 265
6.2.6 统计分析 267
6.2.7 验证试验 268
6.3 灵敏度设计 272
6.3.1 什么是灵敏度设计 272
6.3.2 灵敏度设计与分析的要点 273
6.4 综合噪声因子 276
6.5 动态特性的参数设计 280
6.5.1 动态特性 280
6.5.2 信号因子 281
6.5.3 动态特性参数设计的要求 281
6.5.4 动态特性参数设计的试验安排 283
6.5.5 信噪比与灵敏度的计算公式 284
6.5.6 动态特性参数设计的实例 287
习题六 293
第七章 回归分析 299
7.1 变量间的两类关系与相关系数 299
7.1.1 变量间的两类关系 299
7.1.2 研究相关关系的方法 299
7.1.3 样本相关系数 300
7.2 一元线性回归 303
7.2.1 模型 303
7.2.2 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及其性质 303
7.2.3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306
7.2.4 利用回归方程作预测 310
7.2.5 利用回归方程作控制 311
7.2.6 失拟性检验 312
7.2.7 回归诊断 314
7.3 可以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 316
7.3.1 确定曲线回归方程形式 317
7.3.2 曲线回归方程中参数的估计 317
7.3.3 曲线回归方程的比较 319
7.4 多元线性回归 320
7.4.1 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模型 320
7.4.2 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及其性质 322
7.4.3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327
7.4.4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331
7.4.5 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334
7.4.6 回归诊断 336
7.5 逐步回归简介 337
习题七 338
第八章 回归设计 341
8.1 基本概念 341
8.2 一次回归的正交设计 342
8.2.1 两项准备工作 342
8.2.2 一次回归的试验设计 343
8.2.3 数据分析 344
8.2.4 零水平处的拟合检验 347
8.2.5 一次回归正交设计的一个性质——旋转性 348
8.2.6 重复试验的情况 349
8.2.7 快速登高法 350
8.3 二次回归的组合设计 354
8.3.1 中心组合设计方案 354
8.3.2 二次回归的正交设计 355
8.3.3 二次回归的旋转设计 363
习题八 370
第九章 可靠性分析 373
9.1 产品的可靠性 373
9.1.1 产品的两类质量指标 373
9.1.2 产品可靠性的定义 373
9.1.3 产品的寿命及其失效分布 374
9.2 常用的可靠性指标 376
9.2.1 可靠度函数R(t) 376
9.2.2 失效率函数λ(t) 379
9.2.3 平均寿命 383
9.2.4 产品的维修性及平均维修时间 384
9.3 指数分布寿命数据处理 386
9.3.1 截尾寿命试验 386
9.3.2 平均寿命θ与失效率λ的点估计 389
9.3.3 平均寿命θ与失效率λ的置信限 390
9.3.4 指数分布的检验 391
9.4 威布尔分布寿命数据处理 393
9.4.1 威布尔分布简介 393
9.4.2 威布尔概率纸的应用 394
9.4.3 形状参数m和特征寿命η的点估计 396
9.5 加速寿命试验 399
习题九 401
第十章 测量系统分析 403
10.1 测量系统 403
10.1.1 测量系统 403
10.1.2 表征数据质量的统计指标 404
10.2 测量系统的基本要求 405
10.2.1 测量系统要有足够的分辨力 405
10.2.2 测量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保持统计稳定性 406
10.2.3 测量系统要具有线性性 409
10.3 测量系统的波动 413
10.3.1 重复性(Repeatability) 413
10.3.2 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414
10.3.3 零件之间的变差 417
10.4 测量系统分析Ⅰ——均值极差法 418
10.4.1 测量数据的结构与%GRR 418
10.4.2 分辨力与数据组数 420
10.5 测量系统分析Ⅱ——方差分析法 421
10.5.1 方差分析法所使用的模型 421
10.5.2 随机方式收集数据 422
10.5.3 总平方和的分解 423
10.5.4 各种方差的估计 424
10.5.5 交互作用不存在时的方差分析 425
10.6 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426
10.6.1 嵌套试验设计与交叉试验设计 426
10.6.2 两因子嵌套试验设计的模型 427
10.7 属性数据的测量系统分析 431
10.7.1 Kappa系数 431
10.7.2 已知标准下的Kappa系数 434
10.7.3 多人多次重复下的Kappa系数 435
10.7.4 一般场合下的Kappa系数 438
习题十 440
附表 443
附表1 基本统计用表 445
附表1.1 标准正态分布函数Ф(x)表 445
附表1.2 标准正态分布的α分位数表 447
附表1.3 t分布分位数t1-α(n)表 448
附表1.4 x2分布分位数x2 1-α(n)表 450
附表1.5 F分布分位数F1-α(n1,n2)表 451
附表2 抽样检验用表 459
附表2.1 计数标准型一次抽样方案表 459
附表2.2 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 463
附表2.3 加严检验一次抽样方案 464
附表2.4 放宽检验一次抽样方案 465
附表2.5 单侧限“σ”法的样本量与接收常数 466
附表2.6 单侧限“s”法的样本量与接收常数 467
附表2.7 双侧限“σ”法的样本量与接收常数 468
附表2.8 双侧限“s”法的样本量与接收常数 469
附表3 计量控制图计算控制线的系数表 470
附表4 t化极差统计量的分位数q1-α(r,f)表 471
附表5 正交试验设计用表 474
附表5.1 正交表 474
附表5.2 Lenth检验的临界值表 481
附表6 可靠性用表 483
附表6.1 Γ(1+1/m)数值表 483
附表6.2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系数表(威布尔分布) 485
附表6.3 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方差表(威布尔分布) 491
附表6.4 简单线性无偏估计表(威布尔分布) 492
参考答案 497
参考文献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