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一)中国统一的必然性 2
(二)“国家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三大历史任务之一 4
二、研究现状 5
三、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9
(一)研究框架 9
(二)创新点 11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13
第一章 相关概念、表述及相互关系 15
一、国家与民族国家 15
二、国家统一 17
(一)“国家统一”概念解析 17
(二)国家统一的实践、政策与理论及其相互关系 18
三、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20
(一)国家统一理论的产生前提 20
(二)国家统一理论的形成基础 21
四、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政策的重要表述和概念 24
(一)“十条政策” 24
(二)“一纲四目” 25
(三)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25
(四)“叶九条” 26
(五)“邓六条” 26
(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7
(七)“江八点” 28
(八)“胡六点” 29
(九)“两岸一家亲” 29
第二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国家统一思想 31
一、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 31
二、国家统一是当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 33
(一)国家统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33
(二)国家统一是一种新的文明的形成过程 34
(三)国家统一是人的发展过程 35
三、国家统一的策略——以德国、意大利统一为例 37
(一)采取灵活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37
(二)正确分析统一战争的性质 38
(三)依据形势认可统一的领导力量 40
(四)统一需等待成熟的时机和条件 42
(五)正确分析和判断统一的外部因素 43
(六)发挥无产阶级在统一进程中的作用 44
第三章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国家统一政策与实践 48
一、1949—1978年:和平解放西藏,形成对台湾、香港和澳门基本战略 48
(一)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过程 48
(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基本方针 51
(三)从“武力解放”转向“和平解放”的对台政策 53
二、1978—1999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及其成功实践 55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对台政策演变 55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 56
三、1999—2005年:创新国家统一政策与反“台独” 58
(一)调整创新国家统一政策 58
(二)与“台独”势力进行斗争与较量 60
四、2005年至今: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 62
(一)启动海峡两岸党际交流 62
(二)形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 63
(三)积极推进两岸政治协商 65
第四章 国家统一的标准:国家主权统一 67
一、国家主权概念及其演进 67
(一)主权理论的发展历史 67
(二)国家主权概念及其挑战 69
二、中国共产党国家主权理论变迁历程 72
(一)建党时期:初识国家主权 7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绝对主权观 73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维护国家主权 75
(四)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形成系统主权理论 76
三、创新主权理论,促进国家统一 79
(一)坚持“主权第一”原则 79
(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80
(三)创新主权—管治权模式 85
第五章 国家统一的方式:和平统一 89
一、马克思主义和平理论 90
(一)和平状态由生产力发展决定 91
(二)和平是一种交往方式 92
(三)和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观 94
(四)和平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95
(五)和平共处思想 96
二、中国和平统一的动因与根据 97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 98
(二)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影响 99
(三)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必然追求 100
(四)社会主义和平性质的必然属性 101
三、以和平方式统一的前提和基础 102
(一)以不放弃使用武力为底线思维 102
(二)以政治谈判和协商为主要方式 103
(三)以法律为保障和平的主要武器 105
四、中国和平统一的理论贡献 106
(一)运用和发挥了“和平共处理论” 106
(二)为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 107
(三)体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思想 108
第六章 国家统一的路径:以发展促统一 110
一、发展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10
二、发展与国家统一的互动机理 112
(一)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 113
(二)国家统一进程对发展的反作用 114
(三)国家统一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 114
三、中国统一的发展路径 115
(一)培育统一与完善的国内市场体系 116
(二)直接的、特殊的援助和扶持 119
(三)连接共同利益关系,壮大主张统一阵营 122
(四)促进国家主体部分发展 124
(五)以文化等互动交流培育国家认同 126
四、以发展求统一,以统一促发展 129
第七章 国家统一的制度建设 133
一、国家制度 134
(一)中国特色的“两制共存”:突破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关系的基本模式 134
(二)“两制共存”的动因与依据 136
(三)“两制共存”的内容与性质 138
二、国家结构形式 140
(一)国家结构形式分类 140
(二)中国国家结构形式发展历史 142
(三)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现状与未来 144
三、国家职能 147
(一)阶级结构变化导致国家职能性质发生转变 147
(二)国家职能内容的扩展与实现方式的转化 148
第八章 国家统一的国际因素 151
一、国际因素对国家统一的正面意义及其表现 151
(一)利用国际因素促统 151
(二)利用国际因素反“独” 154
(三)与相关国际因素谈判解决统一问题 155
二、国际因素对国家统一的负面意义及其表现 157
(一)相关国家对中国统一存有戒心 157
(二)部分国际势力破坏、阻挠中国统一 158
三、国际因素对中国统一影响的延续性和变化性 159
四、台湾问题中美国因素的变化和趋势 160
五、正确分析和看待国际因素 163
第九章 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理论的哲学意涵与理论特点 167
一、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理论的哲学意涵 167
(一)认识论向度:从实际出发 167
(二)方法论向度:求同与存异 171
(三)价值向度:以人为本 175
二、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理论的特点 178
结论 183
一、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183
二、确立和阐述“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理论”概念 187
三、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理论的发展趋势 189
参考文献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