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三、“两个对子”对立的根源 8
四、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1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新特点 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2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23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24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6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7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7
一、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28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9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32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5
一、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35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7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40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42
一、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42
二、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44
三、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46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8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8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8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2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5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5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7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59
四、人工智能的哲学意义 62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64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反作用 64
二、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68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72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72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73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76
三、联系与系统论 80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85
一、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 85
二、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8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90
一、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90
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92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5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98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98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9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3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0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18
一、质、量、度 119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25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128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32
一、肯定和否定 132
二、否定之否定 138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3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149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49
一、原因与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150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152
三、因果联系的方法功能 156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58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158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方法功能 163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66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166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方法功能 170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73
一、内容和形式及其辩证关系 173
二、内容和形式的方法功能 178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 180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180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84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87
第一节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7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 188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2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197
一、实践及其特点和形式 197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01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206
一、由实践到认识 206
二、由认识到实践 21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3
第四节 认识的基本方法 215
一、归纳与演绎 216
二、分析与综合 217
三、抽象与具体 218
四、逻辑与历史 220
第八章 真理 222
第一节 客观真理 222
一、真理的客观性 222
二、真理和谬误 226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29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29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230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 234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34
二、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237
第四节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239
一、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论路线 239
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40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 243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43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44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及其主要缺陷 247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革命 253
四、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56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58
一、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 258
二、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62
三、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264
第三节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67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67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71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75
第十章 社会基本矛盾 277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77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77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85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8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93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94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00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05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306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307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我国的改革实践 309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315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315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315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19
三、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 321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325
第二节 国家 327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327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331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333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35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335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37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与形式 339
四、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 342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 34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344
一、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 345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49
三、社会意识形态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53
第二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355
一、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356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的相互联系 365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69
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6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75
第四节 社会意识的功能 378
一、认识功能与评价功能 378
二、调控功能与创新功能 381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84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84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的对立 384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88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91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94
一、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社会制约性 394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398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01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401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403
第十四章 人的本质、自由和全面发展 405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405
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405
二、人的价值 410
第二节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414
一、自由与必然 414
二、自由的实现和人类解放 417
第三节 人的发展及其远景 421
一、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421
二、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423
三、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425
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