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齐涛 1
(一)中国传统外交的基点 3
(二)中国传统外交的基本模式 14
(三)中国传统外交的姿态与外交地理方向 24
一 东方型的外交观:“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 32
(一)中心与边缘、华夏与夷狄、中国与天下:中国传统外交观的思想基础 32
(二)天朝大国意识:游离于想象与现实之间 43
(三)“大国意识”到“世界意识”的嬗变:中国外交观的现代化进程 57
(四)“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能够统一吗? 78
二 世界三大外交体系的互动与东亚封贡体系的优劣 82
(一)世界三大外交体系的内涵与形成 82
(二)从典型事件来看世界三大外交体系在中国的互动 96
(三)封贡体系评价 113
三 陆通还是海通:丝绸之路的辉煌和困境 127
(一)“凿空而通之”——张骞与西域的开通 128
(二)丝绸之路千年历史概观:两条丝路、两种命运 132
(三)古曲新谱——丝绸之路的现代启迪 143
(四)万国来朝——郑和下西洋及其影响 151
(五)“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明清海禁政策的失误 165
四 文化交流中“人来取之,人来予之”的单向性 177
(一)先秦秦汉时期——初具规模 178
(二)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辐射周边 183
(三)宋元时期——海陆全盛 198
(四)明代以及清初年——盛极而衰 206
五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功利性取向 215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 215
(二)“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 228
(三)甲午战争与“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的失败 235
六 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对传统外交体制的历史考察 246
(一)服事制与先秦朝贡制度的起源 246
(二)朝贡制度的理论渊源 256
(三)朝贡制度的内涵及其运作 261
(四)朝贡制度的时代特征 274
七 外交礼仪之争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284
(一)清前期中俄、中英外交礼仪冲突 285
(二)新旧两种不平等制度的碰撞 303
(三)觐礼之争与1873年的西礼觐见 310
八 历代外交精英的地位和作用 323
(一)先秦外交精英与早期外交理论的萌芽及其实践 324
(二)封建时代外交精英的地位和作用 333
(三)晚清外交家的抗争与无奈 345
(四)民国时期的专职外交人才 357
九 西学东渐与儒学西传 370
(一)传教士东来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370
(二)上帝福音的使者:利玛窦、汤若望 379
(三)中国传播“西学”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391
(四)儒学西传: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401
(五)华夷之辩: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412
十 中国近代外交个案分析 425
(一)观念歧异与礼仪冲突——马戛尔尼访华透视 425
(二)曾被误解的外交主张——徐继畬与神光寺事件评析 433
(三)强权外交——“马嘉里案”与《烟台条约》 441
(四)在理与势之间——曾纪泽与《中俄伊犁条约》 450
(五)屈辱与抗争——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前前后后 461
(六)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改订新约”运动评析 470
参考文献 478
后记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