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3
译者登场 3
学贯中西的文化名门:一个传统与现代中西文明“交叉点上的人” 4
引领中国话剧潮流的人艺:“英大学问” 7
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综述 10
研究目的、范围、方法及意义 11
第二章 戏剧翻译研究——一个复杂的系统 24
术语的繁杂 24
戏剧翻译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26
小结 58
第三章 系统范式指导下的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 59
系统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60
戏剧翻译研究中的系统范式 65
第四章 英若诚戏剧翻译文本选择的宏观视野 89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89
中西戏剧交流回眸 90
英氏翻译文本选择的文化阐释 93
第五章 英若诚戏剧翻译理论的整体观 104
口语化 104
动作性 113
性格化 116
文学性 116
两个“课题” 117
小结——戏剧翻译的整体观 118
第六章 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分析 120
口语化之于可表演性 120
话语标记语与英若诚戏剧对白翻译 130
话轮转换与英若诚戏剧对白翻译 142
指示系统之于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 148
言有所为与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动作性 160
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性格化——特色词频的系统功能分析 167
第七章 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文化移植与文化接受 187
接受美学与翻译戏剧的观演体系 187
英若诚翻译戏剧的观众分析 189
归化策略的宏观考察 191
适当的异化手法 201
小结 206
第八章 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声音效果——声韵和节奏 207
戏剧语言的声韵 207
戏剧语言的节奏 216
小结 224
第九章 英若诚翻译戏剧的整体美学——戏剧情境和翻译戏剧意象的翻译探究 226
文艺美学的整体观 226
戏剧情境的翻译 228
戏剧意象的翻译 236
第十章 英若诚及其翻译戏剧的文化价值调查 255
不凡的国际影响力 255
中国观众戏剧艺术视野的开拓者 257
戏剧艺术界同人交口称赞 262
担负文化建设之使命 264
第十一章 结论 266
本书的回顾 266
本书的价值与不足 268
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前景展望 270
参考文献 275
图2-1索绪尔的语言观取向 33
图2-2规则、规范和译者风格之间的关系 46
图3-1戏剧翻译系统与一般翻译系统的比较 69
图3-2译者主体性图示 82
图3-3系统范式指导下的译者主体性图示 84
图5-1戏剧各要素关系图 113
图6-1英若诚《家》英译本第一幕词长频度示意图 127
图6-2米勒《推销员之死》原剧第一幕词长频度示意图 128
图6-3语言元功能图 168
图6-4语言层 169
图6-5评价系统 170
图6-6元功能与语场、语式和基调之间的关系 171
图6-7《哗变》原剧第二幕玛瑞克词长频度示意图 174
图6-8《哗变》原剧第二幕魁格词长频度示意图 174
图6-9英译本人称代词使用情况柱状图 183
图9-1三译本意象汉译结果柱状图 246
表2-1兰多斯尔的翻译戏剧描写比较分析模式 57
表6-1《推销员之死》两译本及《家》第一幕句长频度对照表 122
表6-2北大汉英对比语料库统计结果 124
表6-3英若诚《家》英译本第一幕总体特征统计表 125
表6-4米勒《推销员之死》原剧第一幕总体特征统计表 126
表6-5英若诚《家》译本和米勒《推销员之死》词频对照表 126
表6-6英语口语体相对于书面体的词频表 129
表6-7英若诚英译《茶馆》第一幕话语标记语统计表 133
表6-8霍华德英译《茶馆》第一幕话语标记语统计表 134
表6-9英国国家语料库中感叹词和话语小品词词频表 135
表6-10米勒《推销员之死》原剧第一幕节选话语标记语统计表 137
表6-11《茶馆》霍译与英译高频词对照表 152
表6-12《芭巴拉少校》原剧第一幕节选舞台提示语与英译本舞台提示语对照表 159
表6-13《哗变》原剧第二幕玛瑞克与魁格词频对照表 172
表6-14《哗变》原剧第二幕玛瑞克语言特征统计表 173
表6-15《哗变》原剧第二幕魁格语言总体特征统计表 173
表6-16英译本魁格人称代词统计表 182
表6-17英译本玛瑞克人称代词统计表 182
表6-18英译本魁格与玛瑞克四字格成语对照表 183
表6-19英译本魁格与玛瑞克三字习语、俚语对照表 185
表8-1英若诚翻译戏剧平均句长统计对照表 217
表8 -2《推销员之死》节选英译与姚译节奏对照表 222
表9-1《推销员之死》节选英译与姚译舞台提示语对照表 235
表9 - 2 Measure for Measure原文意象统计 244
表9 -3《请君入瓮》(英若诚译本)意象统计 245
表9-4《一报还一报》(朱生豪译本)意象统计 245
表9 -5《恶有恶报》(梁实秋译本)意象统计 245
表11-1英若诚及其戏剧翻译研究统计表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