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篇 农业大事记第二篇 农业自然环境第一章 概貌 54
第一节 历史变迁 54
第二节 地貌形态 57
第三节 三大自然区 58
第二章 农业自然资源 63
第一节 土地资源 63
第二节 气候资源 68
第三节 水资源 71
第四节 生物资源 72
第三章 农业经济结构 75
第一节 社会总产值 75
第二节 农业总产值 76
第三节 农作物结构 78
第四节 畜牧业结构 80
第五节 劳动力构成 81
第四章 农牧业分区 83
第一节 农业区划 83
第二节 种植业分区 86
第三节 畜牧业分区 90
第五章 农业环境保护 91
第一节 环境污染 91
第二节 环境监测 93
第三节 环境治理 94
第三篇 农村经济体制 98
第一章 农村土地制度 98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 98
第二节 减租减息 100
第三节 土地改革 101
第四节 土改复查 103
第二章 农业互助合作 104
第一节 劳动互助 104
第二节 农业互助组 107
第三节 初级农业社 108
第四节 高级农业社 109
第三章 农村人民公社 111
第一节 公社建立 111
第二节 公社体制 113
第三节 公社管理 114
第四章 农业生产责任制 116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 116
第二节 双层经营体制 117
第三节 新的经济形式 119
第四篇 农业生产(上)第一章 古代农业 124
第一节 原始农业 124
第二节 传统农业 126
第三节 农业技术演进 133
第二章 近现代农业 143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的陕西农村 143
第二节 民国时期陕西农业 146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农业 152
第五篇 农业生产(下)第三章 农业计划经济 159
第一节 农业生产恢复 159
第二节 农业五年计划 162
第三节 农业调整改革 172
第四章 山区生产 177
第一节 山地分布 177
第二节 陕北山区 178
第三节 秦巴山区 179
第五章 农业基础建设 181
第一节 农田水利 181
第二节 水土保持 182
第三节 风沙治理 183
第六篇 农作物 187
第一章 粮食作物 187
第一节 小麦 187
第二节 玉米 198
第三节 水稻 206
第四节 粟糜 213
第五节 豆类 220
第六节 薯类 230
第七节 高粱 237
第八节 大麦 240
第九节 养麦 243
第十节 燕麦等 245
第二章 经济作物 247
第一节 棉花 247
第二节 麻类 258
第三节 烟草 264
第四节 糖类 269
第五节 药材 272
第三章 油料作物 276
第一节 油菜 276
第二节 花生 282
第三节 芝麻 285
第四节 小麻子等 287
第四章 园艺 特产 290
第一节 果树 290
第二节 蚕桑 297
第三节 茶叶 302
第四节 蔬菜 307
第五节 西瓜 甜瓜 315
第六节 花卉 320
第七篇 畜牧业 330
第一章 畜牧概况 330
第一节 历史沿革 330
第二节 畜牧资源 336
第三节 畜牧生产 340
第四节 畜牧体系 348
第二章 家畜 350
第一节 家畜种类 350
第二节 家畜饲养 366
第三节 家畜繁殖 369
第三章 家禽 家兔 373
第一节 家禽 373
第二节 家兔 377
第四章 蜜蜂 380
第一节 蜂业沿革 380
第二节 蜜源植物 381
第三节 养蜂管理 382
第五章 饲草 饲料 384
第一节 牧草种植 384
第二节 飞播牧草 386
第三节 草地建设 387
第四节 饲料调制 389
第六章 畜禽疾病 392
第一节 传染病 392
第二节 内科疾病 398
第三节 外科疾病 401
第四节 产科疾病 403
第五节 寄生虫病 405
第六节 畜禽检疫 407
第七节 兽药管理 409
第七章 中兽医 411
第一节 组织管理 411
第二节 遗产整理 412
第三节 畜病医疗 413
第八篇 农业垦殖 418
第一章 垦荒屯田 418
第一节 古代屯垦 418
第二节 建立垦区 419
第三节 延安垦殖 422
第二章 垦殖办场 425
第一节 渭南地区 425
第二节 西安地区 428
第三节 榆林地区 430
第四节 其它地区 432
第三章 农场勘测 434
第一节 勘测机构 434
第二节 勘测设计 435
第四章 农场农田建设 437
第一节 改良滩地 437
第二节 治沙造田 438
第三节 修堤抗洪 438
第四节 场区治河 440
第五节 农田灌溉 441
第五章 农场农业机械 442
第一节 机械作业 442
第二节 机务管理 444
第六章 农垦科技 446
第一节 农技推广 446
第二节 土肥调查 447
第三节 科研成果 448
第七章 农牧 林业 451
第一节 种植业 451
第二节 养殖业 453
第三节 林业 456
第八章 工商企业 458
第一节 工业 458
第二节 商业 460
第三节 联合企业 462
第九章 农垦管理 46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63
第二节 劳动管理 465
第三节 财务管理 466
第十章 农垦职工 468
第一节 职工队伍 468
第二节 职工福利 471
第九篇 农业机械化 475
第一章 发展概况 475
第一节 农机具演变 475
第二节 现代农机具 477
第三节 农机体系 479
第二章 农机运用 481
第一节 农机化试点 481
第二节 农机站建立 483
第三节 农机化机具 487
第三章 制造 修理 495
第一节 农机工业 495
第二节 农机制造 497
第三节 农机修理 500
第四章 农机管理 502
第一节 管理体制 502
第二节 经营管理 503
第三节 安全管理 504
第四节 物资管理 505
第十篇 农业技术 509
第一章 耕作制度 509
第一节 耕制演变 509
第二节 耕作改制 511
第三节 作物布局 513
第四节 作物轮作 515
第五节 间作套种 518
第二章 作物良种 520
第一节 种子演进 520
第二节 品种资源 521
第三节 良种繁育 522
第四节 引种更换 525
第五节 区试 审定 527
第六节 种子检验 530
第七节 种子经营 531
第三章 植物保护 534
第一节 历史病虫害 534
第二节 植保体系 536
第三节 作物虫害 537
第四节 作物病害 540
第五节 鼠害 草害 542
第六节 病虫测报 543
第七节 农药 农械 544
第八节 生物防治 546
第九节 植物检疫 547
第四章 土壤 550
第一节 土壤资源调查 550
第二节 土壤类型分布 554
第三节 土壤改良利用 557
第五章 肥料 559
第一节 农家肥料 559
第二节 绿肥 562
第三节 化学肥料 565
第四节 微肥 菌肥 570
第六章 旱地农业技术 573
第一节 古代旱农技术 573
第二节 旱地农业分区 574
第三节 旱地农业生产 576
第四节 旱农耕作技术 577
第七章 沼气 节柴灶 58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81
第二节 沼气 582
第三节 节柴灶 583
第八章 农业谚语 585
第一节 农事谚语 585
第二节 畜牧谚语 590
第十一篇 农业科研 教育第一章 农业科学研究 593
第一节 农业科研沿革 593
第二节 农业科研发展 594
第三节 农作科学研究 598
第四节 畜牧科学研究 610
第二章 农业技术推广 615
第一节 推广沿革 615
第二节 推广体系 617
第三节 推广方式 620
第四节 推广效益 623
第三章 农业教育 628
第一节 农业教育沿革 628
第二节 高等农业教育 631
第三节 中等农业教育 634
第四节 成人农业教育 640
第四章 农业宣传 643
第一节 农业书刊 643
第二节 农业影视 647
第三节 农业展览 648
第五章 农业学术团体 652
第一节 农学会组织 652
第二节 分科学会 653
第三节 学术活动 655
第六章 农业科技外事 656
第一节 外事往来 656
第二节 学术交流 659
第三节 进修 研修 661
第十二篇 农业管理 665
第一章 农业机构 66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65
第二节 新建机构 666
第二章 农业职工 674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74
第二节 农业干部 675
第三节 农业工人 676
第三章 农业资金 678
第一节 资金管理 678
第二节 资金使用 681
第十三篇 农业人物 689
第一章 农业科技人物 689
第一节 传略 689
第二节 事录 698
第三节 名录表 702
第二章 农业劳动模范 706
第一节 农民劳模事录 706
第二节 农业劳模名录 710
附录 723
1.陕西省农业重要文献目录(1950—1985年) 723
2.陕西省历届农业劳动模范会议简况 727
3.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农场土地变动及退地转产概况 731
后记 756
4.于右任论民国18年(1929)陕西灾情 735
5.陕西省农业主要生物中文、学名对照表 736
6.人名索引 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