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中药学 3
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概况 3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6
第三章 中药的用法 9
第四章 解表药 13
第五章 清热药 22
第六章 泻下药 34
第七章 祛风湿药 38
第八章 化湿药 44
第九章 利水渗湿药 48
第十章 温里药 53
第十一章 理气药 57
第十二章 消食药 61
第十三章 驱虫药 64
第十四章 止血药 67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72
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78
第十七章 安神药 84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88
第十九章 开窍药 92
第二十章 补虚药 95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106
第十一篇 中药鉴定学 113
第一章 概述 113
第二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 119
第三章 茎木类中药 153
第四章 皮类中药 162
第五章 叶类中药 173
第六章 花类中药 178
第七章 果实、种子类中药材 186
第八章 全草类中药 196
第九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 202
第十章 树脂类中药 205
第十一章 其他类中药 208
第十二章 动物药类中药 211
第十三章 矿物类中药 222
第十二篇 中药药剂学 229
第一章 中药调剂的基础知识 229
第二章 药剂卫生 234
第三章 粉碎与筛析 243
第四章 散剂 249
第五章 浸提分离与浓缩干燥 252
第六章 浸出制剂 263
第七章 分散技术与液体药剂 271
第八章 注射剂 284
第九章 外用膏剂 299
第十章 栓剂 307
第十一章 胶剂 312
第十二章 胶囊剂 316
第十三章 丸剂 320
第十四章 片剂 330
第十五章 气雾剂 347
第十六章 其他剂型 351
第十七章 长效制剂、速效制剂与靶向给药系统 355
第十八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362
第十九章 中药药剂的生物有效性 369
第二十章 中药新药的制剂研究 375
第二十一章 中药制剂定量分析方法 381
第二十二章 含生物碱类成分制剂的分析 388
第二十三章 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的技术要求 396
第十三篇 中药炮制学 405
第一章 绪论 405
第二章 炒法 407
第三章 炙法 417
第四章 煅法 427
第五章 蒸煮、?法 430
第六章 复制法 437
第七章 发酵发芽法 440
第八章 制霜法 443
第九章 其他制法 445
第十四篇 中药药理学 451
第一章 绪论 451
第二章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理 453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455
第四章 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 456
第一节 中药新药的概念和申报时对药理毒理研究的要求 456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58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59
第五章 解表药 462
第六章 清热药 464
第七章 泻下药 467
第八章 祛风湿药 469
第九章 化湿药 471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472
第十一章 温里药 474
第十二章 理气药 476
第十三章 消食药 478
第十四章 止血药 479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药 480
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482
第十七章 安神药 484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485
第十九章 开窍药 487
第二十章 补虚药 489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493
第十五篇 药事管理学 497
第一章 药事管理 497
第二章 药品管理法 500
第三章 药品质量监督管理 520
第四章 医院药事管理 533
第五章 药学职业道德建设 542
第十六篇 中药化学 551
第一章 总论 551
第二章 生物碱 558
第三章 苷类 568
第四章 醌类 574
第五章 香豆素 582
第六章 黄酮 589
第七章 强心苷 599
第八章 皂苷 607
第九章 萜类和挥发油 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