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灿腾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00419139
  • 页数:366 页
图书介绍:

大陆版序 1

明初道衍的反排佛论及其净土思想 1

前言 3

一、生平 3

(一)出家前的道衍禅师 3

(二)出家后的道衍禅师 6

二、《道余录》的反排佛论思想 12

(一)《道余录》的出版疑点 12

(二)荒木见悟的解说 13

(三)《道余录》的内容分析 14

(四)《道余录》对明代排佛思想的冲击 23

三、道衍禅师的净土思想 27

(一)《净土简要录》的编辑目的和序中疑问 27

(二)《净土简要录》的思想倾向 29

(三)《诸上善人咏》的著作动机 30

(四)《诸上善人咏》的内容特色及其意义 32

(五)道衍禅师净土著作在日本回响 37

结论 38

晚明佛教丛林衰微原因析记 41

一、研究视角:世俗化的诠释取向 42

二、《慨古录》所见的晚明丛林诸问题 48

三、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一—政经交互逆转的积累病源— 57

(一)宗教政策的性格转变与度牒泛滥 58

(二)寺田获益条件的削弱与丛林衰微 68

四、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二—社会变迁与异教竞争并至— 75

(一)社会风气转型与伦常混乱 75

(二)罗教的兴起与教徒争夺 78

(三)天主教的传播与教理冲突 86

五、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三—禅学的形式主义化及其影响— 89

(一)关于明代禅学衰微的两种评价 89

(二)从“公案禅”到“看话禅”的变革 91

六、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取向 98

(一)改革的必要性 98

(二)新资源的获取 99

(三)旧资源的恢复 99

(四)实证性和普及性的增强 99

晚明《物不迁论》的争辩(上篇)—异议者镇澄的佛学思想分析 101

一、德清与镇澄和《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 102

(一)德清与《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 102

(二)镇澄与《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 105

二、异议者镇澄的观点分析 108

(一)镇澄产生疑惑的原因 108

(二)镇澄对“宗似”与“因非”的批评 110

(三)镇澄对“性空”与“不迁”的考察 112

(四)镇澄对“性住”非“不迁”的质疑与自辩 116

(五)镇澄对“佛性”与“性空”的层别 118

(六)澄观与镇澄的思想异同之分析 122

(七)镇澄对《法华经》之“法住”思想的诠释 129

三、结论—镇澄异议观点的思想特质 133

(一)重视经典“圣言”的高度取向 134

(二)以“如来藏”思想为诠释的核心 134

(三)问题的解析奠基于文献学的考察 135

(四)使用“因明”为思辨工具 136

晚明《物不迁论》的争辩(下篇)—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 137

前言 137

一、前期反镇澄的诸家意见及其自辩的内容考察 138

(一)镇澄与“近世异解师”的争辩 138

(二)镇澄与无名尊者的争辩 139

(三)密藏道开的质疑与镇澄的回应 141

(四)海印大士(德清)的商榷与镇澄的答辩 144

(五)一幻道人的转述意见与镇澄的反驳 147

(六)云栖袾宏的辩正与镇澄的反对 149

二、后期争论诸家意见的考察 152

(一)道衡《物不迁正量论证》的探讨 153

(二)龙池幻有与镇澄的长期争辩 159

(三)真界《物不迁论辩解》探讨 164

(四)紫柏真可对双方争论的批评 168

(五)云栖袾宏的最后态度 169

(六)德清的探讨 171

结论—《物不迁论》争辩对晚明丛林改革的意义 175

(一)根源性的追寻与经典原义的再确认 175

(二)理智治学与直观洞识的认知冲突 176

(三)传统佛学的最后光辉 179

(四)世俗化发展应有的趋势 180

李卓吾与晚明佛教思想以及其对“狂禅”的批评 182

前言 182

一、李卓吾早年生活与佛教的关系 185

二、李卓吾的泰州渊源与佛教的关系 195

三、李卓吾的佛学著作 206

四、李卓吾的禅学思想—如来藏系?般若系? 209

五、李卓吾的净土思想—自力解脱?他力解脱? 219

六、关于李卓吾的“狂禅”问题及其招致批评的原因 223

七、晚明佛教界对李卓吾的看法 237

结论 239

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兴起的背景 241

一、明清以来传统佛教的衰微 241

(一)禅宗的没落 242

(二)宗教政策的不当 243

(三)太平天国的摧残 243

二、庙产兴学政策对佛教的影响 245

三、杨仁山佛教事业的重大影响 248

太虚大师建构僧伽改革理论的背景和思想内涵—以第二期改革的《整理僧伽制度论》为中心 253

一、太虚大师到普陀山闭关前的困境分析 254

(一)初期改革运动遗留的课题 254

(二)太虚大师改革佛教组织的困境所在 255

(三)新思想体系铸造的必要性 258

二、闭关的生活与思想的融铸 264

(一)闭关前的准备 264

(二)闭关生活与思想的改造 266

三、僧伽改革理论的建构 269

(一)理论体系的复杂性 269

(二)《整理僧伽制度论》的提出 270

四、结论 278

胡适禅学研究的开展与争辩—第一阶段(一九二五—一九三五)的分析 279

前言 279

一、胡适第一阶段的禅学研究与忽滑谷快天 281

二、胡适禅学研究第一阶段在中国学者间的回应状况—以汤用彤和陈寅恪的两个个案为例 292

(一)汤用彤的回应 292

(二)陈寅格的回应 297

三、胡适禅学研究第一阶段问题点的再检讨 301

结论 309

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 311

一、从蓝吉富先生的悼念吕澂之死谈起 311

二、研究史概述 312

三、争辩背景的考察 314

(一)争辩的导火线 314

(二)熊对欧阳积存已久的不满因素 315

(三)吕澂维护师门的心理因素 317

(四)双方思想葛藤的渊源 318

四、争辩的内容 326

(一)吕澂对熊致梁信稿的质疑 326

(二)熊十力的初次答辩 327

(三)吕澂的反驳 335

(四)熊十力的再次答辩 338

(五)吕澂对前信的补充说明 342

(六)熊十力对吕澂补充说明的酬答 344

(七)吕澂对熊氏近两次答辩的再澄清 345

(八)熊十力对吕澂澄清信稿的异议 346

(九)吕澂驳熊氏视本体与法性为一的看法 347

(十)熊十力回信谈辩论书信的处理问题 349

(十一)吕澂不同意熊十力的作法 350

(十二)熊十力对吕澂指责意见的申辩 350

(十三)吕澂最后的批评 352

(十四)熊十力最后的答辨 356

五、争辩的时代意义 357

六、结论 361

编后记&韩秉方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