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题杜娟女士《文学解读与“红楼”个案》 4
0导论 1
0.1文学解读的学科定位 1
0.1.1什么是解读 1
0.1.2文学解读与文学理论 1
0.1.3文学解读在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2
0.2文学解读的学科体系 2
0.2.1文学解读学科理论的生成 2
0.2.2文学解读的理论指向和依据 3
0.2.3文学解读学科的建构形态 3
0.2.4文学解读学科内容的构成 4
0.3文学解读的学科性质 5
0.3.1文学解读的实践性 5
0.3.2文学解读的主体性 5
0.3.3文学解读的多元性 6
0.4文学解读的思维特征 7
0.4.1文学解读的思维方式 7
0.4.2文学解读的学习方法 8
0.4.3文学解读的意义 8
1文学解读的对象和现状 10
1.1文学解读的对象 10
1.1.1文学的含义 10
1.1.2文学与文学性 13
1.1.3文学解读中的文学性 13
1.2文学解读的现状 17
1.2.1文学接受观念的转变 17
1.2.2文学解读的话语形式 19
1.2.3当下文学解读的话语特征 19
1.3作为文学和文化的《红楼梦》 21
1.3.1《红楼梦》作为文学文本的解读 21
1.3.2《红楼梦》作为文化文本的解读 24
1.3.3从《红楼梦》文本内到文本外 30
2文学解读的理论方法 35
2.1中西方主要的文学接受方式 35
2.1.1中国传统主要的文学接受形式 35
2.1.2西方20世纪以后主要的文学接受方式 37
2.1.3专题:《红楼梦》的红学接受方式 38
2.2文学解读的基本途径——以《红楼梦》为案例 43
2.2.1由《红楼梦》文本到作者视点的解读 45
2.2.2《红楼梦》的世界视点解读 46
2.2.3《红楼梦》的读者视点解读 47
2.3文学的文本解读 49
2.3.1文本解读的内涵 49
2.3.2文本解读的两个门径:文本和经典 49
2.3.3文本的深层理解 51
3社会学方法解读 61
3.1社会学文学理论方法概述 61
3.1.1社会学批评的缘起 61
3.1.2社会学批评的主要理论范畴 62
3.1.3社会学方法的文学解读 65
3.2案例1:《红楼梦》悲剧的社会意义 67
3.2.1贾府悲剧的典型意义 67
3.2.2人物悲剧的典型意义 68
3.3案例2:《红楼梦》的真实性解读 70
3.3.1《红楼梦》人物的真实性 70
3.3.2《红楼梦》的另一种真实 72
4英美新批评方法解读 74
4.1“新批评”理论方法概述 74
4.1.1“新批评”的缘起 74
4.1.2“新批评”的主要解读范畴 75
4.1.3“新批评”方法的文学解读 78
4.2案例1:《窗下》(洛夫)解读 79
4.2.1意象词语的引申意味 79
4.2.2意象组合的整体意境 81
4.3案例2:《红楼梦》的文本语义解读 82
4.3.1《红楼梦》第一回文本语义解读 83
4.3.2宝、黛、钗命名之寓意 84
5精神分析学方法解读 87
5.1精神分析理论方法概述 87
5.1.1精神分析理论的缘起 87
5.1.2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观念 88
5.1.3精神分析方法的文学解读 92
5.2案例1:《红楼梦》人物的潜意识分析 94
5.2.1钗、黛二人的潜意识 94
5.2.2宝玉与钗、黛、袭的三重关系 97
5.2.3《红楼梦》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99
5.3案例2:《荷塘月色》的美人梦幻原型 101
5.3.1幻梦:超越现实的“另一个世界” 101
5.3.2荷花:潜意识中的美人象征 103
5.3.3采莲:潜意识爱欲的移置 105
5.3.4情结:隐藏在一系列创作中的潜意识愿望 106
6神话原型方法解读 109
6.1神话原型理论方法概述 109
6.1.1神话原型批评的缘起 109
6.1.2神话原型批评的基本理论观念 110
6.1.3神话原型方法的文学解读 112
6.2案例1:《红楼梦》和《源氏物语》母性原型意义的一种阐释 113
6.2.1生殖:母亲的原型意味 114
6.2.2花园:母性原型的象征 118
6.2.3神话:母性原型的溯源 121
6.3案例2:贾宝玉与光源氏的“寻母”意识 126
6.3.1由失母到恋母 127
6.3.2“寻母”历程中的母性原型意味 130
7接受美学方法解读 136
7.1接受美学理论方法概述 136
7.1.1接受美学理论的缘起 136
7.1.2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念 137
7.1.3接受美学方法的文学解读 140
7.2案例1:钗、黛之争的接受史 146
7.2.1清代中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道德化感悟式点评 147
7.2.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社会历史评价 148
7.2.320世纪70年代以后:审美文化分析 150
7.3案例2:刘心武对《红楼梦》的“原型”解读 153
7.3.1《红楼梦》的探佚式解读 153
7.3.2《红楼梦》的隐喻性解读 155
8比较文学方法解读 158
8.1比较文学理论方法概述 158
8.1.1比较文学理论的缘起 158
8.1.2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59
8.1.3比较文学方法的文学解读 161
8.2案例1:李白的《静夜思》和艾兴多夫的《月夜》比较 162
8.2.1细部的深层比较 164
8.2.2张力视角下的“望”与“思”、“上天”与“大地” 165
8.3案例2:《红楼梦》与《浮士德》灵肉母题的比较 166
8.3.1开端:情色之旅 167
8.3.2发展:灵之旅 169
8.3.3结局:死亡之旅 170
9女性主义方法解读 175
9.1女性主义理论方法概述 175
9.1.1女性主义批评的缘起 175
9.1.2女性主义批评的基本观念 177
9.1.3女性主义的文学解读 178
9.2案例1:性别视角下的豪放词和婉约词 185
9.2.1“艳科”角色背后的男性操纵 185
9.2.2父权体制下男性意识的普遍阅读 189
9.3案例2:性别视角下的《红楼梦》与《浮士德》 192
9.3.1曹雪芹与歌德 193
9.3.2贾宝玉与浮士德 195
9.3.3黛玉与海伦 198
10结构主义叙事学解读 201
10.1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方法概述 201
10.1.1叙事学理论的缘起 201
10.1.2叙事学理论的主要话语 202
10.1.3叙事学方法的文学解读 210
10.2案例1:《竞选州长》的视角解读 212
10.2.1无视角意识的阅读 212
10.2.2两种视角 212
10.2.3两个平衡圈 213
10.2.4视角分析的意义 216
10.3案例3:《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家族叙事比较 217
10.3.1双层套叠的圆形叙事结构 217
10.3.2复合叙述与单一叙述的不同视角 219
10.3.3作者与叙述者的重合与张力 221
10.3.4不同叙事策略下的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 223
11生态美学方法解读 227
11.1生态美学理论方法概述 227
11.1.1生态美学理论的缘起 227
11.1.2生态美学理论的主要范畴 229
11.1.3生态美学方法的文学解读 230
11.2案例1:《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生态意义解读 231
11.2.1金鱼出现前 232
11.2.2金鱼和渔夫的契约关系 232
11.2.3金鱼、渔夫和老太婆 233
11.2.4金鱼的愤怒 235
11.3案例2:大观园——生态美学视角下的一种解读 237
11.3.1自然景观的生态建构 238
11.3.2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241
12后现代主义解读 246
12.1后现代主义理论方法概述 246
12.1.1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缘起 246
12.1.2后现代主义主要的话语范畴 247
12.1.3当代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现象 250
12.2案例1: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几种征象 251
12.2.1无“意义”的碎片 251
12.2.2语言诗派的游戏 252
12.2.3对中国古典诗境的追寻 254
12.3案例2:《红楼梦》的后现代解读 255
12.3.1解构《红楼梦》的作者意义 256
12.3.2《红楼梦》的诠释策略 259
后记 261